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运会点燃低碳生活公园城市书写绿色赋

发布时间:2024/9/23 12:30:05   点击数: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方法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
封面新闻记者赖芳杰绿色大运,低碳生活,共赴一场青春盛会。当国际赛事遇上公园城市,体育精神与绿色理念相互融合,迸发出无限的力量和希望。无论是从场馆建设、市场开发、金融支持、运动员出行等,“绿色大运”正在成为成都这座公园城市亮丽的底色。按照成都的目标,就是要把大运会办成一届绿色低碳的体育盛会。体育在添彩,蓉城在增色,绿色低碳的风尚也在润物无声中影响着万成都市民。市民“绿”中享受运动乐趣1赛事之“绿”:降碳减排风雨皆是资源室外高温炎热,成都大运会运动员村生活服务中心内却凉爽宜人。这座建筑主体部分在地势稍高处,一条半室外街道从山坡落到山脚,形成一头朝东北、一头朝南的两个喇叭口,串联起生活服务中心的各项功能。酷暑时不开空调也能实现温度宜人,这里巧妙的“冷巷”设计发挥了大作用。在炎热潮湿、风少气闷的夏日,“冷巷”让建筑产生自然通风的效果,在营造舒适共享空间的同时,有效减少建筑能耗、降低碳排放量。在成都高新体育中心,大自然的风和雨都可以被有效利用。场馆综合设置雨水回收系统、室内二氧化碳浓度监控系统、与排风设备联动的一氧化碳浓度监测装置、过渡季节全新风运行等节能系统及设备,回收的雨水可用于绿化、浇洒、冷却塔补水。供风系统则让室内气压上升到一定压力后,使屋顶内外产生压力差以抵抗外力。利用气压来支撑建筑,无须任何梁、柱,就能得到更大的完全净空的建筑空间,有效实现节约资源,提升环境价值。在场馆建设方面,成都大运会秉持“能改的不建、能修的不换、能租的不买、能借的不租”,大运会49个赛事场馆仅13个为新建,新建场馆均达到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超过70%场馆为既有建筑改造升级,改造过程中大力推广绿色节能措施,优先采购使用绿色建材产品,场馆竞赛器材以赞助、租赁为主,所有场馆均能实现赛后长期可持续使用。在赛事活动服务方面,成都在满足国际大体联基本要求和保证活动艺术效果的前提下,合理压缩开闭幕式时长、演员人数、流程环节,整合优化火炬传递、倒计时等重要节点活动安排。成都大运会执委会城市工作服务部专职副部长杜胜歌介绍,经第三方核查机构初步核算,成都大运会在全面落实源头减排措施后,将减少碳排放约2.6万吨。体育“名嘴”、著名体育主持人韩乔生在对成都凤凰山体育馆实地探访后表示:“这是一座具有国际水准的体育场馆,在贯彻低碳环保理念方面,更是走到了世界前沿。”成都随处可见绿2城市之“绿”:累计建成各级绿道公里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分担率超过60%每个月的5日,是成都市民熟悉的绿色低碳出行日。这一天,成都市区公交免费,乘坐地铁可享票价8折优惠。绿色低碳正加快成为成都最鲜明的特质和最持久的优势,最直观的体现是在市民的生活方式。7月8日,以“绿色大运点亮低碳新生活”为主题的成都大运会低碳办赛系列主题活动在宽窄巷子东广场举行。融合成都大运会低碳交通、低碳场馆、低碳能源等绿色环保举措,创意形成的一体化装置——成都大运会低碳体验馆亮相“营业”,无数往来市民和国内外游客,被现场“闪现”的巨型蓉宝和绿色艺术装置吸引目光。将手掌按在墙上,碳循环灯箱随即感应亮灯,关于碳元素的科普知识通过语音讲解娓娓道来,也阐明了成都大运会为何强调“绿色、节俭、必须”的办赛原则。在能源小屋,游客还能手动体验太阳能、风力、水力三种新能源发电形式。喝完的矿泉水瓶、易拉罐、咖啡杯等废弃品不要丢,投进低碳魔方的“大嘴巴”,设备即对废弃品进行扫描分析并生成碳积分小票,凭小票参与者在现场就能兑换相应的大运会纪念品。“共享单车日均骑行约万人次,绿色出行成为市民通勤新风尚。”成都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杨斌平介绍,绿色出行的便利得益于城市公共设施的有效支撑。成都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位居全国城市第5位,日均客运量万乘次,占公共交通分担率超过60%。规划建设公里自行车专用道,超大城市高峰通勤拥堵指数下降3.5%。截至今年7月,新能源车保有量约51万辆(较年底新增9.4万辆),占汽车比例的8.2%。成都人最爱去的绿道,已累计建成公里。7月16日上午,成都全市约名各行各业市民代表、运动达人在成都环城生态区一级绿道开展“迎大运——环城生态区健康跑”,以运动喜迎大运会。从城市体育基础设施的完善,到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倡导,借由成都大运会带来的绿色低碳风尚,不仅展示着一座城市的崭新活力,也持续提升着城市的能级水平,促使绿色转型、城市发展和幸福生活交相辉映。3产业之“绿”:绿色低碳产业规模突破亿元探索具有成都特色的“近零碳”实现路径低碳能源不仅是成都大运会的必然选择,更是成都优化能源结构的生动演绎。近年来,成都立足能源受端城市特征,切实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强力实施清洁能源替代攻坚,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利用,全市单位GDP能耗和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均大幅优于全国平均水平。杨斌平介绍,在重塑城市空间格局方面,成都推动城乡形态从“两山夹一城”向“一山连两翼”转变,实施差异化城市发展策略,以“三个做优做强”提升城市整体功能,着力打造24个重点示范片区,加快构建与城市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城市格局。立足“双碳”产业新赛道,成都市出台支持绿色低碳重点产业若干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光伏、锂电、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产业和绿色低碳服务,绿色低碳产业规模突破亿元。此外,成都市还在加快布局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策源地。以“碳中和+”为核心,聚焦清洁低碳能源、资源碳中和、碳捕集与利用等六大研究方向,高标准组建天府永兴实验室,构建与绿色低碳优势产业相配套的科技创新体系,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并出台近零碳排放区试点建设工作方案、验收及奖补实施细则,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探索具有成都特色的“近零碳”实现路径,已确定首批24个近零碳园区、工业企业、公共机构、景区和社区试点建设名单。谋可持续的低碳赛事,布局绿色未来。能源,是推动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体现大运会绿色低碳办赛的关键要素。成都大运会遵循“绿色、节俭、必须”办赛原则,以“赛事侧”清洁能源保障推动“城市侧”能源消费低碳化、能源供给清洁化、能源利用高效化,折射出成都加快优化能源结构、促进超大城市绿色低碳转型的生动缩影。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yszentea.com/lsjf/122424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