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善美家风践行初心使命家教家风主

发布时间:2025/5/4 11:58:34   点击数:
医院订阅哦

今天展示杨兴明、庞留安、彭云松

三个家庭的家风故事。

第三部分

和合新风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中华民族传统的氏族、家族、家庭也随时代的流变而变化。地域族群的迁徙和不同民族的融合,不断为中华家风文化注入新的内容,令家风在稳定社会秩序方面始终有着不可动摇的力量。爱国守法、遵德守礼、平等和谐、敬业诚信、绿色节俭——这些中国优秀传统家庭文化的精髓,通过一代代的言传身教,已成为了一个个家庭的价值共识,并形成了整个社会的共识、民族的共识。以和谐、和善为核心的和合精神,将促使中华文化不断创新,推动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

版文:家庭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家庭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妇联组织充分发挥妇女在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方面的独特作用。近年来,全国妇联立足基层、发动群众,以群众自荐、互相学习、彼此借鉴、共同分享为宗旨,在全国70多万个城乡社区“妇女之家”组织开展了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引导妇女和家庭在参与中自觉接受道德教育、提升文明程度,以实际行动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贡献力量。

晒家庭幸福照片,讲家庭和美故事,秀家庭未来梦想,从城乡社区到省市涌现出多万户传承良好家风的“最美家庭”,成为全国文明家庭的蓄水池,为在全社会传播正能量、激发正能量作出了积极贡献。

杨兴明家庭:要子子孙孙代代相传,

家族才能永久。

“传家忠和孝,兴家文和德,持家勤和俭……”在重庆武隆县羊角镇的大山深处,拥有一百多年历史的《黄氏家训》教育了黄家一代又一代子孙。从上世纪四十年代杨兴明嫁入黄家起,黄氏家训就成为她孝老持家的准则,几十年来,她更将家训传承给一代代子孙,要求他们忠孝为本、勤俭持家。

黄家五代余人,儿孙满堂,拥有长久的和睦与幸福。黄氏家族迁居到石床村已逾百年,子孙谨记“节俭光前代,诗书启后昆”的百年祖德,恪守“以孝为首,克勤克俭,忠厚传家”的十二字家风。在黄家,家风就是传承了上百年的黄氏祖训。《黄氏家训》传世百年,家训内容涵盖励志勉学、治家教子、修身处世、慈孝婚恋等多个方面,激励后人将其一生奉献给自己热爱的祖国和事业。

黄家子孙在成长过程中都深受家风家训的教导,家训中的忠、孝、勤、德,时刻影响着每一个家庭成员。杨兴明老人说:“黄家的娃儿从小就要接受家风教育,尽管小时候他们不懂,但将来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子孙们的真诚孝心,使杨兴明老人浸润在家庭幸福的和美氛围之中。杨老常说:“现在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我才90岁就已经五世同堂了,儿孙们又有孝心,我得经常运动运动,争取活到一百多岁。”第四代长曾孙黄春红在部队为战友们讲述“百年家训,激励我立志警营做贡献”的故事。祖传百年《黄氏家训》起源于清朝光绪年间。慈母家书——梨坪黄母杨氏家书勉谕儿女。庞留安家庭:把平凡的小事做好,

就是不平凡。

庞留安和朱素红夫妇,现任教于河南省鹤壁市浚县善堂镇迎阳铺中心校。工作上,他们跟其他乡村教师一样爱岗敬业、团结同事、教书育人;生活上,他们跟其他村民一样孝敬父母、抚养儿女、和睦邻里。可他们跟别人不一样的是,既爱和睦的小家庭,又将留守儿童聚到身边组成一个大家庭——石佛铺村留守儿童之家,夫妇俩主动担当留守儿童的代理父母,让身边的留守儿童共享父母般的呵护、共沐大家庭的温馨。为了改变农村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的现象,为了让留守儿童欢心、父母在外务工安心,为了让委托监护人爷爷奶奶放心,年7月,他们夫妇模仿北京市少年宫的做法创办了“留守儿童之家”。二十年来,每逢双休日、节假日,他们夫妇都会义务辅导留守儿童伦理、心理、生理知识。庞留安说:“把平凡的小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庞留安家庭合影。庞留安夫妇利用课余时间,教学生练习书法。孩子们在读《学习雷锋好榜样》。庞留安利用课余时间,教学生们下棋。作文《我要做一位美德少年》,河南省鹤壁市浚县善堂镇石佛铺村留守儿童之家,高冰倩。儿童画《雷锋叔叔真善良》,河南省鹤壁市浚县善堂镇石佛铺村留守儿童之家,高冰倩。儿童画《我要向雷锋叔叔致敬》,河南省鹤壁市浚县善堂镇石佛铺村留守儿童之家,高冰倩。彭云松家庭:要有一颗善良的心,

要知道帮助别人。

在哈尔滨有一个特殊的大家庭,一个家七个姓。这个大家庭的父亲,为了养活六个从外面“捡”来的孤儿、流浪儿,一辈子没有娶妻生子。然而苦难和贫穷没有将他压垮,他用博大而深沉的父爱,为六个孤儿撑起一片天,给了他们一个温暖的家。他,就是97岁高龄的彭云松老人。

彭云松无私奉献的精神影响着他的下一代,孩子们在各自不同的岗位学雷鏠、做好事,都是懂得感恩懂得回报社会的好心人。五儿子栾景通,在自己的企业发展起来后,于年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专职免费服务的雷锋车队,十六年来已投入几百万元,帮助了6万多名孤寡、特困老人,成为全国孝亲敬老模范。老大闫景成的女儿闫丽影用实际行动坚守着爷爷和叔叔们的奉献精神,虽然她每月打工的收入只有两千多元,却帮助了许多贫困孩子上学。这些受资助的孩子们说,等他们长大了,也要像闫阿姨一样,帮助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

雷锋车队的志愿者为老人们过生日。雷锋车队每年都组织志愿者到烈士陵园扫墓。雷锋车队组织社区的老人们观光旅游,看看城市的新变化。栾景通为上红社区捐赠爱心助老车,为社区老人出行提供便利。在栾景通的影响下,全国多个城市出现了雷锋车,成立了雷锋车队。他们自愿学雷锋、岗位学雷锋、业余学雷锋,弘扬雷锋精神,走雷锋路,传递正能量。来源:燕赵女性在看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yszentea.com/lsys/122509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