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账户如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蚂蚁森林的解

发布时间:2024/8/3 12:09:15   点击数:
我的行为会产生多少碳排放?对于很多企业和个人而言,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这都是一笔糊涂账。年9月,我国提出双碳目标后,近一年记录和量化个人绿色低碳行为的“碳账户”层出不穷,热度升温。在此领域,较早开展探索、即将进入第七年的蚂蚁森林,是公众比较熟悉的一个碳账户形式。在近日与新京报的对话中,蚂蚁集团可持续绿色公益部总监王小颖详谈了蚂蚁森林推出的契机、绿色能量计算体系标准、绿色场景设计范围的考虑、公益激励机制的作用以及碳账户发展需要理清的问题等。“当大家在城市里没有机会种下一棵树,而通过低碳行为在蚂蚁森林积攒“绿色能量”就能申请种树。这种公益互动,就成为了非常重要的情感链接,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和参与,这种情感投入进而会让用户潜移默化地形成一些低碳习惯。”王小颖表示,蚂蚁森林更希望看到“碳账户”这个概念对个人低碳生活产生引导,鼓励公众践行绿色低碳行为,而非交易变现。而提升社会公众参与度的关键,是将低碳场景延展到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有吸引力且可持续的公益激励机制。蚂蚁森林种树攻略。截图自蚂蚁森林。个人碳账户填补了公众低碳行为量化工具的缺口在年9月我国双碳目标明确后,碳账户概念被更多人知晓,与之相关的碳普惠平台在多地上线,全社会参与低碳的氛围越来越浓。然而几年前,公众层面对碳账户的讨论度还没有这么高。蚂蚁森林的设计者们对此深有体会。“传统的低碳管理多是从能源、交通、工业减排等角度,或者基础减排维度来做,公众参与的维度方面也需要构建类似机制。”王小颖回忆称,年,G20峰会在杭州召开,中美两大经济体及碳排放国一起向联合国交存了加入《巴黎协定》的文书,绿色金融也首次纳入G20议题。“作为杭州本地的互联网科技企业,我们想在绿色维度上做一些事,最终确定的路径就是构建一个以推动社会绿色发展为目标的公众账户模式,在用户的授权下记录和量化个人绿色行为的碳减排量。这也是当年蚂蚁森林设计的起始点。”王小颖称。时隔6年,眼下很多“个人碳账户”的框架都与蚂蚁森林当初的设计类似:在用户授权基础上,平台记录用户绿色低碳行为,委托外部专业机构进行量化,然后找到一个绿色能量/积分兑换出口。目前常见的出口是公益激励模式(如由企业捐资支持生态环保)和其他众多碳普惠类平台上的权益兑换(如兑换生活用品、优惠券、抵用券等)。蚂蚁森林绿色能量的出口属于前者。据王小颖介绍,得益于中国40多年的全民义务植树倡导以及互联网公益的兴起,种树造林对于国人来说是非常强的精神纽带,当大家都在城市里没有机会种下一棵树,这样的出口就成为非常重要的情感链接,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和参与,这种情感投入进而让用户潜移默化地形成一些低碳习惯。王小颖介绍说,在年双碳目标提出后,“蚂蚁森林=手机种树”的表浅印象,已经完成了它的“阶段性历史任务”。随着低碳概念逐步深入人心,公众对蚂蚁森林的理解和认识,正在逐步回归其设计之初的定位:蚂蚁森林是激励公众了解并参与绿色低碳的一扇窗口。蚂蚁森林个人主页。截图自蚂蚁森林。更希望看到碳账户对个人低碳生活产生鼓励引导,而非交易和炒作双碳目标提出后,全国统一碳市场于年7月开市,虽然目前只纳入了发电行业余家重点排放单位,不过碳交易模式受到更多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yszentea.com/lscp/122399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