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名在外的《爸爸去哪儿》第3季节目组来青原了!连见多识广的“村长”李锐都称赞:这是他到过的最美的地方之一,忍不住想到这里住; 古香古韵的渼陂古村给湖南人“叫早”了!在湖南卫视早间节目《播报多看点》中,生动的庐陵文化解读,加上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红曲肉,让渼陂变得“十分有味”; 含“绿”十足的“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青原山景区入选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最美的“敲门砖”; …… 最近,打开报纸、电视,刷新微博、 是“绿”火了青原。近年来,在发展中,该区充分唤醒“沉睡”的生态资本,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竞争力,走出了一条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推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个“绿色指引”———坚持负责任与可持续,以最小能耗、最少资源实现最大发展“千寻青壁是青原”。北宋诗人杨万里曾这样赞叹青原的“绿”。
是的,自古以来,青原的“绿”就是吸引文人学士纷至沓来、吟诗留墨的“法宝”。 翻开青原的简历,你会发现绿色生态赋予她特殊气质:她,是“省级生态区”,她的“代表作”青原山,是上世纪90年代的省级森林公园、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年荣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绿色崛起的大潮涌来,青原区当有怎样的作为?“作为市中心城区和吉泰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走在绿色崛起的前列,是青原区的责任与担当”,青原区委书记程以金,一语道出青原志向。 底气,源自深厚的底蕴蓄积: ———良好生态,赋予青原难得的比较优势、后发优势。75%的省级以上生态乡镇覆盖率、近65%的全区森林覆盖率……这既是大自然的厚赐,也是历届班子负责任发展留下的宝贵财富。 ———人文品牌,赋予青原独特的软实力。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古村、中国传统村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等15个“国字号”文化品牌,昭示着青原的文化厚度。多年坚守与努力,庐陵文化、红色文化、理学文化、佛禅文化在青原交相辉映,青原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 ———政策支持,赋予青原难得的发展动力。既有江西全境纳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顶层设计,更有原中央苏区振兴、旅游扶贫示范区、吉泰走廊先行先试,国家旅游局、省旅发委对口支援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机遇叠加,青原将赢得更多资金、项目等要素支撑。 绿色的青原,追求“绿色”发展。如何推进绿色崛起?“崛起是目标,绿色是路径。不是简单的植树、种草,而是要坚持负责任与可持续,以最小能耗、最少资源实现最大发展!”区长胡小勇心里有一本账。 绿色的指引,带来绿色的发展路径。这几年,青原的农旅结合文章做得有声有色,既趁势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又着力扶持井冈蜜柚、绿色蔬菜、花卉苗木等现代农业产业,让“绿色”成为抢占市场最闪亮的品牌;青原的工业愈发低碳,以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生物医药为产业主攻方向,既招大引强,又转型升级,使“绿色”逐渐成为招商引资最具分量的砝码…… “低碳、生态、高效”,正成为青原区绿色崛起的坚实步伐。也难怪,年初在征集旅游主题宣传口号时,“醇美青原”四字最扣心弦、脱颖而出。 一套“绿色工程”———从群众最 青原区给出了另一个“绿色”答案——招大引强,盘活利用旧厂房,将其打造成集青年创意工坊、艺术培训、LOFT办公、特色餐饮、主题商业街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区,化腐朽为神奇。 这就是该区“三改三清”带来的“蝶变”。同样变化的还有锐迈管道、欧林化工等旧厂,斋楼、山前村等旧村,河东经济开发区、怡心苑无物业管理住宅小区……用百姓的话说,“改一改、清一清,青原更干净、更漂亮了”。 从群众最 做“加法”———将城镇绿地、山林、河湖水系等纳入生态保护区范围,划定区域生态红线;加高招引项目准入门槛,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筹资万元推进梅林生活污水处理厂和富滩工业园污水处理厂建设,并实行重点企业在线监控,加固环境保护防线。 做“减法”———坚决淘汰关闭落后工艺和高能耗、高污染企业15家,否决不符合产业政策和污染型项目20余个,并重拳打击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加速推进工业从粗放型、污染型逐步向清洁型、生态型转变,从根本上杜绝“污染源”;大力实施“三改三清”,让城区环境由内而外变美变靓。 最好的生态在乡村。然而,“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的普遍现状,使原本被城市人羡慕的农村自然环境遭到了破坏。坚持以垃圾无害化处理及农村生活污水“生态疗法”为突破口,青原区全域、全民启动农村清洁工程攻坚战,用“绿色”的办法破解农村生态问题。 一个规范处理模式,让乡村的“脸”变靓了。每40户配一名保洁员,每3户配一个室外公共垃圾桶,每个村配一个大型垃圾拖运桶,每个乡镇建一个垃圾中转站。青原区不是简单地扫除陈年垃圾,而是建立起了“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区处理”的操作模式,让农村生活垃圾有去处。 一镇一个“生态疗法”池,让乡村的水变清了。该区投入多万元,引进前期投资少、运行成本低、维护管理方便的“氧化池+人工湿地”工程,在农村、景区全面实施建设,对污水进行“生态疗法”集中处理。 “水清了、垃圾少了、村子干净漂亮了,连来村的客人都多了。”富水河畔的富田镇匡家村村支书匡贤明感慨不已。以前,村里的垃圾都往河边上倒,污水直接往塘里、河里流,现在村里收拾得干干净净,村民的心里别提多美。 一条“醇美富路”———打造都市田园休闲观光带,让“养在深闺”的生态旅游资源“活”起来你,可以到青原山听禅修身;你,可以带孩子到富田去“当红军”、到渼陂学国学;你,还可以携全家到区农业科技园摘鲜桃、品鲜果,体味农业新科技……悄然间,青原区已成为各地游客休闲度假的共同选择。
青东公路,是贯穿青原区的一条主动脉。沿线有“庐陵文化第一村”渼陂古村、“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富田镇、文家村、匡家村等众多庐陵文化古村落;有曾山旧居、列宁台等红色旧居旧址和无数清晰可辨的红军标语;有“山清、水秀、气新”的青原山,64%的森林覆盖率和一批特色农业基地。 如何让这些“养在深闺”的生态旅游资源“活”起来、“动”起来? 以生态旅游产业为突破口,青原区大力实施“三山一江”旅游发展战略,以青东公路为线,将生态、人文、旅游、现代农业资源一一“串珠成链”,着力打造都市田园休闲观光带,为广大群众筑就一条“醇美富路”。 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点亮”尘封已久的人文、生态资源。青原山沉寂多年的文化历史、人文景观再次鲜活起来了,渼陂古村的水景活了、古街旺了、基地实了……该区加快推进以青原山景区为龙头,渼陂景区、富田景区、东固景区互动发展的四大景区建设,及青东公路沿线百里金花长廊、绿色走廊、文化画廊景观建设,成功打造国家4A级景区3个,实现旅游开发、文化挖掘和生态保护相得益彰。据介绍,曾经静寂的渼陂古村,现在每个周末至少接待游客1万人。 农旅结合,共舞共兴,让广大群众“搭”上生态旅游的致富“快车”。在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该区按照“一村一品整村推进、支柱产业板块扩张”的模式,大力发展集生态旅游、精品农业、休闲观光等为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为群众开辟增收致富新路。 “以前搞种植就怕卖不出去,现在来这里的游客络绎不绝,不但不愁销,价格还更高呢!”匡家村平富农家庄园主“老匡”喜滋滋地告诉记者。不仅是他,匡家村村民种红薯,木湖村村民养蜜蜂,陂下村搞了千亩百合基地,家家户户增收可观。目前,全区已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4个,4.3万农户在现代农业产业链上实现增收。 唤醒“沉睡”的生态资本,追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青原区的生态竞争力日益强劲。 白癫风医院白癜风复发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yszentea.com/lsjz/121526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