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争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方位鲜明

发布时间:2021-4-30 17:38:38   点击数: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06期。范根平(—),男,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全面小康关键要做到四个全面,即要求领域、人口、区域和标准全覆盖。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为确保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需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广泛凝聚智慧力量,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抓机遇防风险,持续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检验的成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梦;百年奋斗目标

不同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客观实情,全面反映人民诉求,不断满足广大人民意愿,先后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造力、感召力的奋斗目标,描绘了一幅幅无比灿烂的光辉前景。自党的十八大确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以来,尤其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统筹安排、科学谋划的基础上,全面总结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经验,紧密结合当前中国发展实际,系统阐明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和重点任务,积聚起同心筑梦的磅礴力量,为全面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回首往昔,我们无比珍视;展望未来,我们无比自信。中国小康社会的实践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首次用小康社会以期实现中国跨越式发展,提出“到20世纪末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在此基础上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奋斗目标”[1](P)。此后,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时代特征和现实发展要求,继续充实和拓展了这一奋斗目标,把“建设小康社会”调整为“建成小康社会”,“建成”与“建设”虽一字之差,意义却大不同。“建设”侧重过程,“建成”更加强调结果,意味着到年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凸显了共产党人的高昂斗志,体现了党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为顺利实现这一奋斗目标作了多方面阐述,明确提出“未来五年,我们党的各项任务归结起来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P),充分彰显了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强决心和必胜信心。

第一,将其置身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中,阐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自古以来,“小康”作为中华民族的理想社会状态,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美好夙愿。“小康”最早源自《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而后出现在《礼记》中,描绘的是一种盛世场景,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邓小平同志将小康社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结合起来,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强调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性目标。从那以后,无数共产党人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奋勇前行,为的就是全面实现小康,建设一个国家富强、民族兴盛、社会安宁、人民幸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习近平同志进一步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度契合当代中国发展实际,既“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愿望,又深刻反映了先辈们敢为人先的优良传统”[2](P)。

第二,将其提升为国家和民族发展战略,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党的十八大旗帜鲜明地指出:“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2](P84)习近平同志在各种重要场合多次重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现阶段战略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环节”[3](P9)。可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两翼”,主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三者之间联系紧密、相互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石,只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是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才能接续推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以说,我们今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做的全部努力,就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它们是全体中国人民长期为之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

第三,将其融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强调必须发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引领、统帅作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新时代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依据,关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顺利完成。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好比马前卒、迎头炮,居于统帅地位,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具体举措,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至关重要,彼此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党和国家目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目标”[4]。“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整体,是谋划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伟大战略路线图的“四条车轮”,构筑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总体框架,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胜利指明了道路和方向。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为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决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然成为统筹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关键一步。走好这一步,至关重要;走好这一步,任重道远。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全面”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国家之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基于此,党和国家“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顺应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和广大群众新期待,对全面小康的目标进行了充实和完善”[3](P3),强调全面小康的全面性特征,突出发展的科学性、平衡性和协调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警惕“木桶效应”,有效地补足短板、增强弱项,确保全面小康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都不掉队。

首先,全面小康要求领域全覆盖。从涉及的领域来说,全面小康囊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五位一体”,是一个“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社会公正、生态良好”[1](P)的有序社会,是全方位宽领域的综合小康,以上构成全面小康社会的主要领域和重点任务。在阐述全面小康社会时,不能将其单纯地理解为经济总量持续增长、收入水平有较大提高、消费能力稳步提升、生活质量全面改善,而是应该突出在释放和推进社会生产力的同时,逐步促进资源共享,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5]。我们必须确保在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落后,否则将迟滞其他方面的发展,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落空。具体说来,在经济方面,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努力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在政治方面,保障人民在国家中的主人翁地位,持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弘扬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维护公平正义,充分展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文化方面,深挖文化题材,推动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更多更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不断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在社会方面,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关爱弱势群体,在发展中增进民生福祉。在生态方面,实现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着力解决当前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走绿色发展、生态文明道路,共同守护好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球家园。

其次,全面小康要求人群全覆盖。“没有全民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6]我们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涵盖所有人群和秉持共同富裕、坚决不让任何一人掉队的小康社会。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中国能取得如此辉煌成就,离不开全体人民的埋头苦干,离不开各族人民的辛勤奉献,人民不愧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真正英雄。从古至今,我国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融合发展过程中互帮互助、互通有无,有力铸牢了团结奋进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全面小康理应包含而且必须包含我国所有人群和所有民族。按照国家现行标准实现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脱贫,我们面临的任务异常艰巨。必须举全党全国之力,汇聚群众智慧,全面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灵活开辟特色产业扶贫、生态扶贫、易地搬迁扶贫、教育扶贫等多元化途径,坚持靶向治理,实现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相结合,确保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再次,全面小康要求区域全覆盖。全面小康涵盖中国多万平方公里广袤大地上的每一寸土地,是城乡区域共进的小康,是地区共进的小康,既包括城市地区,也包括农村地区,还包括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广大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一直以来,我国存在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问题,例如东部与中西部发展不协调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与农村间的发展差距不断拉大。事实证明,“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和欠发达地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7]。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覆盖所有区域,避免任何可能存在的盲区漏洞,逐步缩小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更加注重经济发展与民生建设有机结合,更好地实现区域优势资源合理配置、城乡间要素交换平等、部门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使经济社会发展的软硬件实力同步增强、后劲持续充足。

最后,全面小康要求标准全覆盖。要准确了解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情况,必须设置一套明确的量化指标。为此,学者们围绕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体系进行了广泛深入研究。有学者从经济发展、百姓生活、民主法治、生态环境、科学技术五个方面建构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包含30项正指标、9项负指标和3项区间指标[8]。有学者认为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由经济水平、社会发展、生活质量、社会结构、生态文明5大类36项指标组成,并且需以《中国统计年鉴》的指标数据为基础[9]。影响较大的还有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囊括经济总量、社会稳定、民生建设、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共39项具体指标,并以此测算了我国各地区全面小康建设进程[10]。从以上可以看出,全面小康社会作为一个内涵丰富的社会形态,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其指标体系呈现综合性、多样性,各项指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其中任何一项不达标,都会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三、在新时代努力交出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优异答卷

党的十九大郑重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必须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最关键的就是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1],以持之以恒、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只争朝夕、舍我其谁的勇气魄力,努力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辉煌成绩。

(一)抢抓机遇,严防风险

中国共产党成立近百年,执政已逾七十年,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辉煌灿烂的成绩,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客观来讲,我们目前所取得的成绩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革命尚未成功,我们还需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合理利用好各种发展机遇,实现“弯道超车”,助推经济社会完成跨越发展。在此过程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不及时处理,将造成问题积累堆压,甚至有可能引发上访、聚众、游行、示威等群体性危机事件,危及社会和谐稳定,影响经济良性发展[12]。同时,随着时代发生深刻变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路上,各种险象盘根交织、错综复杂。这就需要密切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yszentea.com/lscp/122133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