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项目乡村学校完全可以建构起一种“自然的、健康的、和谐的”教育文化,并留住“乡村的味道、乡情的淳朴、乡音的美妙”。其在着力解决乡村学校生存问题、乡村教育公平问题、乡村儿童享受高质量教育问题等方面做出了标本性示范:以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当代实践解决乡村学校育人实际问题。步入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的行知教育集团,迎面可见一尊陶行知先生塑像。校园环境清幽,树木参天、绿草茵茵,现代化教学楼里书声琅琅。9月的校园,一片勃勃生机。中午,正是孩子们休息的时候,广播里播放着《锄头舞歌》,站在柿子树下的行知教育集团总校长杨瑞清笑着说,这首歌就是陶行知先生写给南京晓庄学院的校歌,而在行知小学他和孩子们唱了40余年:以陶行知教育思想为航标,从落后的村办小学到新型乡村学校,一场“行知教育实验”伴随着歌声,仿佛穿越时空,凝望着四十余载“行知路”上的欢乐与艰辛、付出与收获。今年7月,该校的“大情怀育人:扎根乡村40年的行知教育实验”项目获得年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其在着力解决乡村学校生存问题、乡村教育公平问题、乡村儿童享受高质量教育问题等方面做出了标本性示范:以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当代实践解决乡村学校育人实际问题。立足乡村教育,根植于理想的教育实验乡村,是行知教育实验最为明显的表征,理想则是这场40余年的实验探索的底色。年,在那个师范生十分紧俏的年代里,杨瑞清带着满腔热情,走进了江苏省江浦县(现南京市浦口区)偏远地区的一个村办小学——五里小学。当年的五里小学,当地人曾编过一段顺口溜:“黑屋子,土台子,一排矮房破样子,里面坐着泥孩子。”而第一次走进教室的杨瑞清,接手的还是被称为“二年级万岁”的差班——38名学生中有20名留级生。同是农村出身的杨瑞清理解这帮孩子的不易,不是脑瓜子笨,而是学习条件差:平时在家,拔草种瓜;家里没活,到校上课。面对乱哄哄的课堂,他从陶行知的思想和精神中汲取力量,“就算吃得千般苦,也要把孩子教出来”。空有一腔热情显然是不够的。初到五里小学时,杨瑞清曾对村里的学情做过深入分析:全村9个学段名孩子,小学阶段平均留级1.27年,孩子们普遍缺乏自信心,间接导致农村家庭负担增加。怎么办?杨瑞清决定从陶行知身上找答案。年,杨瑞清开设了改革开放以后的全国第一个行知实验班。这是行知教育实验的开端。没有明确的路径可循,没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但陶行知的话语给杨瑞清指明了方向——把整个心献给乡村人民和儿童。“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来源于生活,主张教育要依靠生活、改造生活。杨瑞清清晰地认识到,行知教育实验就要在“源于生活、面对生活、学会生活、享受生活”中进行,必须让“课堂”走出校园、走向基地、走进社会。“大自然里有很多奇妙的东西,你让孩子经历这些过程,实际上是给予了他们最好的课程、最好的教育。”很快,行知班的教学改革从教室延伸到了校外,杨瑞清说,“虽然我们没有高级的仪器,但是我们的资源很宝贵,稻田很宝贵,荷花很宝贵,方圆百里的大山就在我们脚下。”他带着孩子们春天在乡间认识植物,夏天到河边捉鱼游泳,秋天爬山,冬天玩雪……原先单一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起来,学校成为孩子们最爱去的地方。年,行知小学新建的校园需要绿化美化,教师们带着学生栽树,开辟小种植园,开展小饲养、小制作等活动,还创办了小农场,建设了娃娃农科院,设立了6个小小研究所,为后来行知基地的创立做了准备。农场还吸引了城市学校来行知小学开展劳动实践,体验农村生活。年,行知基地创立,这是江苏省第一家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基地。在这里,杨瑞清初次尝试利用乡土资源,采茶叶、刨花生、喂牲口,夜晚的星空和篝火,吸引了许许多多城里的孩子来体验乡村生活、学习农事。在杨瑞清带领下,行知小学迅速开展了“‘三农’体验课程”“赏识教育”“三小课堂”“教师发展学校”“小学小班化”等6项新实验,重点开发乡村儿童走进城市、增长见识,以及城市学生体验乡村生活、开展劳动实践系列课程,促进城乡学生深度交往,形成城市带动乡村、乡村反哺城市的良性互动局面。如今的行知校园里,村小原貌还完整保留着,掩映在绿树丛中的现代化教学楼淡雅素净,现代气息与田园风光比邻,书声与鸟鸣相得益彰。亩校园,0名师生,行知基地近年来每年接待4万多名城市学生和国际学生……曾经落后的村小,如今已经发展成为集幼儿园、小学、初中、基地于一体的教育集团。杨瑞清介绍,经过多年探索与发展,基地已经开发形成了六大领域、24个模块的多项特色化精品化综合化课程体系,每年服务全区近4万名中小学生,很好地解决了学校劳动教育场地不足、课程门类不全、师资配备不强等问题,“我们的户外生产劳动区有果园、茶园、农作物试验区等,连续实施了近30年的‘三农’体验课程已接待了南京50余万人劳动教育实践,让学生在真实的劳动情境中出力流汗,培养学生劳动观念、习惯、品质与劳动精神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如今,行知基地已成功构筑半径2公里的核心资源区、半径5公里的拓展资源区、半径30公里的联络资源区,将社会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将教育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农村教育要更加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yszentea.com/lsjz/122422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