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如其分的爱青藏高原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1-12-15 20:10:33   点击数:
彭洋简介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5770517405791082&wfr=spider&for=pc
我匍匐在草原,全身心地贴近大地母亲我是多么的渺小我是多么的爱她啊回望历史千年,人类用智慧不断优化着生活方式,信仰却至死不渝抬头看着这蓝天白云,我谦卑地、用斑驳老茧地手挥动着牧牛的鞭子迈入这更好的生活我爱着的幸福生活面对青藏高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我们希望能结合一切先进理念和优势资源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我们愿意以切实改善当地人民生活质量和经济水平,来衡量服务一方的成果成效;我们想从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协同发展的路径做一些工作。这里的我们,是指一群有着共同理想,有情怀有大爱的同志。我们共同讨论的话题是如何引导高原农牧民从原生态生活方式,通过社会治理,达到逐渐转型成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绿色可持续发展,并且更跟进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这是一个长期深刻的使命和担当。

一、迎来绿色发展的机遇

(一)人类自然进化进步的必然趋势

文艺复兴到工业革命,人类历史在无可阻挡的走向进步,我们从奴隶社会走向如今文明的新时代,人类的生产资料、生活方式不断发生着变化,但人类在选择中一直保持积极有为,始终洋溢着蓬勃生机的活力,这源于人类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原始本能。随着新兴科技和现代技术的发展,人们不可避免的需要在继承和弘扬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积极探索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生产生活方式。藏区的现代化进程也是时代需求,充分体现社会进步的必然性。不难看出,人类势必会在获取信息、自主选择与自然优化中持续向前。

(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高原人民在长期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过程中,形成了适应高原气候、适合高原生存的生产生活方式。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中国人民朴实的生存之道,获得稳定且丰富的生产资料和经济收入,决定了人类在社会活动中有较多积极的安定感、幸福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优良环境的期待、对子孙后代的责任,探索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创造就业、消除贫困,是增加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有效途径。草原畜牧业成为当地的经济主体,高寒地区缺氧等因素造成的经济畜类繁殖力不高,与人口增多并产生越来越多的生存压力,理念、资本、人才、科技的欠发达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的差距,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滞后等现实问题,形成低效率高需求的不良循环,是高原农牧民面临的越来越现实的问题,这使高原人民追求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的步伐放缓。

(三)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的特色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紧密结合,在推动发展上拥有强大的政治优势、理论优势、制度优势、文化优势。回望历史,我党带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成立新中国。大刀阔斧开展社会主义建设,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今的中国已经屹立全球,受到世界瞩目。十三五期间,我党带领人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成果,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一个都不能少,是我党在新发展阶段的基本原则。我国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对于发展较为滞后的西部地区,引进先进理念、先进技术、先进人才和资金投入,强化对西部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协同发展的重点工程的投入,是推进全民共治的有效途径。我们的一系列工作得到了藏区当地政府高度支持,在政策举措、企业参与中充分体现当地政府在建设家乡中的政治能力和战略眼光,他们在贯彻新发展理念中的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使我们参与藏区的建设与服务充满信心,为到年助力西部与东部实现均衡发展贡献力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全球视野下的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的必要性

自年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环境保护的全球性宣言提出“人类负有保护和改善这一长期和将来的世世代代的环境的庄严责任”起,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开启了全球化的觉醒,并在长期探索中逐渐达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思路。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系统提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意义,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在打造绿色“一带一路”中也采取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金融等一系列举措,展现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努力为全人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给出中国答案。青藏高原是西部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成效的重要指标。青藏高原需要顺应当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方向,抓住绿色转型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让高原努力成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典型示范。

(五)高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现实问题

青藏高原作为我国生态主体功能区,也是我国8个生态脆弱区之一。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大气严重污染、水资源匮乏、土地资源减少、生物种群逐渐消亡等现象,青藏高原生态环境面临巨大挑战,生态系统的退化有悖于草原人民“天人合一”的生活态度。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藏区也面临资源过度开发、牧区草场过载、人民生态保护意识减弱,使得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加剧。其中甘南受到到草地退化、土地沙化的严重威胁,早在年的数据就表现出十分严重的超载过牧情况,使天然草地大面积退化沙化,牧草品质退化,产草量逐年退化,毒杂草比例上升,冬季草场严重不足。引起警醒的是90%的天然草地发生了退化。同时,草场大量出现滥采滥挖贝母虫草,造成新一轮破坏。甘南已经成为青藏高原草地退化较快、程度较重的区域,也成为藏区沙化土地扩张最快的区域之一。依附于高原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生活的当地农牧民,不得不面临畜产低效、减产减收的现实生存压力。使得经济不发达的牧区,走入了牺牲环境,追求经济增长的被动发展之路,形成了退化的自然资源使农牧民劳动收入减收的怪圈。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一朴素的真理在高原藏区得到生动体现。年,甘南州被列为全国十三个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州之一,甘南地区已经开启了生态环境治理的步伐,在长期持续的生态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协同治理的过程中,高原农牧民的生产生活必然将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

二、探索绿色发展道路

在碌曲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下,甘南州尕秀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携战略合作伙伴成都中际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打造青藏高原牦牛小镇之——李恰如国有牧场养殖基地,坚持“人-草-畜”三者协同发展为方向,形成纵、横、网格的发展格局。打造以李恰如牧场为中心,横向拓展畜牧及周边产业,以育种、食品、绿色可持续发展模式等绿色品牌为抓手,形成从碌曲本地延伸到广大藏区及整个西部的绿色产业模式;纵向深挖科学绿色养殖技术,从实验实践到引领示范,通过技术攻坚,从治草、育种保护到经济畜类质量保障,从单纯畜牧纵深至产品链的生态保护;以“百社带千户”及农牧民技能培训网格式覆盖全域农牧民,通过劳务技能能力培训,深层次带动当地乡村振兴。最终形成以人、环境、畜业产业为核心的全方位绿色发展治理体系。

(一)牧业的实验示范

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是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的产业布局的初心。因此,我们站在为保护青藏高原生态脆弱区做些贡献这一历史使命的高度谋划高原牧业的绿色转型升级。达到实验示范的核心是技术的先进性、实用性和可推广性。在项目设计初级,我们就将专业人才、科学技术引入甘南。李恰如国有牧场养殖总部示范基地联合高校、科研机构成立“高原草原生态研发中心”,实施“研、产、销”科学化养殖及运营示范模式,对牧草产品、牛羊科学饲养进行技术攻坚,以期通过实验实践及推广,对传统牧业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行干预指导,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最终形成从示范基地到当地散养农牧民通过科学畜牧方法,解决草场过载、土地沙化等问题,使高原草场生态服务功能、草原生产力得到提升。草畜平衡使生态和经济双赢,从而使碌曲经济社会在绿色转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文明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的育种保护

为人民提供更多的优质绿色生态产品,是加快绿色发展,实现绿色转型,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的最有效手段。坚持生态保护和经济增长协同发展是十四五期间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原则。我们站在履行企业在建设美丽中国的社会责任的高度来思考工作路径。青藏高原为人类创造了无价的自然资源和生态价值,甘南草原保留着为数不多的纯有机牦牛、藏羊品种。在全球气候变暖,水、大气、土壤污染的生态警戒时代,加之农牧民以牺牲生态资源、添加化肥养殖保产量的一系列畜牧方式改变,保留高原有机无污染的畜业肉类食品已经受到威胁。1有机认证与育种保护为高原绿色产品赋能的有效方式是标准化。以李恰如生态繁殖培育总部示范基地为基础,逐级构建ISO质量管理体系、ISO环境管理体系及SA社会道德标准,从牦牛、藏绵羊的养殖环境、养殖过程、屠宰加工、储运等维度进行标准化规范。连同方圆标志认证等权威机构一起,对碌曲盛产的牦牛肉、藏羊肉等产品进行有机认证,打造“恰如”牌有机品牌,提高产品的品牌附加价值。实现保护具有高原生态、有机、健康的牦牛藏羊种群,从而标准化管理农牧民畜牧行为,形成良性的育种闭环管理。2“三结合顺势养殖法”与育种保护“三结合顺势养殖法”是我们自年起成立调研组,经过调研和试验,最终总结出了一种“高原高寒地带的牲畜的规模化高放养殖办法”,简称“三结合顺势养殖法”,具有资源利用与保护并举、大幅提高农牧民收益的显著特点。既顺应和保持高原牲畜自然放牧的半野生的生活特性,又顺应牲畜品种特征所具备的生长能力,还顺应草原饲草生长特性,最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结合放牧、圈养、补草,达到促进生长的同时减少草场使用量,有效防止“冬瘦春发死亡”的生产损失。这一过程是充分保护和扩大高原畜类的原生品质,充分优化和避免影响育种变质的不良因素,通过科学手段有效保护育种品质。3稳定、高品质的社会反响与育种保护通过可控的平台销售渠道,全方位的绿色产品包装宣传,一定的市场份额,稳定持续的供销渠道,切实使农牧民得到实惠、实现增收,从而主动参与到遵守质量标准下的养殖行为,以自觉形成“恰如”牌绿色食品的育种保护。

(三)契合乡村振兴战略的产业模式推广

促进牧区稳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是践行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方针的核心要义,让人民富起来是提振经济的显性指标。我们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作为产业模式架构与运作的重要评估指标进行持续的优化。1“全产业链销售”模式的创新实践“全产业链销售”模式从当地政府和农牧民个体两个维度实现增收。首先,通过与益民、中际、京东等大平台公司的合作,实现从养殖到销售的一体化服务。打造“恰如”牌绿色生态产品。在科学专业的示范指导和实践中,通过产品的标准制定、标准化养殖等,使达到绿色生态产品质量的畜类养殖均得到销售保障,切实保障农牧民经济持续稳定增收。同时引入市场先进经验,通过“全产业链”带动周边参与企业,形成总部经济运作模式,生成供销、产业、物流的聚集。产生的经济虹吸效应使当地政府实现成本最小化,利益最大化,实现碌曲税收增收,品牌效应扩大化,有效提高当地财政收入,这是实现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高原范式。2激活“百社带千户”政策优势“百社带千户”是碌曲政府在实施乡村振兴中因地制宜、大胆创新提出的政策措施,解决了我们的全产业链延伸至农牧民个体的最后一公里,对产业链产生效益的吸收和利用最大化。同时,政策、企业、合作社与农牧民三者相辅相成、实现“百社带千户”的动能载体。全产业链模式下的绿色经济激活并实现“百社带千户”政策的优势最大化,成为创新执政与企业合作的最佳范本。3产量提升与民生保供由于受到畜类出栏率低等的局限,目前藏区肉制品的需求为秋季自产自销、冬春夏对外采购的方式保证本地肉类供应。通过李恰如牧场养殖模式的推广,切实提高本地畜类出栏率。经测算,李恰如模式的养殖能完全满足本地群众一年四季的标准化品质的肉制品需求,实现全年自产自销。同时,满足本地保供以外的肉制品,能以经济商品形式,通过全产业链销售平台成为北京、成都、重庆等大中型城市的肉制品保供基地,使当地农牧民产品销售得到持续有效的保障,经济收入持续稳定,生活质量持续提高。4农牧民培训与人力资源内生动藏区高原农牧民长期养成传统的牧业劳作习惯,在现代化发展及经济绿色转型的当下,亟待更新科学养殖技术。乡村振兴带来的结构性变化,产生更多劳动工种,农牧民需掌握更多技能以适应多元化劳动岗位的需求。我们成立的青藏高原农牧民能力提升技术培训学校,是首个面向藏区农牧民提升农业技术和其它相关产业的技能培训机构。它既是属于碌曲产业模式创新的一部分,又切实服务于逐渐成长的产业模式,二者相互助力实现螺旋增长,将带动碌曲快速适应社会经济绿色转型的快速成长,引导农牧民快速适应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当地稳定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人力资源保障。5干部培训的生态治理衍生产业碌曲县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干部培训学院与年正式成立。干部学院立足于青藏高原,满足广大西部干部就近培训需求,面向全国开展以生态文明为专题的干部培训。以理论学习与实地教学结合方式为特点,将本地以李恰如牧场为代表的一批生态文明特色产业、生态治理示范项目作为现场教学点,有效展现碌曲本地生态治理成果。同时为满足现场教学点教育引领功能,反向促进当地在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及特色项目中持续下功夫,推动生态文明示范建设。干部学院的成立,得益于碌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敢于真抓实干的改革创新,是全产业链模式下的绿色经济的产物。同时,学院先进的生态文明理论研究,能有效帮助甘南碌曲乃至更大范围内的藏区改革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学院与地方形成互促共进的校地协作良性发展态势,其产生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成为生态经济衍生的最好例证。6其他生态优势发展下的生态经济在碌曲全产业链模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的大环境下,本地生态治理优势逐渐体现,势必推动更多业态的成长。如在旅游领域,通过围绕绿色发展实施的乡村振兴,打造环境友好型城镇,站在生态优先高度优化社会综合治理,优化碌曲商业接待环境、公共服务体系和景点内涵打造,提升碌曲绿色文化、优良生态环境的显性输出,提高本地农牧民、游客对“美丽甘南”的满意度;如在文化领域,藏族传统生态伦理理念及藏区农牧民的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将成为世界探索藏族文化的新热点,激发更广泛意义上的文化探索、文艺作品创作、文化产品输出等,丰富藏族文化生命力。在绿色转型下的青藏高原,将激发更多形式的绿色经济。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相信青藏高原将探索发展出一条特色化、值得推广的生态经济之路。

三、成就绿色美好生活

(一)生产生活方式的优化

通过一系列对高原农牧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指导,我们有信心期待高原生存环境、生态环境、经济环境的快速变化,高原农牧民将面临越来越少来自于自然的威胁。通过人类自身的努力,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能持续的享受高原带给我们的馈赠,并在此继续安居乐业。

(二)传统文化、高原生态的保护与延续

自古以来,藏族同胞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形成了人与自然共生互利、和谐相处的良性互动关系,为藏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打下良好基础,也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的精神财富。全产业链模式在参与高原建设中的“顺势”理论,能最大程度的保留这些属于高原的传统文化,让这瑰丽的民族文化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魅力之光。

(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有能力守好这片高原净土,是我们在高原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建设中的最大功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在地球活动中永续发展的最高命题。学习并升华藏族同胞追求天、地、人合一的生态文化,守护草原、保护草牧平衡、科学的开发草原生产力,站在生态保护的高度创造人类的美好生活,这是人类智慧在面对大自然的平衡美学,也是造福人类的不二法则。保护高原生态的历史使命,推进高原社会经济绿色转型的社会责任,农牧民在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实现经济增收。我们对此达成的共识,以及基于生态保护、科学治理的一系列举措,将成为青藏高原坚持走绿色发展的强力引擎。各企业在参与建设过程中实现的企业价值,是全民全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佳体现。甘南碌曲在政府支持、政策引领、企业合作中探索实施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藏区践行的最佳范式。(甘南州尕秀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主管:中共碌曲县委宣传部

主办:碌曲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李晓英

审核:桑德加华贡才让

总审核:李学明

投稿邮箱:

qq.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yszentea.com/shtd/122226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