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日记勒拿河上9ldqu

发布时间:2021-8-3 15:35:03   点击数:

年8月8日,星期日

日甘斯克

晴,有时多云20-23℃

03

小镇兴衰9:00全船乘客站在摆渡船上被运送到日甘斯克码头。岸上,身着鲜艳鄂温克服装的男女,在一张巨大的熊皮前举行欢迎仪式。照例,在每个客人的额头点上黑点。河边,赭红色页岩形成的台状物,处处可见。导游介绍说,其中几个巨大的石台,是当地渔夫祭奠太阳神的祭台。日甘斯克(Жиганск)在鄂温克语中是“下游居民”的意思,因为这里位于勒拿河的下游。虽然距雅库茨克的空中距离仅公里,但沿勒拿河即使是顺水行舟也要走两三天。鄂温克人在日甘斯克是人口最多的民族。年,鄂温克人占当地人口的47%,雅库特占34%。因此,日甘斯克被宣布为鄂温克民族区。多说一句。此鄂温克与彼鄂温克(中国黑龙江和内蒙的鄂温克人)是同宗同族。不同的是,几百年前他们随驯鹿迁徙到了不同的牧场。年人口普查的结果,全镇居民是3,人。比起年人口普查时的4,人,锐减了上千人——20年间,近四分之一的人口已经流失。其实,自建埠以来,日甘斯克的人口就是大起大落。17世纪前,这里的原住民鄂温克和雅库特人始终处于游牧状态,根本不需要什么定居点。直到年,彪悍的哥萨克在这里建立了一所监狱,并设立了毛皮交易所,才使这里多少聚集了点人气。如今的日甘斯克警察局年,沙皇政府将地方行政权赋予这个监狱的长官。于是,这里拥有了自己的城堡盾徽。不久,日甘斯克就有了一座三圆顶的木制圣尼古拉斯教堂,19所房屋和12个蒙古包。还有县政府和公立商店。居民达到70人。不料,年代的一场瘟疫,使这里只剩下了三、四个家庭。此后,日甘斯克被遗弃了近年。04“漂”到何处是故乡“要想富先修路”——苏维埃政府决定打通北冰洋的水路为日甘斯克的复苏带来了机遇。这里出现了码头,并建立了强大的广播电台,为勒拿河下游的航行提供服务。此前,“集体农庄法”已将前苏联所有散居的非城市居民都并入了集体农庄的大定居点。这当中也包括游牧的雅库特、鄂温克、楚克奇、涅涅茨……上面提到的这些北极游牧民族,无论渔猎还是放牧,千百年来一直都是自由自在地“漂”在苔原上。动物的行踪就是他们“漂”的导向:随鱼而渔,随兽而猎,随鹿而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今日的鄂温克渔夫。驯鹿拉的雪橇既是他们的交通工具,也是他们漂泊的家(包括帐篷)的唯一载体。鹿走家搬,居无定所,风霜雨雪,酸甜苦辣……个中滋味只有他们自己能够品鉴。但这就是他们的生态,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他们的文化依托。住在温暖的房子,不再漂泊,或许是许多游牧人的梦想,也是责任政府与良心社会的愿景。不过,这个愿景往往就是“围城”效应。一旦真的定居下来,他们才发现,温暖房子里的集体化生活,不仅使他们失去了“漂”的自由,也失去了“漂”的丰盛-——食物配给的不足,因圈养而半死不活的驯鹿,假日才能从事的渔猎……这一切都不是他们所想要的。于是,长达半个世纪的时光,他们在浮躁不安中度过。不管怎样,日甘斯克的人口开始急剧的增长:年约人,年约人,约……终于,在年达到了高峰4,人。这个峰值竟是一个预警——随着苏联的解体,集体农庄也自生自灭了。过了几十年集体生活,突然开始学习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难免有点茫然。于是,去南方看世界就成了一种逆流而上的选择。年,日甘斯克至维柳伊(Вилю?й)的公路开通。本来可以带来更多致富机会的公路,却意外地成了“都市漂”的快速通道。“漂”出日甘斯克的人,显然是要追求更大空间的都市生活。而留下的人,或许都有着相似的价值认同并更留恋“苔原漂”的生活方式。他们当中有些人,索性再次与驯鹿为伍,重归苔原,“漂”上了自由自在而艰苦卓绝的旧日生活:另一些人则试图将定居与游牧嫁接,以自己的力量创建新时代的渔猎和放牧之道。靠着这样的意念,目前还有三千多人继续留在这座破旧的小镇里。05“佯装”游牧人因为严寒,定居点周边的土地很难开发第一产业,定居点内也没有什么像样的第二产业,屈指可数的第三产业岗位更无法支撑几千人的生存——离开集体农庄的“铁饭碗”,如何填饱肚子成了夹在“苔原漂”和“都市漂”之间的留守族必须面对的严肃问题。既然游牧是祖传的荣耀,那么扮作“游牧人”也就成了旅游时代不得已而为之的生财之道。日甘斯克的主要景点周围,总可以看见打着补丁的帐篷和身穿老式皮袍的小贩。零上20多度,捂着带毛领的皮袍,不仅显得做作,更是暴露出了“佯装”。尽管如此,善良的游客们还是接受了他们的“佯装”,并纷纷向他们示好——买些纪念品。这位手持狐狸皮羞涩叫卖的鄂温克小姑娘,尤其受到游客们的同情与怜爱。冬季零下40-60度的低温,即使配不上“寒都”,也依旧要面临难熬的严寒。高高架起并缠着厚厚石棉瓦的过街管道,可以让我们想象出这里冬季的残酷。木结构的尼古拉斯教堂,是全镇最高的建筑物,也是唯一保持崭新的建筑。街面上的其他建筑几乎都已破旧不堪。和这个小镇的命运一样,尼古拉斯教堂也是三起三落。早在年这里就建立了三圆顶的教堂,但因人丁衰落,教堂建成后始终关闭,直到年才启用,年代后期被烧毁。目前同名的教堂是年重建的。鄂温克导游萨伊诗雅(Sayishya鄂温克语,夏天的意思)在教堂里。无数原木胡乱堆在日甘斯克的滩涂上,被人当做休闲的座椅——这里是木材的集散地,或逆水而上运到雅库茨克以南,或顺水而下通过北冰洋出口亚洲。这些原木来自西边的丘陵,因此不特别粗壮。如果来自对岸的维尔霍扬斯克山脉的原始森林,定是直径超过半米的落叶松。镇里有两所学校、医院,还有图书馆和文化馆。文化馆里,79岁的雅库特族老妇艾芙伊莫娃?亚历山大?扎克娜洛夫娜(EfimovaAlexandraZaknarovna)为游客演奏了霍姆斯②。如果顺便能够卖出几个霍姆斯,可能比掌声更让扎克娜洛夫娜开心。那些霍姆斯的标价是-卢布。不便宜。17:00继续学习俄语(餐饮用语)。②霍姆斯(XомуcKhomus),一种源自中亚的袖珍乐器,又叫口弦琴。将小竖琴形的框架放置在牙齿之间,在改变口腔形状的同时拨动金属琴舌而产生不同的颤音效果。前文回放

●勒拿河上-1

●勒拿河上-2-失地浮想录

●勒拿河上-3-扯到了咱东海

●勒拿河上-4-夜路虚惊

●勒拿河上-5-萨满和他的象牙

●勒拿河上-6-岩画解密

●勒拿河上-7-绿色停靠

●勒拿河上-8-“世界寒都”?

欢迎进入《王建男的北极圈》。

年起,我们在北极理事会划定的原住民居住区(下图红线内区域)开始了“环北极人文生态摄影观察”。至今已25次进入北极8国,踏查了个人居点和生态区(见下图红点),并力争再用10年左右的时间走遍北极地区的主要人居点。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yszentea.com/lsys/122168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