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南京日报 □宋紫倩 今年以来,各地纷纷推出“个人碳账户”,让“减碳”正式进入个体时代。所谓“个人碳账户”,就是将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通过绿色低碳方式所产生的消费碳减排,以数字化手段记录到个人碳账本中;个人可以获得相应的绿色积分激励,用来兑换礼品或享受其他折扣。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当前,居民生活等消费端的碳排放虽然不能与企业生产端的碳排放相提并论,但也达到了一个不可忽略的量级。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消费行为能耗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45%—50%,因此,改变公众消费行为、形成全社会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背景下,推动建立“个人碳账户”无疑是居民消费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能够引导消费者在消费决策的过程中更加倾向于绿色消费,让消费模式更符合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今年1月,国家发改委等七部门印发的《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就已经明确了这方面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到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消费体系初步形成;到年,绿色消费方式成为公众自觉选择,绿色低碳产品成为市场主流,重点领域消费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基本形成,绿色消费制度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基本健全。 “个人碳账户”虽然是近段时间出现的一个新名词新概念,但早在年,南京就开展了相关探索,依托“我的南京”APP,开发出绿色出行模块及碳积分兑换模块,目前平台整体运营状态良好。据市大数据集团统计数据显示,平台绿色出行项目吸引超过22.6万市民参与,领取绿色积分总人次超过.5万次,向市民回馈绿色积分超过万分,碳积分总兑换量超过96万。 消费端碳减排虽然“小、杂、散”,但只要善于利用,一样能积聚绿色发展的大能量。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要使个体减碳真正成为行动自觉,不仅需要持续扩大碳普惠覆盖面,更要持续拓展碳普惠项目和应用场景,提高个人减碳价值,从而形成低碳权益惠及公众、公众自觉践行低碳消费的良性循环。《南京市“十四五”低碳发展规划》要求,应积极开展碳普惠2.0行动,积极开发在垃圾分类、旧物回收、户用光伏、碳汇造林、交通城建等更多生活场景中的碳积分核算机制,争取到年碳普惠公众参与率达到30%,探索将碳普惠覆盖面放大到南京都市圈范围。 减碳“个体时代”已加速到来,只有让绿色低碳消费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自觉选择,方能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在全社会形成绿色消费新风尚。面向未来,我们还需持续谋划、久久为功,不断提高市民参与、践行绿色消费的意愿,引导经济社会向绿色低碳转型,为“双碳”目标的实现贡献南京力量。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yszentea.com/lsys/122474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