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条绿色科技路,这是一条创新智慧路,这是一条黄金品质路。通车一周年,成果如夏花。 “以企业为主体推动创新事业发展,具有非常强大的生命力。这其中,以需求为牵引,则常常比人对认识自然产生兴趣进而推动科技发展,要更具有活力。济青高速改扩建的成功就是很好的例子,它是我国交通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为保证山东经济继续高质量高速度发展,从而牵引我们汇聚科技、产业及各方面力量共同实现创新的全过程。”从济青高速沿线考察回来,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技术市场协会名誉会长杨柏龄感触颇丰。 时值改扩建后的八车道济青高速小许家枢纽以东段通车一周年,7月25日上午,杨柏龄与来自中国技术市场协会和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的知名专家一道,现场观摩了济青高速抗凝冰路面、绿色低碳服务区、旧护栏利用、新一代高模量耐久性沥青混凝土应用等主题创新应用,对科技成果在济青高速改扩建工程中转化应用的效果表示赞赏。 当日下午,一场小而精的“绿色科技成果在济青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转化应用研讨会”在济南召开。专家们就济青高速改扩建项目通过集成应用等一系列科技创新,打造一条改扩建绿色、智慧、科技路的成功经验进行了交流分享,并探讨可供行业推广、复制的绿色交通科技创新成果与工程建设技术。 这是一条绿色科技路 研讨会上,山东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马士杰对济青高速改扩建过程中所应用的绿色科技成果进行了专题分享。在他看来,无论是赤泥(电解铝产生的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废旧路面材料的再生综合利用,还是中小桥梁和护栏的综合利用,乃至采用机械设备提升道路品质,都是可供国内其他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直接切入的新型绿色环保技术应用成果。 “济青高速改扩建是需求推动了绿色科技创新。”山东高速集团执行总监左志武对此亦记忆深刻。不创新利用老路废旧料,就需要找别的材料替代,老路物料就要起渣;老桥板的科学加固利用,避免了过度拆除和过度加固,也为道路建设过程中保通创造了条件;对赤泥的利用,既满足了填筑材料需求,又解决了赤泥污染环境问题……把绿色科技成果深入总结、提炼,并将之转化推广出去,为国家多做贡献,如今成了左志武坚定要做的事情。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方海对济青高速改扩建团队“能够有担当,主动自我加压,努力为行业奉献出一份绿色科技创新的优质作品”表示感谢。在他看来,“绿色公路”概念经过多年演变更迭,如今应是集环保、循环利用、污染防治、节能减排的综合性表现,而济青高速改扩建工程便很好地抓住了这四方面,并在各板块有了重点研究和再开发。 如杨柏龄在会上所言,人类对资源需求的无限与资源本身的有限,二者相互矛盾,并因此可能造成大量冲突。如何使得自然资源利用更有效,循环经济作为绿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变得更加重要。 据悉,济青高速在改扩建和运营过程中始终贯彻了“变废为宝”理念,不仅全线公里推广旧路结构与材料再利用、大宗工业废弃材料循环再生利用,还实现了世界上首次将赤泥无害化、规模化应用于高速公路建设,总结形成了赤泥等大宗工业废弃材料资源化应用成套技术与应用示范。 这是一条创新智慧路 “我们的目标一直是打造全国改扩建工程的济青样板,坚持以科技创新强、设备工艺优、质量效率高、服务体验好的新济青高速公路,争创国家优质工程,延伸人民美好生活。”山东高速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济青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吕思忠说。 诚然,建设者们也在豪言壮志下,认识到了济青高速改扩建需要直面的迁改施工难度极大、新旧道路结构与材料匹配困难、交通组织极其复杂、绿色节能任务重、运营服务和智慧出行要求高等难题。 为解决工程技术难题,提升项目建设品质,山东高速组织行业多家科研院所经过缜密的调研和前期论证,主动申报,于年11月济青高速改扩建工程项目被列为交通运输部绿色科技示范工程。 围绕五大科技专项,济青高速改扩建共开展了18项科技攻关研究项目,12项技术推广项目,利用科学手段有效缓解了因资源、环境等客观因素制约而造成的经济、社会发展压力,更有效解决了改扩建工程中面临的众多工程技术难题。 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会长陶元兴为济青高速改扩建项目点了一个大大的“赞”。在他看来,若非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如此难度的改扩建工程想要提前近半年完工绝不容易。陶元兴呼吁,这些花了大量精力去研发的技术、成果,不光在这条路上用得好,更重要的是把已经成功应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装备,在将知识产权、专利和标准规范等建设完备的基础上,向全国推广,引领国家公路交通发展。 令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环境中心主任孔亚平深感佩服的,还有济青高速作为全国第一条超饱和交通量下“边通车、边施工”的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不仅实现保通车、保工期与保安全的多项任务指标,更全线提前5个月建成通车,其出色表现领先全国同类改扩建建设项目。 “改扩建项目比新建项目难度更大,尤其济青高速是在不断交的情况下实施改扩建,对施工难度和管理组织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也倒逼我们在管理、理念、技术、设备工艺等方面采取了大量创新,同时为全国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起到非常好的创新引领作用。”孔亚平表示。 实际上,除了绿色高速,山东省亦正重点推进智慧高速建设。山东省交通运输厅科教处处长鲁杰在肯定济青高速改扩建项目所集成应用的绿色科技成果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谈到了未来山东交通科技创新的工作重点。他表示,“为构建起功能完善、便捷高效、技术先进、安全绿色的海陆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今后,山东将按照全天候通行、全路段感知和全路段管理来打造智慧高速,从智能管控、快速通行、安全保障,绿色节能、车路协同五个方面,做好济青中线、京台高速改扩建两个智慧高速试点项目。” 这是一条黄金品质路 这是山东省的第一条高速公路,沿线城市GDP约占全省总和的43%,更是全省客货最繁忙的“黄金通道”。 进一步完善山东省高速公路网络,提高公路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适应交通量增长需要,打通华东、华北、中原地区、黄河下游地区乃至西北内陆与山东青岛港的畅通出海口,济青高速改扩建项目既是山东立体交通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对强化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产业和经济联系,推动经济带内部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协作联动以及增强整体竞争力,具有积极意义。 数据显示,按照当量数计算,改扩建完成后,八车道的济青高速日均断面车流量较四车道时增长90%,而按照自然数计算,其日均断面车流量也比过去增长了68.53%。这些业绩的实现,一定程度上也要归功于建设者们在实现道路的品质提升和耐久,促成更好的行车舒适性过程中所作出的不懈努力。 中国技术市场协会常务副会长杨素荣注意到,济青高速改扩建项目的绿色科技创新不仅保障了交通运输的畅通,对减少事故、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社会公共服务做出积极贡献,高速公路上设置的隔离墩、隔离带,也从细节处为在路上行驶车辆的安全提供了很好的保障。“这些产品的设计者不仅专业强,有创新的想法,更有爱心,有人文关怀,都融汇其中。” 作为全省首个采用低碳海绵工程设计的服务区,集成应用低碳建筑设计、服务区污水资源化处理、透水路面铺装、雨水收集利用等新技术,是济南东服务区的特色之一。孔亚平却更细心地注意到,服务区内无论交通组织还是停车位平面布局都科学合理,“小汽车、大客车和货车分片区停放,但即便是人流量相对少的大货车停靠侧,消费区和如厕区也为之专门开设了大门,用人性化的理念提高服务品质,做得非常好。” “济南到青岛这一线是山东经济的生命线,三年改扩建里,建设团队一方面脚踏实地搞改建,一方面不辞辛劳搞探索、创新、应用,正是有了这样的精神,才得以建成这样一条名副其实的致富路、幸福路、安全路和绿色路。”山东省交通运输厅原巡视员、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交通运输委员会副主任范正金提出,建议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地方标准,有条件的提升为行业标准甚至是国家标准,利用好、推广好这些成果。 文/陈楠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yszentea.com/lscp/122191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