中国人选择绿色生活之两难处境——在嵩山少

发布时间:2016-10-24 15:41:44   点击数:
中国人选择绿色生活之两难处境——在嵩山少

前言:所谓“绿色生活”,就是一种尽量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生活。这样的理念当然非常好,很多从事环保运动的人都非常热心地要说服中国人民尽量过这样的生活。但在这个问题上,作为一个中国人,所面临的处境其实是两难的。

Abstract:Theso-calledgreenlifeisakindoflifethattheconsumption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alpollutionwillbereducedasfaraspossible.Certainly,it’saverygoodidea,manypeoplewhoareengagedinenvironmentalprotectionpersuadetheChinesepeopletolivealifelikethisenthusiastically.Butonthisissue,beingaChinese,thesituationtodayisthedilemma.

我们的生活方式是别人定义的

 和绿色生活对应的,是我们今天大家所向往的现代化生活,这种生活大量消耗资源、严重污染环境,但这种生活方式非常舒适,现在大城市里的人过的,基本上就是这种生活。这种生活也是很多农村的人所向往的。

  但是,虽然我们自己非常热心地要追求这种生活方式,其实这种生活方式是西方列强给我们定义的。当年西方列强打败了中国和第三世界,列强向我们显示:为什么你们被打败了?因为你们没有现代化,而我们有现代化,所以现代化的人可以打败没有现代化的人。这个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就这样由列强定义出来,最终成为全世界人民追求的目标。而且我们从小受的教育,都想当然地把这种生活看成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美好生活。

  再说绿色生活,其实上这也是列强定义的。在这一类的问题上,我们首先要认识到,作为一个第三世界的人,其实是没有发言权的,无论是现代化生活,还是绿色生活,都由发达国家给我们定义。当我们发自内心地追求现代化的时候,不能忘记那个现代化其实是别人给我们定义的。

(图片来自网络)

有限地球:未来世界是垃圾做的吗?

 现代化生活首先是高度消耗物资和能源。发达国家那些过着现代化生活的人,每人每天的日常生活都需要消耗大量资源。而不发达的国家的人们过的农耕生活,对资源的消耗很小。现在的大城市都是靠巨额的能源消耗来维持的,到夏天是千百万个空调,冬天又要取暖;我们现在用在照明上的能源也非常惊人。越现代化的生活,对物资和能源的消耗就越厉害。

  更致命的是,现代化生活高度污染环境。以前农耕文明中,生活中产生的垃圾绝大部分都是可降解的,但现在我们的城市生活产生的巨量垃圾,很多都是不可降解的。每一个大城市周围都有一些巨大的垃圾填埋场,这个状态好比你住一间屋子,你每天产生的垃圾不能丢到屋子外面去,你不得不在旁边放一个垃圾箱,把垃圾装在里面。你觉得只要把盖子盖起来就可以了,屋子里的其余部分是干净的。如果你的垃圾永远不能扔出去的话,必然有一天你的屋子里垃圾占据了绝大部分空间。所以有一个极度悲观的说法:“未来世界是垃圾做的”。

  大城市只是将它的污染排放到它的周围,固体的东西放到填埋场去,污水则排放到河流海洋里面去,但它们还是在这个地球上,只不过我们生活在大城市通常看不到而已。

  最初列强过上现代化生活的时候,只有少数人,所以他们的资源消耗和污染造成的问题不大,等到全世界人民都想过现代化的生活的时候,问题就出现了。西方人开始担忧说,我们现在的能源供不起了,我们的物资也不够用了,垃圾也没有地方放了,他们就感到危机了。

  这里我们来看一看所谓“有限地球”的概念。当然谁都知道地球是有限的,但起初因为污染和资源消耗还不严重,少数人过现代化生活,对他们来说这个地球几乎就是无限的,污染可以随便排放,资源也是用不尽的。等到发现污染可能没有地方排放,资源可能不够用的时候,大家才明确意识到这是有限的地球。

  以前我们比较   在一些讲环保的书里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伦敦的泰晤士河发臭发黑,里面没有鱼了,经过治理之后里面又重新有鱼了,这类例子经常被用来证明,只要我们治理污染,就可以治理好。

  实际上泰晤士河怎么又有鱼了呢?很简单,因为英国人把他们的工厂迁到别的地方去了。我们中国现在被称为世界工厂,这个角色英国也扮演过,那时他们就污染了泰晤士河,后来他们把工厂迁到——比如说——非洲的某条河边去,泰晤士河不就又干净了吗?但是对于这个地球来讲,还不是一样的污染?

  我们现在很多的“污染治理”实际上就是污染转移,我们把污染从一个富裕的地方转移到一个贫困的地方。而贫困地方的人们愿意承受那个污染。因为那个工厂到他们那里去之后,可能给他们带来就业机会,那个工厂生产的东西甚至还有可能出口给他们带来外汇……。

  由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媒体,听到看到的信息,大部分是由发达地区制造出来的,在那些承受污染的非常贫困的遥远地方,那里的人们没有发言权。他们日常生活中的环境不会进入我们的视野,所以我们现在看到泰晤士河干净了,但是我们也许不会看到另外某一条河又变得黑臭了。

  污染在这个地球上一直积累着。而且环境的污染,只要积累到一定程度,对于穷人和富人就都是一样的,比如说空气污染,富人再有钱,他住在豪宅里,每天还要呼吸同样污染的空气。当然富人可以说,我不住在这儿了,我找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住,但是污染进一步严重的话,大气是环流的,终将散播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总有一天随便把你的豪宅建在哪儿,你都逃不过污染。

什么是未来世界最大的政治?

  美国人戴蒙德写了一部《崩溃》,研究世界文明中发生崩溃的例子。书中表示了他的忧虑,因为他发现中国人民正在奔向现代化,而中国有13亿人,这么多人都要过美国人欧洲人现在过的生活,他担心地球会不会供不起了,更何况还有非洲和印度……。他所担心的问题,简单来说是这样的:

  如果要让地球上的人类长期生活下去,我们应该过一个绿色的生活,所以绿色生活“很好很应该”。问题是谁应该先过绿色生活?我们看到,现在那些过着现代化生活的美国和欧洲人,消耗着最多的资源,排放着最多的污染,照理说他们应该先过绿色生活,因为他们自己最先对我们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他们当中也有个别人真的这样做过,比如19世纪时,梭罗就在瓦尔登湖边过了两年这样的生活,他拒绝现代文明,一个人在小木屋里过原始生活。但你不能要求发达国家的人民都去过这样的生活。《崩溃》的作者说,我们想要发达国家的人民放弃现在的生活,是不可能的;反过来说服中国人,让他们不去追求现代化生活,中国人肯定也不干。既然你们过了这么久的现代化生活,为什么我们不能过啊?

  环保组织的人对我说,我们一直在思考,要说服中国公众过绿色生活,我们有没有足够的理由?

  在这个问题上,一个世界公民和一个中国公民的立场是不一样的。

  作为一个世界公民,我们都知道,无论把污染排放到什么地方去都是不好的,我们确实应该过绿色生活。但是具体到你作为一个中国公民,作为某一个国家的公民的时候,你和世界公民的立场就会冲突。比如说站在中国人的立场上,我们会这样想:我们中国人民大部分到现在还没有过上现代化生活,我们知道列强过的那种现代化生活是严重污染环境的,是高度消耗资源的,但他们自己为什么不先停下来?当年那些列强做过的事情,为什么中国就不能做?

  列强做过什么事情呢?它们从别国夺取能源和物资,然后向别国排放污染。这样的事情他们在过去两百年里一直在做着。作为一个中国公民,我们没有必要自己先来阻止中国人民追求现代化生活。西方人过现代化生活已经两百年了,我们还没有真正开始,要过绿色生活也应该是他们先开始过。

  已经过上的不肯放弃,没有过上的还要继续追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会面临一个非常麻烦的局面。我们只能博弈、妥协、竞赛、争夺。在这个过程中,谁应对得好一点,谁的未来日子就可能好过一些,谁要是应对得不妥,未来的日子就很难过。

  所以,什么是未来世界最大的政治?——是环境问题。环境问题不是科学问题。

(图片来自网络)

约束自己的物质欲望

 那么现在对于我们每个个人来说,能做什么呢?我们能做两件事情:一是约束自己的物质欲望,一是提高认识反思现代化。

  首先就是约束自己的物质欲望。我举一个例子:

  有一次我在北京打车,碰到一个女司机,我们聊天的时候,女司机对我说,她前两天碰到一个客人,让她很不愉快,她已经不愉快好几天了。她说,这个客人在跟我聊天的时候问:你想不想有一天不再开出租车了,而是开一辆豪华的奔驰车?我当时对他说我不想,我现在的生活蛮好的。结果这个客人就对她说:你是可悲的。因为这个客人说她是可悲的,她好几天都不高兴,她觉得好象受了某种伤害。她说我为什么是可悲的呢?我们夫妻俩工作,我们挣的钱也够花了,我们的楼也供完了,我们的孩子也不缺受教育的钱,我们也算过着体面的生活,我们在亲友中也是得到尊重的。可是这个人说我不想开豪华奔驰车就是可悲的,您怎么看这个事情?

  我对女司机说,我觉得那个人才是可悲的。你很好,你对现在的生活感到满足。实际上这个司机现在已经没有太多的物质欲望了,她觉得她现在的生活就是可以接受的,并且是不错的。那个说她是可悲的人,他自己才是可悲的,他说要追求开豪华车什么的,这当然是一个象征,实际上就是对物质的无限欲望,当他看到有人对现在的状况表示满足时,他就认为这样的人是可悲的。

  我有一天和一位环保运动人士说起刚才这个女司机的故事,那个环保人士感到非常兴奋,她说这个故事向我们浮现出了在中国推行绿色生活的最低纲领。也就是说,我们先说服大家约束自己的物质欲望——当我们的物质生活达到一定的富裕程度时,我们就不要再无限制地追求下去了。

  本来你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好了还可以更好,但我觉得对那些生活中已经得到一定程度满足的人,我们再给他讲知足常乐,是可行的。让那些富裕了的人约束自己的物质欲望,不要无限制地去追求物质享受,是可行的。

  我们可以在精神生活中无限地追求享受,精神生活的发展空间是无穷无尽的,精神生活中的享受也是无穷无尽的。一个追求精神生活的人,他会对物质生活相对看得淡一些,他会经常约束自己的欲望,这就靠近了绿色生活。

  其实对于中国今天的中年人来说,许多人都曾经有过一个相当绿色的童年,那时物质远没有今天丰富,但是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却是很幸福的,让人很怀念。这种怀念值得我们深思。

(图片来自网络)

反思现代化之一:技术可能失控

 我们今天能做的另外一件事,就是提高我们的认识,反思现代化。

  在这个问题上有一个最基本的常识,就是我们有时候都被迫在做某件事情,但是有一种状态是认识到这个事情不好,只是我们现在没有办法所以我们不得不这样做;还有一种是根本没有认识到此事不好,还全心全意地在做着。比如我们知道应试教育不好,但是每一个家长都没有办法抵制,所以应试教育一直在持续着。但你认识到它不好,和你根本没有认识到它不好,这两个状态是不一样的。我们反思现代化生活,和这个情形类似。

  现代化就是靠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的,没有科学技术就没有现代化。但是“好的归科学,坏的归魔鬼”这样的想法是站不住脚的,我们不能把科学技术想象成完全美好的,我们应该认识到科学技术中可能有不好的东西。

  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要考虑科学技术有可能失控。而且很多技术失控的后果是不可逆的。有些事情如果搞坏了,我们可以重新来过,但有很多事情是不能重新来过的,这里我们可以举杀虫剂的例子。

  我们今天的生态环境中,已经完全离不开杀虫剂。我们吃的蔬菜、水果、粮食都使用杀虫剂。现在我们的土壤、空气、水当中都有杀虫剂,这是我们多年来使用杀虫剂后沉淀在土壤里,残留在水和空气中的。但是杀虫剂是一个好东西吗?到了今天我们已经知道,杀虫剂是一个坏东西。

  杀虫剂的历史只有几十年,最初人们开发出杀虫剂的时候,有非常好的期望,期望我们用了杀虫剂之后,把害虫都杀掉。但是没有想到的是,虫子很快就通过进化而获得了抗药性,结果杀不死虫子了,每一种杀虫剂用了一段时间以后就杀不死虫子了,于是就开发新的杀虫剂,过一段时间虫子又杀不死了,我们就再开发新的杀虫剂……,我们和虫子之间的斗争就这样反复延续下来,几十年来我们开发了各种各样的杀虫剂,而那些害虫并没有被我们消灭掉,它们仍然伴随着我们。

  如果最初引进杀虫剂的时候,我们知道后果是这样子的话,我们还有必要引进它吗?完全可以不要引进了。我们知道,杀虫剂的历史只有几十年,在杀虫剂发明之前,人类不是照样吃粮食,吃水果,吃蔬菜的吗?虫子并没有把我们的粮食都吃光,虫子并没有让我们吃不到水果和蔬菜啊。在古代的时候,我们照样也有丰收啊。

  本来在整个生态环境中,杀虫剂并不是一个必要的东西,它是对生态环境的干扰。这个干扰出现之后,它的后果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说,现在你不能不使用杀虫剂了。如果现在有一个农民不使用杀虫剂,相邻田地的虫子就都会跑到他这里来,把他的蔬菜吃光。现在我们靠杀虫剂抑制虫子,形成一个平衡。而我们用了几十年的杀虫剂,我们和虫子之间的局面实际上几乎没有什么好转。

  这个例子就是不可逆的例子,杀虫剂的例子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失控。当然还不是失控得很严重,因为现在整个局面还是可以容忍的,但已经是不可逆的了。当然还有更严重的,比如说核电站的泄露对周围环境的污染,按照现在一些科学家的推算,核污染之后环境恢复过来要几十万年,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来说,这就跟不能恢复一样。

反思现代化之二:科学技术是不是发展得太快了?

 在我们以前的观念中,科学技术那么的美好,我们当然希望它发展得越快越好。我相信你们当中的很多人从小念书受的教育都是这样的。但是现在我们有必要提出这个问题:科学技术是不是发展得太快了?

  到底是太快了还是没有太快,应该有一个临界点,这个临界点出现在20世纪。

  这个临界点是这样的:在科学技术只是为了满足人类已有的需求时,可以认为是正常的;等到它开始“开发”人类的需求时,它就越过临界点了。

  现在很多厂商整天都在讲“开发需求”。我们举一个例子:

  本来好多年人们都认为家里有一台洗衣机就够了,很多家庭主妇也知道,对于她自己的手帕、袜子、胸罩之类的东西,是不值得开洗衣机去洗的,这些主妇们会自己用手洗一下就算了。但是海尔想出了一个办法,它开发了一种很小的洗衣机,转桶式的,非常小巧,这个洗衣机就是适合洗手帕、袜子之类的小东西。这个产品一投放就畅销了,很快就被卖断货了。现在很多城市家庭都有两个洗衣机,大家都觉得我们确实还需要一个小的洗衣机,这样我们更方便了。

  这个例子经常被当作一个营销成功的例子,说在我们的顾客还没有某种需求的时候,我们替他们想出这样一个新的需求,我们把这个东西送上门去,顾客觉得非常好,现在他们就有需求啦。对于海尔来说,这确实是一个成功的例子——我家里也有这样的小洗衣机放在那儿,我承认它是很成功的。

  但是这个例子恰恰就是科学技术越过临界点的例子。手机、互联网等等,在我看来都差不多,这些东西其实已经超出了我们原先生活中的需求,我们的这些新需求是被“开发”出来的。所以到了今天,科学技术其实已经越过了临界点。按照北京师范大学田松博士最激进的说法,它“已经沦为资本的帮凶”——主要是为资本的增值服务了。

  现在我们应该担心的,是科学技术是不是发展太快了?比如克隆人这种事情,根本不是我们今天的需求,完全是科学狂人的狂想。这样的东西,我们完全用不着企盼说,快点把人克隆出来吧!我们反而要约束它。为什么各国都在法律上约束这个事情?就是觉得这个东西发展得太快了。科学研究应该是有禁区的,这个禁区不同的时代可以不一样。在一些问题上(比如涉及伦理道德的问题)我们还没有想好,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我们不应该急煎煎的去闯那个禁区。

  本来科学技术只是一个工具,是帮助我们谋求幸福的,如果这个工具自己不停地往前发展,变得不听话了,失控了,那就不对了!如果它搞出来的东西对我们的幸福有伤害(事实上已经开始这样了),当然更不对。

反思现代化之三:吃了肉能不能骂娘?

 现代化生活是一个强加给我们的生活,我觉得这是一个重要认识。很多人可能不接受这一点,现代化生活怎么会是强加的?是我们全心全意想要追求的嘛。刚才我说了,现代化生活就是列强给我们定义的,你即使过了这种生活,你也要认识到这个生活并未必是最好最合理的,而只是你现在不得不过的。

  这里我们也举一个例子:环保人士也买车。

  我有几个朋友都是环保人士,有一个观点比我激进多了,他认为整个现代化都是非常坏的,但是他前不久也对我说他打算买车了。此外,所有现代化的东西他没有不用的。我们以前开玩笑都问过他,你整天讲环保,你干什么还买车啊?你难道不应该身体力行,尽量不这么做吗?

  他说我买车是被迫的。手机、电脑、互联网,他没有一样不用,他说我都是被迫用这些东西的。为什么呢?因为在这个现代化的都市里,我如果不用这些东西我就没有办法好好生存下去,我为了要能够在这个都市里好好生存下去,我必须用这些东西。那么他生存在这个都市里干什么呢?他说我就是要鼓吹环保,鼓吹反思现代化。

  这样就像人们以前经常说的,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碗来骂娘,他吃了现代化的肉,仍然要骂现代化的娘。很多人都同意这个逻辑——我们吃了肉就不能骂娘,实际上这个逻辑是有问题的。你吃了肉你仍然可以骂娘——只要这个肉是被迫吃的,你就有权骂娘。因为他觉得他过的现代化的生活是被迫的,他就有权反思这个现代化。

  再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手机,如果有人告诉你说这个手机本来不是你需要的,是别人强迫你用上手机的,你可能不同意,你觉得我确实是需要这个手机啊。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用吸毒上瘾来比喻:

  如果今天有人给你毒品,你吸了以后上了瘾,你就离不开这个毒品了,这时候你能不能说毒品是你的需求呢?从表面的意义上来说,现在毒品确实是你的需求,当你上瘾以后你确实每天都需要毒品。但是你会不会去感谢这个毒枭,去歌颂这个毒品呢?你一定不会的,你恨死它们了,尽管你现在吸毒的时候仍然会有快感。

  其实好多现代化的东西,都是类似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象毒品。我们用了以后就离不开了,但是我们不要因为今天用了它们,就有义务歌颂它们。我们要改变这个思想。这些我们被迫用了的东西,我们用了也没有义务歌颂它们。有一些东西虽然你没有明显感觉到被强迫,你觉得用的时候还是很情愿的,你也要认识到这可能类似于吸毒上瘾。没有它们的时候,你的生活其实更幸福。

  归根结底,人类的幸福比科学技术本身更重要,这是最根本的一个原则。

作者:江晓原,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教授









































早期白癜风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法
白癜风症状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yszentea.com/lsfz/121062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