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核能记者手记一个核三代的科普情怀

发布时间:2020-10-30 20:05:59   点击数:

核电那些事记者范雅思|文

从包头到宜宾,在我的家里,存在着三代人的生活和记忆。

我的外公,早年间离开上海,举家迁到包头支援建设,到年,又因“三线”建设举家迁至宜宾。我的妈妈,生在上海,也跟随外公从包头来到宜宾。

在很长的时间里,外公喜欢给家里的孩子们讲他年轻时候的往事,讲那些在厂自己养猪、种土豆的故事。一个月前,妈妈终于和她的小伙伴重返包头,去看已经50多年不曾见过的、存在于记忆中的包头。

从宜宾到包头,要跨过长江、黄河,中间,还要穿过秦岭。即便如此,在他们心里,是曾经的家。

没有想过会在这一次的核科普活动中会来到这里。

这一次,我如愿走进高温气冷堆核燃料元件和重水堆核燃料元件的生产线,亲手拿起了直径60mm的有石墨包覆的燃料芯块,和我无法拿动的重水堆核燃料组件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

我在朋友圈分享出在现场留下的照片,告诉自己:我已经拿过三种堆型的燃料芯块,触摸过两种堆型的燃料组件,无论怎样,这都是一份难得的记忆,算是实现了一个心愿。

离开包头的当天,在机场偶遇国内某知名企业CEO,和他谈及正在做的工作。他问:“你们做核科普,这个东西没有辐射吗?”又想起出发之前从海盐到上海的路上,司机师傅侃大山:“听说核电站里面辐射很严重的。”

每次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只能迅速收拾好自己的一脸尴尬,再用把反应堆比作蜂窝煤炉子的方法,给他们分享一点点的科普知识。或许,那些我与芯块、组件的合照,比我的解说更有力量。

感谢这一趟行程,我终于能得偿所愿,走遍核燃料生产的全过程,完成对燃料线的丈量。

感谢这一趟行程,让我更加明白如果想要让更多的人理解这个行业,那么作为一个信息的传递者,我需要对自己的文字负责任,更需要对这个承载了一家三代人梦想的行业负责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yszentea.com/lsjz/122039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