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美文张佐香先秦人物三题

发布时间:2019-3-14 17:01:46   点击数:

江苏盱眙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盱眙县政协委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思维与智慧》签约作家、《创新作文》特约编辑等,获过全国孙犁散文奖、《青春》读者最喜爱作品奖等奖项20余次。

先秦人物三题

张佐香

思想的蝴蝶

草地是庄子心灵的故乡。草儿绿着它的绿美着它的美,仿佛就只为与庄子的这一世情缘。这是一种灵醒的绿,一种整个生命都跃跃欲试地要从茎叶中挣脱出来的绿,一种率性恣情让人心旌摇荡的绿。野花与绿草是几千年的芳邻。草与草交换着眼神,花与花交换着眼神。庄子端坐在这密集的眼神之中,膝盖齐齐地并拢,修长的双手置于膝上,旁边摆放一顶青青碧碧的草帽。庄子的身体和灵魂里,落满了草绿的眼神和花儿芬芳的眼神。他整个也变绿了变得芬芳透明了,思想的花朵层层叠叠地一瓣一瓣地舒展开来。

庄子用他那永远清澈纯真的眼睛,观赏着周围万事万物。无数个清晨和黄昏,庄子在绿野草丛间游荡。在亿万千万颗露珠的照拂下,庄子眼睛里藏匿得很深很隐蔽的尘埃都被这晶莹璀璨的绿一一洗净。上苍把尘世间最美好最珍贵的露珠馈赠给了他,露珠渐渐化成了庄子的瞳仁。绿草、鲜花、露珠共同谱写出了笼罩和照耀庄子一生的生命美学和宇宙美学,庄子的慧心、诗心、天地心由此形成。

久了倦了,庄子索性仰躺在草丛间,躺在鲜花上,躺在露珠上,闭着眼睛享受着被绿色花香融化的幸福。他闻着草木的香味、水流的韵味和天空中云朵的逸味,听着了草儿拔节的声音、花儿绽放的声音、自己的身体和灵魂发出的微弱奇妙的声音。这些气味和声音缓缓地带着他进入梦乡,一只大若车轮的蝴蝶闯进了他的梦乡。他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却不知是自己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自己。醒来之后,庄子把粘在草帽上的梦刻写在竹简上。庄周的梦是世界上最经典最著名的梦。短短一梦,天人合一,物我两通,成就千古名句:“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庄子的梦成了对人生的一种成全。庄子追求的是一种自自然然的泯物我超利害同是非的人生态度。庄周梦蝶生动形象地“化合”了精神与自然的关系,开启了一种更为理想更加纯粹和幸福自由的人生。

庄子获得天地万物厚爱,他以读书和写作表达对天地万物的感念。他把自己融入了自然,使其成为自然的一部分。在写作的过程中,庄子实现了心灵与尘世的沟通。当我阅读《秋水》《人间世》《德充符》等文章时,深深地被感动和折服了。庄子对生命的悲剧性感悟,对世俗喧嚣的超脱,对人生的热爱与眷念如春天空中款款飞舞的柳絮,带着柔美,含着感伤,藉着温情,怀着希望在万古长空中弥漫,在阳光的普照下熠熠生辉。庄子与万籁俱寂为邻,与草木虫吟为伍。这份安宁平和让他的精神获得了最大的自由。只有精神自由的人,才会做出大文章。他的散文充满了诗魂,充满了赋予万物以生命的诗的浆汁,充满了清澈得无一丝杂质的诗的气息,充满了能够俘获人心的诗的魅力。两千年来,文人墨客的脉搏里总会澎湃着庄子的血液,传承他那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逍遥自由的精神。流连庄子的文字间,心灵超越世俗的云烟,飞升于自由美好的精神国度。

庄子的杰出之处,是用极富有想象力的寓言讲述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难忘的充满哲思的故事。这些寓言故事足见庄子那小说家的手腕,谐趣和想象打成一片,设想愈奇幻,趣味愈滑稽,结果愈发人深省。闻一多先生曾断言“寓言成为一种文艺,是从庄子起的”。庄子寓言中巨鸟、神龟、蝴蝶、树木等已不止是其本身,更是一种精神,经由庄子发现了它们之外它们之上它们之内的东西,发现了它们和某种更永恒的思想的深刻联系,而呈现出了它们的神性。在庄子笔下,万物都是无限时空的密码,任何事物都不只是它自己,它们来自永恒又归于永恒。庄子善于修道和悟道,是得“道”的散文家。他的散文充满言外之言象外之象,意味后面还蕴藏着更多的意味,声音后面还有更深远的余响。

庄子正逍遥地在水边钓鱼,楚王派了两个大夫来到庄子身边毕恭毕敬地说:“我们国家有事想劳烦先生您!”楚王想请庄子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大业。庄子手拿鱼竿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三千年了,楚王还把它包上藏在盒子里,放在庙堂之上。你们说,这只龟是愿意死了留下骨头被人尊重呢?还是愿意活着拖着尾巴在泥土地里爬呢?”两个大夫异口同声地回答:“当然是愿意活着在泥土里爬啊!”庄子微微一笑说:“那好,你们请便吧,让我拖着尾巴在泥土里活着吧。”这是《秋水》讲述的一则意味深长的故事。庄子生逢乱世之秋,各个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夺土地,打得旷日持久死亡惨重民不聊生。庄子不愿意为名利和地位参与到这些争斗之中。生命像电光石火一样转瞬即逝,庄子只想独善其身,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在文字中把自己的灵魂放大至无限。

庄子的寓言蕴含着智慧和慈悲的情怀。庄子尊重人和物先天的特性,自然流露出他的关怀与悲悯。

在《人间世》中,庄子讲述了一则关于树的故事。一位木匠在去齐国的路上看到了一株巨大的树,这株树的树荫可以遮蔽几千头牛在树下纳凉,树干有百尺粗,与山顶齐高。这株树被人们奉为灶神祭扫。木匠看也不看一眼,就离开了树。徒弟问师傅:“为什么这么好的木材您看都不看呢?”木匠说:“这种树的木质不好。用它做船,船很快会沉;用它做门,门会流污浆;用它做柱子,会被虫蛀……这种‘不材之木’,做什么都不好。”晚上,木匠梦见这株树来和他理论:“你说我是棵没用的树,如果我有用的话,不早就被你们砍掉了嘛,我还能活到今天吗?我就是因为无用,才成为百抱合围的大树,保全了自己,这正是我的大用!”一株树不能成为栋梁,却能长成参天大树,成为人们朝圣的对象。

领悟人世间真谛的庄子,用《人间世》提醒活在人世间的人们,不要用世俗眼光看待任何事物,不要以眼前的有用和无用来作为评判事物的标准。天生我材必有用。只有超越俗世的功利之心,才能感悟到人生的大境界,拥有悲天悯人的情怀,进入生命的逍遥之境。此刻,生命与心灵相偕相生,与世间万物紧密相连水乳交融。庄子博爱众生,他的文字中闪耀着极为珍贵的人性之光。

《德充符》中的丑人哀骀它是一位具有大道大爱的人。他的美德内敛于心而不张扬。庄子将这种内敛于己,却又能涵泳天地万事万物的地方称为“府库”。鲁哀公曾经听孔子说:“卫国有个面貌丑陋的叫哀骀它的奇人。男人如果跟他待上一段时间,就会留念他的德行,宁愿做他的奴仆也不愿意离开他;女人一旦跟他见面,就会回家跟父母说:‘我宁可嫁给哀骀它为妾,也不愿嫁到别人家做正室。’”鲁哀公听了,把没有钱财没有权位的哀骀它请来。鲁哀公和他相处有如沐春风之感,心情特别舒畅。哀骀它的魅力,源于他的内心有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普照万物的光明。倘若心灵的宇宙中有了这样一位光明之神的居住,就会获得一份如同星空轨道般清明有序的理性,一种和缓的凝聚力。

庄子丰富的想象、天才的文思和浪漫的才情,源于他那颗齐物、达观、通透的心。庄子引领我们感受天地之气,领悟自然之道,追寻真正意义的幸福之道。禅宗言:“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眼里的事化不开,心里整天牵挂着,生命格局就会变得狭小,不知不觉中就会把前世、今生和来世抵押进去。如果心胸开阔心头无事,用不着拥有多大的地盘,坐在自家的床上,都会觉得天地无比地辽阔。庄子用生花妙笔描绘了许多蕴含着人生智慧和悲悯情怀的故事,启迪人们以开阔的胸襟和人生的智慧追寻幸福的人生境界。李泽厚说:“中国文人的外表是儒家,但内心永远是庄子。”庄子是我们遇见的另一个自己。

仁爱的杏坛

孔子的身后晃动着暮春时节垂柳摇曳的枝条,树影绿得正鲜,清艳的翠色覆盖着他侧昂的额头和微倾的肩胛。艺术和爱的力量在他的眼中燃烧,深沉的目光和轻托琴颈的弯成半圆的手掌之间有一道无形的线,情绪的浪花在跳跃,忽疾忽徐。绷紧的手指在琴弦上轻拢慢捻,思绪深度沉浸于旋律的波流。檀香和花香渗透在声声关情层层开拓盛大而圆满的回环琴音中。情感的颤音心灵的节律,宛如清泉依顺山势悬空自由飘荡。

《文王操》这首超越了痛苦的宏大冲和的乐曲中所抒发的人生理想:田野里青葱一片,飞鸟往还,深深地震撼了孔子,使他似有所悟。清溪倒映着阳光下的树影花影。城楼古雅整丽,街道井然。路人举止闲静辞让有礼。长官拜访居民,问农桑收成,受乡邻欢迎。孩童伴随着琅琅书声茁壮成长。这是大道行于世的时代,是天下人共有的天下,大家推选贤能治理国家,以诚信待人,和睦一体。

孔子突然感触落泪,放眼望去诸侯互相攻伐,两百年来没有一场正义之战。晋国六卿擅权,欺凌弱小;齐人入侵鲁国,恃强凌弱。吴楚先后称王,蠢蠢欲动,试图问鼎中原。眼前的乱局与他心中那个人不只关心自己的亲人,不只爱护自己的子女,而是把大爱推及所有的人,没有私欲的至善的和谐的理想世界相距甚远。

胸怀济世之志的孔子,目光落在了古旧的典籍之上。他创学收徒开我国平民设教之先河,人们因之称其为夫子。在泗水的岸边,孔子建起了中国的第一座杏坛。孔子说:“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用时下的话说,自己刻苦学习取得了教师资格,终于实现了收徒教学的宏愿。不分年龄大小,不管家境贫富贵贱,都可以平等地自由地前来学习。大部分学生是出身贫寒的普通百姓。人性的光辉,在那冷酷血腥的历史厚土里绽放出温暖的情致。颜由、冉伯牛领着孩子,拎着腊肉笑吟吟地来到这里。“夫子,我们俩父子都想拜您为师,成为同学,可以吗?”孔子欣慰地颔首。

这时,十来个家仆簇拥着狐裘锦衣的子贡,神气十足地来到坛前作揖:“弟子子贡向夫子行礼了。”孔子还礼后,子贡瞧了一眼衣着破旧、身材枯瘦的颜回说:“一挂猪肉就充当学费,嘿,这怎么好意思拿得出手哇!”年仅十岁的颜回竟不怯缩,朗声答道:“求学是用心求的,不是用钱求的。”此言掷地有声,孔子不由刮目相看。不服气的子贡接着挑衅:“看你皮黄骨瘦,身体有病吧。”颜回回敬道:“我听说,没有钱的叫贫,没有学识的叫病。我是贫,却无病。”子贡刹时哑了,其他弟子喝彩连连。这时,孔子用他那双收藏着日月之光的眼睛凝视着子贡,和蔼可亲地对他说:“只要虚心求学,无论富贵之家,还是寒门子弟,我皆一视同仁。子贡,你口才很好,但记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口’,君子应慎于言。”

孔子话音未落,一个人影临空而降。众弟子看见一位峨冠博带穿着儒服佩着长剑的陌生人正往这里走来。大家立刻产生了戒备之心,有人问:“你来干嘛?”闻此,陌生人立即扔掉长剑,双膝跪地谦恭地说:“子路不懂礼数,愿学!”孔子仰天大笑,众弟子亦捧腹不已。孔子走到子路身旁,很有寓意地帮他把帽子扶正,缨绳系好,意味深长地说:“君子正其衣冠。”

杏坛之上,师生席地而坐于泗水边的树林中。“礼乐射御书数”、“文行忠信”,传授与探讨,始于自由自在,终于自由自在。弟子们凝视着孔子的眼睛,仿佛来到了银河系旁,身心内外都被照彻照亮。他们时刻感受着老师那双慈祥诚恳亲切的目光的照耀,心灵渐渐变得温暖柔软起来。初春的清晨,木本草本植物们层层叠叠地生长,争先恐后地绿给孔子和弟子们看。垂柳丝丝缕缕的新绿,葱郁着他们的心灵。依恋着翠枝的鸟儿,轻声啼唱着它们的生命故事。泗水的绿波荡漾着鲜花的丽影。孔子和众弟子的脸上荡漾着愉悦的春天般的微笑。微笑叠映着微笑。微笑是无言的、温暖的、会心的交流。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以日常生活中的凡尘琐事蕴含的人生道理作为开学第一课,在平和的交谈中传道授业。“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刚、毅、木、讷、近仁”。孔子的美德与智慧,如同明亮的火炬照彻了弟子们的心房,温暖了一个又一个灵魂。他们充满着渴望与希望的目光,穿过黑暗的年代寻找光明的未来。

当天空是所有人的天空时,当大地是所有人的大地时,当宇宙万物是所有人的宇宙万物时,大地、天空、宇宙万物才是圆满的、美丽的、动人心弦的。孔子思想的核心精髓,除了“恕”字而外,还有一个字就是“仁”。当弟子们毕恭毕敬地发问,何谓“仁”?孔子举重若轻,捻须颔首,轻缓地吐出两个字:“爱人”。爱别人就是仁,那怎样去做一个具有仁爱之心的人呢?孔子进一步阐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一个人想有所树立,就要想到让别人也有所树立;一个人想实现自己理想,就要想到也要帮助别人实现理想。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是实践仁义的最基本方法。温良恭俭让的孔子,借助杏坛发出了和平与仁爱的声音,发出了源于他心灵深处的自由欢畅的灵魂之歌。

在那个战争频繁弱肉强食的年代,孔子向着一个时代,向着那些自私凶残的国君,坚定而执著地说“不”!他教育学生以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拯救天下的黎民百姓。孔子不仅自己践行“仁爱之举”,而且培养出一批批的弟子来和他一道去践行。鲁国受到齐国侵略时,热血沸腾的他激励门生挺身而出:“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在他的激励下,子路、子张、子贡、子石纷纷请求挺身而出,解救国家于危难之中。

鲁定公九年(公元前年),孔子被任命为中都(今山东汶上县)宰官,一年不到政绩显著,四方官吏纷纷效仿。孔子升职为司空,接着又出任大司寇。“自从孔大司寇兼摄相国事,三月而已,已经做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贼不作,讼不兴,卖牛羊猪马者不储价,不加饰;男尚忠信,女尚百顺,四方访客,宾至如归。可喜可贺啊!”卿大夫季桓子在太庙的观礼台上,用致祝酒词的方式发出了肺腑之言:“即令是春秋五霸全盛之时,谁又能做得到啊!”孔子却谦逊地答曰:“哪里哪里,不敢比美先贤。”

消息传至齐国,齐景公不免担忧起来:“齐鲁世仇,边境线又长,孔子主政下去,鲁国必定会因强大而称霸,吞并大齐。”齐大夫黎鉏献计:“挑选八十名美少女身着华丽的霓裳献给鲁国君,让她们寻机破坏鲁国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一日,孔子上朝,见朝廷上下空无一人,大惑不解。在鲁宫阙内,他发现鲁君和季氏正在宴饮,妙龄女子娇声呖呖笑语盈盈鱼贯而出。磬师击磬,笙者吹笙,乐舞开始了,鲁君沉醉于美貌女子的青春笑颜华衣丽饰舞姿璇玑之中。孔子脸色苍白,在雪地里跪了很久很久,终于见到了鲁定公,劝谏不成,得到的却是逼迫他离开鲁国的消息。

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年),弟子们簇拥着孔子上路了,一行人离开了鲁国,踏上了充满不可预知的险难的颠沛流离之路。孔子师徒流徙于列国,寻求明主的赏识。为继续推行仁爱之政,孔子辗转卫、曹、宋、郑、陈、蔡、叶、蒲、楚。他在途中不断聚徒施教,身边聚集了数千名学生,成为了一个移动的精神王国。弟子学有所成者,分别留在各地或出仕,或设馆施教。孔子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他的思想学说亦传遍天下。

鲁哀公六年(公元前年),孔子师徒在奔赴楚国的路上,被困在了陈蔡没有粮食供应,只能以野菜充饥。弟子们愁苦不堪,孔子却舒展着灿烂的笑容兀自抚琴,琴声依然是那样的悠扬婉转,毫无愁情怅绪。子路不解地问:“夫子,君子也有贫困的时候?”孔子笑而作答:“要看你如何理解贫困,一个人如果不能处在道中,或者说与道无缘,错过了道,那是真正的贫;而一个人如果因为挫折降低自己求道的志向和追求,那才是真正的困。”子路惭愧地说:“老师,您接着给我们弹琴吧。”孔子拥有久远的快乐的奥秘,源于他发自内心对万事万物看得开,随缘而自在安详地生活。

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年),68岁的孔子结束了自己十四年的流浪生涯,奉召毅然返回鲁国,开始实施自己最后阶段最为舒畅的报效祖国的夙愿。这时,他虽年近古稀,但浑身每一粒细胞都鼓涨着青春的力量和生命的激情,用毕生的心血指导文采斐然的年轻学子,直至五年后病逝。清清亮亮的泗水边,成为了他生命的最后一站。孔子的肉身已逝,但他的大爱仍存。他以一生的实践成就了一个大写的“爱”字。爱亲人,爱学生,爱人民,爱祖国。他始终把爱捧在手中,献给每一位需要爱的人;他把爱写在脸上,如擎举一面旗帜在中华的上空不倦地飘扬;他把爱装进了马车,带着爱走遍黄河内外广袤的大地。在他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中,阴谋与迫害没有激起他的愤怒,饥饿与无助也没有伤害到他热爱真理的元气。他用爱和智慧建设自己的内心,释放心灵的负重。孔子一生,仁爱溢于其胸,智慧充盈其心,奋发贯穿始终。虽坎坷塞于途,心灵却因此散发出熠熠光彩来。

孔子,一个熠熠生辉的名字,永久地留在了世界,留在了热流涌动的大地上。

光芒四射的天才沉眠了,醒着的思想却不断地影响着全人类。捧读《论语》,圣言犹在,圣心可感。至真至善至美至洁至博的圣心,是人类精神史上永不枯竭的源泉,宛如潺潺的水流滋养着越来越多的干枯的心灵。当我们仰望天空那轮光芒四射的太阳时,也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那轮心中的太阳,那位有着独立思想、仁爱襟怀,并且勇敢地发出自己心灵之音的孔子。

手执《论语》这部充满美德与智慧之书,品读孔子充满人间情味的质朴亲切蕴含烟火气息的文字,不由得会陷入深思,被深深感动。我真切地感到自己的精神血脉与他相通,一股热流在心头涌动着。在辽阔与苍茫的远方,孔子清晰地灿烂地舒展着向我们走来。他教会我们自觉审视自己的生命,并且主动积极地影响世界。他的生命,他的智慧,他的美德,已变成世间万物的一部分,永远生生不息。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大史公精彩文字跃然脑际:“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精神的夸父

老子踩着落叶独自徘徊,缤纷的季节和繁杂的日子都是时间的落叶。老子踩在时间的道路上,构思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经典理论。老子的《道德经》像枚永不坠落永不腐化的果实,永恒地挂在生命之树高挑的枝头。

上不着天下不落地,我飘浮于梦想的天空和生存的大地之间,却无法着陆于基本常态的人生基点,为此而感到茫然、焦虑和痛苦。这时候,老子拯救了我。静下心来,细细品尝老子的智慧之果,心灵变得和谐充实。

隔着千年时光,透过脆弱发黄的纸页,老子的心绪深切地传递过来。在刀切斧劈的铿锵断语中,在对人的平常生存状态和情感的体认中,我真切地感受到老子深刻的睿智和宽厚的慈爱。他用坚实的智慧之果,滋养我们的心灵。他让人尊敬自然、尊敬生命、尊敬生活、尊敬艺术、尊敬美德,尊敬古今中外一切能够安妥人们心灵和身体的美好事物。老子在为所有的生命造心。

周敬王四年(公元前5l6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即大周国家图书馆馆长老子,因“周典南奔”愤而辞职。路上不见耕种之牛,但见战马奔驰在断垣颓壁、井栏摧折、阡陌错断、田园荒芜的四野上。老子心如刀绞,暗想:“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则戎马生于郊。戎马生于郊,则国乱家破矣。”

七月十二日午后,夕阳西斜光华东射之际,白发如雪,其眉垂鬓,其耳垂肩,其须垂膝,红颜素袍的老子骑着青牛抵达河南省灵宝市王垛村的函谷关。素喜道学的关令伊僖此时正下关检查工作,忽见一相貌奇异的老者倒骑着青牛而来,仰天而叹:“我生有幸,得见圣人!”于是,三步并作两步,奔上前去引老子至官舍,请老子上坐,焚香而行弟子之礼,恳求道:“圣人者,不以一己之智窃为己有,必以天下人智为己任也。今汝欲隐居,求教者必难寻矣!何不将汝之圣智著为书?”再三推辞不过,老子遂作五千言《道德经》,既是对自己毕生思想观点的总结,也是馈赠伊僖的厚礼。

写完洋洋洒洒的《道德经》,一位鹤发童颜的老翁,忽至府衙,向老子施礼请教:“我今年已岁了,自年少至今,一直游手好闲轻松度日,与我同龄的人纷纷作古。他们开垦了万顷良田,建造了无数屋宇轩楼,如今却一个个地置身于荒郊野外的孤坟;而我一生不稼不穑,从未置过片砖只瓦,却衣食无忧地居住在避风挡雨的房舍里。圣人,现在我是不是可以嘲笑他们,辛辛苦苦劳碌一生,只给自己换来了早逝的命运呢?”

老子微微一笑,让关令请人找来一块砖头和一块石头,放到老翁面前,风轻云淡地说:“只能择其一,仙翁请便吧。”

老翁择取完砖头后,老子抚须笑问:“仙翁弃石取砖,何为?”

“这石头没棱没角,取它何用?!而砖头可以用来砌墙盖屋,用处大着哩。”

“是石头寿命长,还是砖头寿命长?”

“当然是石头寿命长。”老翁不假思索地回答。

老子会心一笑:“天地万物莫不如此!寿虽短,于人于天有益,天人皆择之,皆念之,短亦不短;寿虽长,于人于天无用,天人皆摒弃,倏忽忘之,长亦是短啊。”

老翁顿时无语,借着夜色掩盖着脸上的羞愧,悄悄地离开了。这位老翁粗制滥造地生活了一辈子,而老子却借一砖一石为他的心灵挖土打桩,使其明白:奉献是一切高贵灵魂的信仰。

这块弥漫着人间烟火气息的最经典的砖块,在汗牛充栋的典籍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朱光潜先生评价弘一法师“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业”。这句话正是对《道德经》中“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的经典注解。身做入世事,心在尘缘外。海纳百川的胸襟,气象高远的境界,正如清风徐来时,回荡于山谷中的天籁之音。

曾自嘲“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苏东坡,心灵之根深深地植进了老子哲学肥沃的土壤里。北宋多才多艺的文化巨匠,在诗文、绘画、书法等方面均有卓越成就的苏东坡,却多次因诗获罪,仕途坎坎坷坷。政敌奸臣热衷于玩弄权术,艳羡他在朝廷得到重用提擢,嫉妒他在乡野拥有隆重名望,因而屡屡发动指控攻击,一心为百姓和社稷谋福祉的苏东坡却屡被罗织罪名,但依然无怨无悔。

在越贬越远的流放动荡的宦海波澜里,苏东坡借着老子的思想烈焰取暖,构筑起自己心灵的殿堂。他把心的疆域造得很大很大,足以铺设整个宇宙,没有任何乌云可能覆盖他心灵辽阔的疆域。他把心灵建造得完整而坚实,并加固了防震防爆设施,任何高强度的残酷打击都无法颠覆他心灵的宏伟建筑,任何风霜雨雪都无法冻结他心灵深处汩汩喷涌的温泉。他也把心灵打磨得坚软很软,如绢如帛。他还把自己的心灵炼得坚韧,千百次的折损委屈,依旧平整如初。他在自己的心灵田园里种下了艺术这株具有自动修复自我养护的神奇功能的植物。每当心灵受了创伤,植根于老子思想的艺术之树就会挺身而出,引导他的心灵休养生息,使之举重若轻,整旧如新,镇定自若地维持蓬勃稳定。

苏东坡,这位受无数人热爱崇敬的大文豪,这位曾为朝廷倚重的大臣,在疲惫漫长的不断贬谪的仕途中,历经磨难摧残,他那颗光洁饱满的心灵非但没有陨落,反而变得更加温润璀璨光华无比。劣势中的挣扎,反而催生出心灵的强大。融入自然融入民间的苏东坡,写出了无数雄健奔放挥洒自如的不朽诗文。

苏东坡在《文说》中写下:“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又在《答谢民师书》中掏心窝地告知朋友:“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苏东坡的诗文中,从来找不到谪迁生活投下的一丝阴影,一点幽怨,一曲哀歌。他在田园劳作,他在与朋友酬答中澄明身心。老子道家思想的精髓,为他营造旷达心境源源不断地输送营养。每每厄运袭来,苏东坡都能泰然处之。

苏东坡喜夜游,在江山清风山间明月中放牧自己的灵魂,用智慧的眼睛发现夜色笼罩下的奇异虚幻与灵魂共舞的美。江上徐徐的清风与空明的月色融入他的血脉,苏东坡写下了《记承天寺夜游》、前后《赤壁赋》。这些披着月华参照宇宙、在渺茫时空中留下朗朗余音的穿越时空的妙文华章,让苏东坡成为得“道”的文学家。他深谙老子“曲全、枉直、洼盈、敝新”的人生哲学,在坎坷的人生旅途中活出熠熠光彩来。

老子对东周社会的动荡物欲的横流,对统治者的声色犬马之好深恶痛绝。“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打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道德经》第十二章)。“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道德经》第十三章)。老子认为,所有使社会虚华的事物都违背“道”,都违背“大朴”,都违背“自然”。只有大道、大朴、自然,才是人们所应感悟欣赏和追寻的无为之境,那惚兮恍兮的物和象,才是大美之所在。

老子这些一以贯之的思想,给人类以无限启迪。老子认为“见素抱朴”才是人生至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思想的高度概括。范仲淹为官数十载,每到一处便兴修水利培养人才保土安民,政绩斐然。生活中,他治家严谨,俭朴持家,衣食无华,只求温饱,直到晚年,也没建造起一座像样的宅第。但每每在他离任时,百姓常常拦住传旨使臣的路,请求朝廷让其继续留任。范仲淹践行“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道家思想,为官一生始终摒弃私心和贪欲,终于抵达“致虚极,守静笃”的宁静空明的境界。

大浪淘沙沙去尽,沙尽之时见真金。绝大多数人在浮华过后,才意识到质朴生活的可贵,可惜最宝贵的生命已经抵押给了有限的物质。质本洁来还洁去,不要让尘世浮华沾染了原本纯洁的心灵。一直希望过老子倡导的质朴生活,素衣素食,还有一颗素洁的心,在素幽的月光树影里,向往三两素友,一杯素茶,一架素琴,不染尘埃,不沾污垢地活着——简单、安静、美好。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道”之上还有自然,它是“自在而已然的大存在”。自在极言其无处不适宜,无处不合理,无处不恰到好处。那是宇宙无法言说的至大,无限的存在。它存在着,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大自然为人类提供物质生存所需要的一切,还赐给人类无以复加的慈爱和温馨。它那遍列环宇的至善至真至美,为人类亘古至今各民族多元文化发展和美的创造,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老子引导我们以天地自然为师,从大自然中汲取最珍贵的品格、智慧和力量,为自己建造优等的心灵。心的质量就是人的质量。有一颗仁慈的无私奉献的心,就会爱世界爱人类爱生活爱自身。有一颗豁达自强的心,就会宠辱不惊大智若愚勤学苦练百折不挠。有一颗素朴的心,就会珍惜自然善待万物。造心是一项艰难漫长的工程。老子的手,在心灵的模型中,留下了永不消褪的指纹。

只有从灵魂深处绽开的生命之美和精神之美,才能照耀灵魂。老子是我们精神的夸父,我们每个人的脉管里都流淌着他的血脉。老子还活着,比他生前活得更有力量。两千多年来,他一直没有停止为人类造心的工程,他一直在人类的灵魂里兢兢业业地工作。他从天地万物间寻找精神的疆土,并把虔敬的心放置其间,于暗夜的星月中搜寻思想的精华。他仰观宇宙之大,俯察万物之貌,与更深奥更永恒的存在商量着讨论着,为真理和美德而工作。

老子的哲学朴素而高贵,宽广而仁慈,像草木对大地的认同,星月对夜空的认同,浪花对大海的认同。他的哲学是认同的哲学,认同自然的常态的生活,认同美德和美德产生的人性基础。洋洋洒洒的《道德经》,在我们的血管里热流奔涌。借着老子的提示,我们能找到爱和智慧的美好基因,为自己建造一颗最优等的心,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做一个心智健全的人,这比什么都重要。

(本文选自年《山东文学》5月上半月刊)

《山东文学》投稿方式

年《山东文学》订阅方式

1.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24-3

也可扫码或者长按







































白癜风贫困公益援助
北京白癜风哪里医院好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yszentea.com/lscp/121905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