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小艳 摘要:在《穆斯林的葬礼》中,绿色意象营造出自然的纯净与安宁,给读者以审美体验,同时也衬托出作品中主要人物所“经历的高洁、纯净的意境”。作为伊斯兰的象征色,绿色亦成为穆斯林的身份认同标志,具有某种向内排他的特点。内地穆斯林社会从形成之初,在维系和巩固回族人的宗教信仰的同时,也积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交融,绿色也象征了伊斯兰文化的平和、开放和包容。 关键词:《穆斯林的葬礼》绿色意象自然宗教文化 《穆斯林的葬礼》是回族作家霍达的代表作,曾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冰心在该书序言中指出,“它是现代中国百花齐放的文坛上的一朵异卉奇花,……它以独特的情节和风格,引起了‘轰动的效应’”。这部作品的巨大成功与作者娴熟地驾驭色彩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现代派绘画大师毕加索认为,色彩是一幅画作中,最能有力表达画面情绪的元素。其实不仅仅是在绘画领域,色彩已经超越了自身,渗透到广泛的社会历史文化领域,承载了更多文化内涵。色彩与人类审美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色彩丰富的内蕴在文学中有着神奇的表现力,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它能增强话语的情感效果,给读者以视觉艺术般的美感,色彩语言是特定情绪的象征,具有审美的性质和想象的空间。霍达在《穆斯林的葬礼》中充分利用色彩语言,赋予色彩丰富的象征意蕴,给予读者与众不同的审美感受。 绿色是伊斯兰世界中神圣的颜色,是伊斯兰最尊崇的色彩之一。在《穆斯林的葬礼》中,描写绿色的文字共出现33次。绿色俨然成为作品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手段。《易经?系辞传(上)》第十二章: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身为穆斯林的霍达对绿色是熟悉的,也是情有独钟的。绿色是大自然中植被的颜色,给人带来凉爽的感觉。绿色也是伊斯兰的象征颜色。作品中,绿色意象也被赋予了生命、青春、希望和爱情的内涵。细细品读文本,绿色意象的内涵可谓丰富深刻。笔者将从自然、宗教、文化等三个层面对绿色意象进行深入解读。 一、自然层面:冷静安宁 伊斯兰教发源并传播于阿拉伯半岛,当地以沙漠为主的自然环境,熏陶了以游牧为主的阿拉伯人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在茫茫的阿拉伯沙漠中,焦灼的黄沙,沙天一色的空旷浩瀚,使得阿拉伯穆斯林对绿洲和绿色充满了渴望。作品中,作为穆斯林的霍达对绿色植被的渴望与崇拜在字里行间充分流露。“影壁的底部,一丛盘根错节的古藤,虬龙般屈结而上,攀着几茎竹竿,缠绕着繁茂的枝干,绿叶如盖,葳蕤可连接地面……”[1]“路旁的树木苍黑,瓦楞中芳草青青。”[2]因为与韩子奇的结合违背了伊斯兰教义,梁君玉被迫离开亲人,远走他国,忍受骨肉、挚爱分离之苦,当她再次回来,绿色植被所营造的冷静安宁,给予她无尽的心灵的慰藉。“被闹市环抱的海德公园,清凉而宁静。迷濛碧绿的草坪,像一片巨大的绒毯,点缀着洁白的绵羊,云朵似的移动着,啃食着鲜嫩的草叶,使人忘记了是在世界大都市伦敦,仿佛置身于澳洲的草原或是苔丝姑娘生活的乡间。”[3]恋人的背叛给予君玉沉重的打击,因而毅然决然逃往英国。海德公园的绿色“清凉而宁静”,让君玉的一颗受伤的心灵得以渐渐愈合、平静。 霍达说过,“我笔下的主要人物,既是人间曾经有过的,也是我所憧憬的。我觉得人生在世应该做那样的人,即使一生中全是悲剧,悲剧,也是幸运的,因为他毕竟完成了并非人人都能完成的对自己的心灵的冶炼过程,他毕竟经历了并非人人都能经历的高洁、纯净的意境。”[4]《穆斯林的葬礼》是一部悲剧,梁亦清、韩子奇、梁君玉、韩新月等主要人物的命运皆以悲剧结束,但他们都完成了“对自己的心灵的冶炼过程”,“经历了并非人人都能经历的高洁、纯净的意境”,他们身上有霍达所憧憬的。霍达通过绿色意象营造出冷静、安宁的氛围,烘托出主要人物所“经历的高洁、纯净的意境”。霍达曾说,“追求美是人的本性”。作品中,对绿色意象的描写不仅是作者对笔下人物的精神世界的观照,也是作者对自然的审美观照和审美创造。 二、宗教层面:内向排他 …… (汪小艳江苏南京正德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 白癜风早期症状云南白癜风治疗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yszentea.com/lsjz/121513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