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生态文明领导力微课堂nbsp

发布时间:2017-1-5 22:11:14   点击数:

文明的失落,社会的分裂,精神的迷茫,身体的退化,环境的恶化,这几大问题困扰着人类发展,也是工业文明的代价。如何避免用造成这些问题的西方现代化的机械化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选择一种新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是当务之急。

著名生态经济学家小约翰·柯布曾预言“生态文明的希望在中国,因为中国还有着没有泯灭,并且正在复兴的传统文化”。它给了生态文明全新的思维,并为整体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环境问题提供了可行的路径和经验。我们称这样一种源于传统基于本土的思维和实践模型为“乐和”。

一位是让传统文化回归大学、学贯中西、知行合一并崇尚乐活的耕读博士沈立先生,一位是让传统文化回归乡村、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实践着乐和理念的先行者廖晓义先生,我们且看二位在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领域有着怎样高屋建瓴的视角和造诣?如何发掘隐藏在汉字中的领导力智慧?它是一种怎样的智慧?

10月10日晚10点,由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组织的国际生态文明领导力高级研修班微课堂“隐藏在汉字中的领导力智慧”圆满结束!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沈立博士应邀主讲,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主任廖晓义主持,全国人在线收听课程。

廖晓义老师介绍了北京地球村20年历程以及即将于年11月11日启航的“国际生态文明领导力研修班”。该研修班由美国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及美中环境教育协会共同举办,小约翰·柯布院士、廖晓义等作为发起人,其目的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生态文明领导力人才,促进中西方生态文明领域实践与交流,让基于传统文化的生态文明回归乡村、回归校园、走进生活。

微课堂上,沈立博士用几十年的研究和亲身实践,以汉字为切入点,从中西文化比较的视角为大家娓娓道来生态文明的“领导力”是什么,如何解这几个字,从识人到识字,领导力这三个字中蕴藏的玄机与法则等等,揭示了经典教育与传统文化要从汉字教育开始,以及学习经典的次第、路径和方法。简短的几个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旁征博引,为学员开启了汉字文化的大餐,也体会到传统文化筵席的丰盛,领受到耕读博士沈立先生的深厚造诣和情怀。

以下为录音原文整理:

主持人廖晓义老师:

大家晚上好!真不容易在国庆后的第三个忙碌的晚上大家聚集在这里来讨论一个似乎和我们个人生活没有直接相关性,但是其实是密切相关的话题。大家都知道地球村作为一个环保组织,从年成立以来在做绿色社区,绿色生活,绿色传媒,差不多在年左右的时候开始回归传统文化,年的时候开始生态乡村的建设。从今年也就是地球村20周年开始,我们已与世界著名的生态领袖柯布教授领导的美国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及美中环境教育协会一起来举办“国际生态文明领导力培训”。

我们为什么要举办生态文明领导力培训?

因为我们希望和国内外的有识之士一起寻找医治工业文明弊病的药方,一起来探索新的能够让人类和万物可以持续生存发展之路。我们都知道,这个文明是出了问题的~社会的分裂,精神的迷茫,身体的退化和环境的恶化。但我们又不能用造成这些问题的西方现代化的机械化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

怎么办?柯老说“生态文明的希望在中国”,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还有着没有泯灭,并且正在复兴的传统文化”。

我们知道,传统文化其实是给了新的文明,给了生态文明全新的思维,是来整体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环境问题的一种思维,我们也把它称为乐和思维。同时传统文化中具有孕育生态文明的深厚土壤与丰富的经验,那是几千年支撑了人类生存和发展过来的经验。所以我们说未来的希望就在回家的路上。今天我们请来了传统文化的学者沈立博士开场。沈立博士的光辉历程和业绩大家可能已经在网上看了,特别感佩的是沈立博士作为教育界泰斗的博士后为传统文化走进学校做了非常重要的贡献。而作为北京地球村的理事让传统文化回归乡村,又给了地球村的国学回归之路许多指点和实际的帮助。

那我还想说的是,沈博士作为知行合一的国学专家,不仅是一个学者更是一个行者。他抓住了两个实实在在的传统文化落地的事情来做,就是食育和汉字。食育和汉字与今天的大众生活最相关——耕与读。我们不妨把沈立博士理解为“耕读博士”。那么,今天有幸请来沈立博士为大家授课。我想我们大家对这个题目已经心怀期待,“隐藏在汉字中的领导力智慧”是一种什么样的智慧呢?有请沈博士开讲。

主讲人沈立博士:

大家好!我现在在北京的圣泉书院现场,跟书院里面的小朋友们和大朋友们一起来分享我们今天的微课堂——隐藏在汉字中的领导力智慧。十分感谢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给我这个机会开启生态文明领导力高级研修班的微课堂。我也一并代表凤凰耕读书院及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感谢全国通过网络来聆听这个课程的朋友。

从识人到识字——识人三部曲:观其貌,听其音,知其心

下面我从识人来谈识字。“识人”这是一个很古老的技术或者学问,就是相术,在我们中国特别有名。但是我今天不会跟大家来谈相术。我主要跟大家讲“识人三部曲”,第一是“观其貌”,就是我刚才所说的相术或者相面。第二是“听其音”,就是要跟这个人谈一谈,面试。最后是“知其心”。观其貌,听其音,知其心就是我所称的“识人三部曲”。

这个三部曲并不是偶然提出来的,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包括中医,都认为我们人就分成三个部分:第一个是“形”,第二个是“气”,第三个是“神”。形是可见有形的,神是不可见的,不可捉摸的。但是在可见和无形之间,它有一个纽带叫做气。我们原来总是认为中国文化疑神疑鬼,好像这个气哪里有呢?但是现在我们科学发达了,量子力学出来了“波动理论”,现代科学已经基本上认同“气”是真实存在的,它主要是波动或者能量。在佛教里面讲我们人有“三业”:身业,口业,意业,所以识人三部曲也不是说我随心所欲说的,是基于我们文化如何对人的分析提出来的。儒佛道医武把我们人分成形气神或者身口意。但是认识一个人是很困难的,我们中国有一句古语叫“知人知面难知心”,你想了解一个人,可以跟他聊天,也可以跟他谈话,你也完全能够懂得他说的。当然,他长什么样子,他的表情是什么,是愤怒的,是慈祥的,是面善的还是面恶的,你基本上可以一目了然。但是他真正的内心,他的性格,他为人处世的真相,是很难了解的。所以,识人三部曲最难的是最后一步,识人的关键和难点在于知心。

我给各位朋友分享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原来我们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打仗的时候,差不多在年左右,(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打过长江之后,那时国民党的总统府在南京。当我们中国人民解放军打进国民党总统府的一刹那,总统府的话务台总共有九个工作人员,其中六个站出来说我是中共地下党。所以一天到晚跟他们工作的其他三个国民党的话务员惊得目瞪口呆,因为他们没有想到,这一天到晚跟他们在一起工作生活的人居然大部分都是中共地下党。我用这个例子来说明了解一个人是多么困难。

还有一个,了解人为什么困难呢,我们不要去谈别人,无论是小朋友,还是成年人,还是老年人,因为我们自己的心念,我们自己的情绪是一天到晚都在变化;随着年龄越来越成熟,或者是变得越来越狡猾,自己的真实的情感和想法越来越容易隐藏,所以人心是多变的。即使是我们的亲人,我们的熟人,我们低头不见抬头见的老朋友们,要真正了解一个人的心也是很困难的。所以我们中国文化自古以来都有“千古难觅知音”,而这个知音实际上是知心之人,也就是说你想真正了解一个人是困难的,同样你要想真正获得别人的了解以得到一个知音也是困难的。

识字三部曲:字音,字形,字义

同样,识字也分为三部曲,其主要根据也是我们中国文化对人的三分法叫“形气神”和“身口意”,所以我们老祖宗造字的时候是完全以人为本,按照我们人的三分法来造的字。第一字音,第二字形,第三字义。正如识人,叫做知其言,知其面,但难知其心。识字的难点和关键也恰恰是在这里。识字也就等于认字,你如果要了解一个字的读音是最容易的,要了解它的字形相对也是比较容易的。这个字从甲骨文大篆小篆到草书楷书行书你都了解,这倒是有一定的难度。你了解其中一两个主要字体,比如楷书行书,那还是相对容易的。但是你要真正了解这个字的字义,那就很不容易了。了解一个字的字义恰恰最重要,我们老祖宗说文以载道,文以表意,就好比人和人的交流,不能总打手势,肯定是要用语言和要用文字来表达我心里的所思所想。并且,我们不仅仅要表达思想,我们还要表达天地宇宙的大道和规律,即文以载道,文以表意。所以字义在汉字的三要素里面是最主要的。

“人”字何解?天地三才之人,仁义道德之仁,“冠而字”之后才成人

为了让大家体会为什么字义是最难的,我举一个大家似乎觉得人人都认识的,无论是小朋友还是大朋友老朋友都认识的字——“人”字。

我们都是人,《三字经》第一个字就是人,但是你还真不一定认识。今天,我们就完全按照汉字的三要素给大家讲讲。我这写的人字是小篆,我可以告诉大家汉字是有方位的,这个人是向东而立,但是他立的时候是垂着双手。所以这个字所展示的是一个侧面面东垂手而立的一个很恭敬很谦卑的人。因为在我们中国文化里面,人上有天,人脚踩的大地,人是在天地之间,天地人为“三才”。人在天地之间,他必须敬天畏地,所以我们老祖宗在造字的时候就已经把天地人“三才”以及在天地之间的人必须要恭敬、敬天畏地的这个意思在字形里面就已经造进去了。至于说我们现在很多后辈不了解我们老祖宗造这个“人”字为什么要取这个形状,那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再来讲下面一个字义。我们中国过去没有拼音,主要是用反切注音,还有用同样发音的字注音,所以我们过去的学者用仁义道德的“仁”来注人民的“人”这个音,但是我要在这跟大家点一下,他用仁义道德的“仁”来注音,还是用来说明它深刻的字义的,而不仅仅是一个字音的意思。

下面我要给大家讲“人”字义。我们很多朋友说那“人”我还不知道?我们从小学查《新华字典》就查这个人字,不是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吗?我还专门拿出了《新华字典》查了一下,直到今天为止,我们在小学中学大学都在教的这个“人”字,它的解释都是这样的“由类人猿进化而成的,能制造和使用工具,并进行劳动,并能运用语言而交际的动物”。

请大家不要忘记关键词“动物”。前面的都是修饰的形容词,而这些形容词你几乎都可以删除掉,把形容词删掉之后我们就可以得到《新华字典》对人的解释了,人是什么,人就是动物。

有些字典稍微好一点,加上了“高级动物”,即人是有什么什么的“高级动物”,但是我要跟各位朋友说一下“动物”这个词事实上不是中文。这个词它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英文叫Animal,或者复数叫Animals.

但是它为什么不用我们中国古代这个词呢,因为在中国古代没有动物这个词,相当于动物的词叫“畜生”。换句话说也就等于说新华字典对于“人”的定义我们换成古文来表达,就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成的能制造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并能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畜生”。我并没有污蔑它。所以这就是我要跟大家讲为什么认识一个字它最难,尤其是认识字义,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现在对我们老祖宗传承了几千年的字都在误导,甚至歪曲,而“人”字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

相反的,我们来看看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人”真正的解释是什么?我可以跟大家说一下,我学汉字主要是来源于三本经典。第一本是汉朝许慎的《说文解字》,第二是清代著名文字学家段玉裁,他对许慎的解释再进行了一些注解,所以叫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简称“段注”,这是我用的第二本书。第三本书籍是《康熙字典》。所以我根据这三本书归纳出了我们中国历史上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对“人”的解释,核心的解释有三点。

第一点,人乃万物之灵,许慎《说文解字》上写得很清楚,什么为人?“人乃天地之性最贵者也”。也就是等于他把人放在天地万物里面最高贵的才叫人,他根本就不是动物,而是远远超越动物的。

第二个涉及到为什么要用仁义道德的“仁”来注“人”,我们现在常用的儒家把仁义道德的“仁”解释成一种伦理或者道德,这不是“仁”的真正本意。它的本意根本不是道德含义也不是伦理的概念,那么这个“仁”是什么?

这个“仁”是既看得着也摸得到,我们每天一日三餐都必须吃“仁”,比如说我们现在所说的瓜子仁,把瓜子壳剥掉之后里面的东西我们叫瓜子仁,花生剥掉壳之后里面的叫花生仁。所有的谷物和种子,把壳去掉之后,那个东西可以种到地地下重新长出来的仁。

秋天来临的时候,全国各地的银杏树即将变得金黄,银杏叶变得金黄的时候,银杏果就即将出来了。如果我们把一颗银杏果皮肉去掉,把那个银杏果留到明年春天种下去,那里面的银杏“仁”,它包含银杏树的所有DNA,它明年开春会发芽,它经过几十年之后又会长成一颗完美无缺的银杏树。

即使全世界所有的银杏树全部都绝种了,但只要保留一颗银杏的种子,我们再给它种下去,这棵银杏树要重新长出来,又可以集千千万万银杏树种子,每一个种子里面又有一个银杏仁,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仁”那么重要。请大家一定要注意,仁义道德的“仁”,它还是所有种子包含了DNA的那颗种子核心之意。

所以,我们老祖宗对于“人”的最核心的解释是:天地万物也有一颗这样的种子,而这个种子包含了天地万物所有的信息,天文,地理,万物所有的这个信息,这个心就叫做“人”。

所以人是什么?人是天地万物之心,人乃天地万物之仁,这个仁就是瓜子仁的仁,所以为什么仁义道德的“仁”那么重要。因为“仁”它可以生养一切,它可以爱护一切。

第三个关于“人”的解释叫“冠者之称”。我们中国过去男士到了二十岁左右要举行成人礼,叫“冠礼”。这个冠礼的核心就是给即将成人的男子戴上一个标志性的帽子,叫做冠礼。给他戴上帽子之后,除了他的姓和名,还要给他起一个字。比如像毛泽东,字润之,蒋介石,字中正。润之和中正都是他们的字。这个字一般由谁起呢,一般要由长者特别是老师有文化的人,根据这个学生或者这个青少年的志向兴趣或给予他的厚望来给他起字。所以二十岁的男子他能够带上象征成年的帽子,然后拥有了自己的一个字,就表示成人,在这个仪式之前他不能称为“人”,他能够称为“童”,他能够称为“少”,比如说少男少女,但一般不称为人。

所以这个“人”字,我们中国传下来有三个核心的含义:第一个人乃天地万物之灵,二人乃天地之心,三人乃冠者之称。

所以,我们如果只会写“人”这个字,只会发它的声音(我们可能也查了字典,也学了《新华字典》,知道我们人是高等的畜生),但是你对我们的文化一无所知。

要想想我们的老祖宗,从汉朝开始,一直把“人”的这个真意传到现在多不容易,但是到了我们这代人的手上,居然把天地万物最高贵的,天地万物之心的人,自己糟蹋成畜生。

所以我们还搞什么文化?并且我还可以跟大家说,正是因为把人降为了动物和畜生,所以才导致了我们全社会道德的整体滑坡和礼乐的崩溃。因为任何人干坏事或者素质不高的时候,他都可以用这个定义来解脱。人不就是动物吗?特别是人在相互的伤害和杀害的时候,那他又可以引用一个臭名昭著的“丛林法则”,那就是动物和动物弱肉强食,我把你吃掉,把你杀掉,我害你,我侵略你,我打你。我们就是动物,丛林法则,谁你让活该不如我呢。所以这不仅仅是一个字的定义问题,它对我们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和人的修养、人的整体发展空间是具有巨大的影响。

我们从佛教的角度讲,佛教把所有的生命分为六大类,叫六道。首先,二分法分成“善道”和“恶道”,善道是天、人、阿修罗,恶道是动物(畜生)、饿鬼、地狱道。在佛教里面把生命就泾渭分明的分成两道~善道和恶道。

我们的《新华字典》如果按照佛教的定义,就是公然极其错误地把人定位为畜生,直接定位成恶道了,所以直接导致了整体我们文明和人类文化的堕落。所以从对人的定义来说,我们绝不能照搬抄袭西方,如果我们跟西方文化走,我们整个东方文明就是在降格和贬低自己。

相反的,那我们如果按照佛教对于生命的定义,那我们人就在善道,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更加提升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我们说成仙成佛成圣成贤,如果你直接把人定位成畜生之后,你还怎么去成仙成佛成圣成贤?

所以这个是一个教育的大问题。

国学教育或传统文化教育真正的基础与核心是汉字教育

我们从“人”这个字就可以认识,我们现在在从事国学教育或者传统文化教育,它真正的基础是什么,不是背诵,也同样不是书法,它的基础是什么呢?就是汉字教育。

我并不是否认读经和书法的重要性,我认为它们都特重要。我下面要说出这里面真正的关键核心是什么,我想用“小朋友跟我读”来说明一下。我从来都不反对“小朋友跟我读”,我认为应该提倡大力提倡“小朋友跟我读”。但我们如果只停留在“小朋友跟我读”是远远不够的。为什么,因为“小朋友跟我读”只学了汉字的三分之一,那就是字音。

“小朋友跟我写”要进一步大力提倡,我们一定要倡导我们的小朋友写字,每一个字,每一个笔画,每一个笔画顺序,我们都要认认真真地写。不仅要会写简体字,还要会写繁体字,仅仅是掌握了字音和字形还是不够的,还要掌握字义。所以,更好提倡“小朋友要跟我解”,跟我解就是要认识字义。

为何我们只是读诵而不识字的“文盲”?

我们中国过去是有一个标准用来判断文人和文盲,这个标准几千年来都是没有变化的。就是只会说,只会背诵,还有一个就是你也听得懂所有的人讲中文,甚至你听得懂所有人讲方言,四川话听得懂,东北话听得懂,粤语,闽南话,上海话你都能听懂,但你只要不会写字,而且你还不会解字,那你就是一个文盲。

会不会写字和解字是判断一个是否是文盲的主要标准。我们一二十年的经典读诵,他有没有培养出人?我相信是应该培养出人的。但是我相信我们培养了一大批只会读四书五经的文盲。

为什么?因为我们很多只会背诵,既不会写经典同样也不会解释经典,所以只会字音的人,他只会汉字三要素的字音。按照我们中国的标准他就是一个文盲。

汉字是登堂入室要登到传统文化的大殿殿堂的钥匙,也是构建我们每一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国家的文化大厦的一砖一瓦。几乎现在面临的所有的问题包括现实生活中碰到的难题,我们其实都可以从汉字中知道答案,可以从汉字中找到启发。

“领导力”三个字怎么解?

我们今天就想用“领导力”这几个字,从汉字的角度给大家介绍或者是来看一下领导力的智慧。领导力,英文叫leadership,它是现代管理学的核心之一,关于领导力的中文,英文,日文,德文,意大利的书可以说是汗牛充栋,我这儿给出了一张照片。这张照片是我稍微搜索了一下,一下子搜出来很多关于领导力的中文书。但是我们今天谈到领导力和所有的书谈得都不一样,为什么?我们主要是透过汉字来看我们的领导力。我相信各位朋友都会跟我一样,会有很多不同的发现。

下面两张图片,一张是关于“领”(領),有一张关于“导”(導)。这个“领”、“导”我都用的小篆,首先请大家看一下“领”字。这个领是一个形声字,它的左边是命令的“令”来表明这个领的字音。而它的右边是一个“頁”,“頁”字在我们中国古文当中一般都跟头有关系。而在这里,领的本意是脖子的意思。我们现在这个衣领事实上是这个领的引申义,是从脖子引申出来的。

我们的“领导”无论是名词做干部,或者是做动词引导和领导,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含义?是因为一件衣服,你要把袖子拎起来,这件衣服就很难穿,你如果把下摆给它提出来就更难穿,这件衣服就不正。相反的,无论任何衣服你只要把领子给它提起来,提领则是全衣随之而起,这个是第一。第二,你提领穿衣服就十分自然而方便了。

所以我们的古人说提领则全衣而起,提领则其余皆随。这个领在英文当中叫lead,lead在英文当中就是引领,领导之意。它跟我们现在的“提领全衣而起,提领其余皆随”的含义是完全一致的。

▲提领合于垂直的中缝,领子必方,两者取方正其义,表明核心价值观

但是我认为我们的这个汉字里面,还暗含了很多意思。有一种意思叫字上之意,字中之意,还有字下之意。你看这个提领,每一个人的领子它都有一定宽度,如果你把衣领的领角给提起来,这衣服也照样是歪的。你叠放和穿衣事实上都有难度并且也不美观。也就是说你提领子的时候,你必须要提中间这个部位(古代叫中缝)。(补充:衣的字形来源于古代的深衣,深衣后背有中缝,居中垂直,正对脚跟,取其直;领子也是直角,取其方。中缝之中直,领子之方,合在一起,就是方正,蕴含了我们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礼记·深衣》:“负绳抱方者,以直其政,方其义也。故《易》曰:坤,「六二之动,直以方」也。”)。等于说你提领必须中正,领不正,则全衣皆不正,其余都不正。所以这就牵扯到我们中国“领导”里面一个特别特别重要的法则:领导必须自身正,自身正,下面的人自然而正。否则上梁不正,下梁全部都是歪的。所以,这个“领”暗含了价值观,这个价值观就是“中正”。

给大家讲一下第二字“导”(導),我给出的小篆下面有繁体字。大家从繁体字上也可以看得很清楚。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大道的道,老子《道德经》开始就是这个字。“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以这个道是导(導)的上半截,下半截是寸,从道从寸,它是道和寸的合体字。下面是《说文解字》对于导的解释。什么叫导?就是引导指引,并且我们也说这个道也同样是导的注音来代表它的字音。

但是为什么道下面还一定要加个“寸”,是有讲究的。就等于说你的引导要有两个标准:

第一个要有方法,不能乱导,你导完了之后他还不知道怎么做,所以必须要引之以法。

第二个更重要,引之以度。“度”,我们中国原来叫“度量衡”,度是指长度,量事实上是指容积,我们这里所说的事实上是指长度。我们中国过去常用的长度采用的是三个单位:寸,尺,丈。最小的单位是寸,这就是为什么说导(導)它上面用道下面而不用尺,不用丈呢?为什么用寸?就是指最小最精确那个度量单位,就是讲求数量上面一定要精准。

讲到尺寸问题,我在这跟大家普及一下。秦始皇他统一了度量衡以后,他对我们常用的寸,尺,丈有一个相对的标准。如果感兴趣,可以去查。每个朝代它的尺寸都不一样的,我是查过的。是从周朝,汉朝一直到明清,我们的这个“尺”的标准基本上20到30厘米左右,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最常用的是基于我们人体的这个尺寸,它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

这个尺寸更加有用,这个相对的尺寸在中医上面尤其用得多,它全都是以我们人体的某个局部来作为尺寸的单位,比如说,什么叫寸,每一个人把中指和食指伸出来,最中间的那一截,指的宽度为寸。

把整个掌伸出来,大拇指指头到中指指头的宽度就是尺。今天晚上我自己都量过,我手一张开基本上就是我们中国古代标准的20厘米。有的人身材高大,一张开就是个大手掌,所以他可能会20厘米多点,有些没有长大或者个子矮小,大拇指到他中指的指尖这个距离很可能会17或或十多厘米,但是差不多这个尺寸是20厘米左右。

中国过去,假如没有带尺子,那你怎么样丈量这个尺寸呢?事实上都可以把大拇指和中指张开,你稍微量一下之后,你以后就不用带尺子了。比如我自己无论到任何一个地方,量一下这个书20厘米,量完之后我看看20厘米多,我差不多断定这本书差不多二十六七厘米。所以这就是我们人最方便的自然在我们身上就带着尺子。

什么叫丈?丈在古文里讲得很清楚,我们的胳膊肘叫肘,把两个肘全部舒展出去(展肘为丈),两个手平伸伸直,这个中指指尖到那个中指指尖叫丈。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智慧,也就是你完全可以不带任何东西,但你可以用自己的指头,指宽,掌宽身体部位来定位尺寸。你基本上跑到任何地方可以丈量东西。所以我们这个导一定要加这个寸(導),就是度的最小单位,它表明我们中国过去是讲数量的,而且这个数量还尽可能地精准。

下面我给大家发了一张图片,是







































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不用开又便宜
哪里的白癜风专科医院最好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yszentea.com/lsjz/121397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