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自然,是人的天性:一抔泥土是天然的“橡皮泥”,让我们触摸到大地的温度;一阵鸟啼是自然的鸣奏曲,让我们聆听生灵的活力;一排搬家的蚂蚁是自然的晴雨表,让我们看到万物间的联系……然而,对现在的00后、10后来说,亲近自然却成了稀罕事。课内外的各种课程、户外的各种“危险”、家中的各种电子产品,阻隔了孩子与自然的联系,让孩子们越来越“宅”,甚至“患”上了“自然缺失症”,也使家长们忧心忡忡。那么,如何填补自然教育的缺失?推动自然教育的发展?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家长开始带着孩子走出课堂和社区,走进生态教育园地,主动亲近、探索自然。与此同时,还有很多社会力量在推进自然教育的发展。启发孩子的成长过程不能缺少自然教育“阳阳,快来看这是什么!”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一棵大树下,阳阳爸爸拿着刚从树根旁摘下的一株蒲公英,兴奋地向刚满5岁的儿子挥手。不远处的阳阳闻声跑来,握着小铲子的手沾满泥土,袖口和裤腿上也没有幸免。“哇!是蒲公英!好漂亮,好像一个小绒球。”小男孩一下就认出了爸爸手中的植物,小心翼翼地接过来,仔细端详着。当爸爸告诉他可以吹蒲公英的时候,阳阳表现出满脸的不舍,“吹完就没有了,它就要散开了……”“散开的一个个‘小降落伞’是它的种子,种子落地可以长出更多的蒲公英来呀。”爸爸耐心解释道。这是阳阳父子俩自创的“寻宝”游戏。“去年春天起,我每周末都会带孩子来奥森,在草地上、树林里‘探秘’,亲近大自然。”阳阳爸爸告诉记者,别看阳阳现在活蹦乱跳的,一年前,他在幼儿园里可是出了名的“小磨蹭”,做事总是慢吞吞的,“别的小朋友收拾东西回家只要几分钟,他恨不得要收拾半个小时。”除了“慢”,阳阳的性格也非常内向,做任何事都缺少积极性,只爱躲在家里看电视和平板电脑,不爱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这可没少让阳阳的爸爸妈妈担心,“本该是个男子汉,这样怯懦真不好。”去年1月的一次回乡旅行,让“慢吞吞”的阳阳有所变化,也让阳阳爸爸深受启发。乡间绿油油的嫩芽让阳阳眼前一亮,抓着爸爸的手问,“为什么冬天还会长出新芽?”这位父亲回忆说,“看着孩子蹲在田间用小手为嫩芽松土的场景,我意识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不能缺少自然教育。”通过接触自然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周日下午,中国儿童中心园内,百花争妍,春日融融。一场别开生面的自然探索活动正在进行。几十个低年级的小同学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花朵,用手去触摸树干,用鼻子去嗅花香:“玉兰花白白粉粉的,像一个小杯子”,“紫荆花是一簇簇的‘小米粒’,贴在粗粗的树干上”,“连翘和迎春花长得好像”,“丁香花好香呀,是一串一串的,叶子像一个小桃心”……在老师的引导下,一个个童趣横生的比喻从孩子们口中喊出,小朋友们手持画笔和画板,认真做着“笔记”,记录下春天的一点一滴。带着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参加活动的王先生认为,与孩子一起探索自然、记录自然的活动有意思也有意义,“孩子们不仅能走进广阔的天地间,享受到‘撒野’的乐趣,还能满足‘十万个为什么’的好奇心。”“城市里的孩子是在父母长辈的呵护下成长的,在社区的‘格子间’里,确实缺少接触自然的活动。像我和她妈妈两个人工作都比较忙,只能让爷爷奶奶带,而他们对孩子这些方面的培养意识可能欠缺一些,担心孩子磕着碰着,让孩子主动接触自然、尽情释放天性机会也少。”王先生说,再加上孩子现在学业压力大,在学校和课外安排的学习时间比较紧。“我在山村里长大,小时候放了学就在山坡上、树林间尽情奔跑。然而,在城市里,孩子受到环境的限制,局限了活动范围,心态也不像我们那样从容、积极。”王先生告诉记者,以后会有意识地带女儿回归自然,启发女儿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在接触自然的过程中,发现世间万物独特的美,帮助孩子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学习和生活。探索中国儿童中心生态道德教育融进多种活动和教学究竟什么是自然教育?通常来讲,自然教育就是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通过与自然环境的接触,直接到自然界去观察和探索,直接发现和感受自然界的美丽与奥妙,从而激发学生对自然界万物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亲近大自然、关心周围生活环境的积极情感,并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心理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问题。中国儿童中心和“一木亲子”团队携手开展了“自然笔记”系列自然探索活动。作为国家级的儿童发展应用性研究机构,中国儿童中心从年开始面向全国开展“全国少年儿童生态道德教育计划”。“我们更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yszentea.com/lsys/122493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