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态创生物丨实现绿色生物制造量产和

发布时间:2025/1/18 12:58:37   点击数:

关键词:合成生物学

年合成生物学再次引爆话题。先是5月份中国发布《“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提及合成生物学是加快生物经济创新发展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之一;再到9月份美国启动“国家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计划”,宣布将斥资超20亿美元加速合成生物学在内的生物技术创新。能够看出,合成生物学领域已成为大国竞争的另一角力场。

目前,该领域仍主要处于布局发展状态,产业生态尚未形成,这一形势受到体制机制、制度环境、人才、资本、市场等方方面面的影响,当然,还包括非常重要的技术问题。从“可合成”到“可量产”,成果转化需要跨越“达尔文之海”,而很多企业都折戟于此,就连鼎鼎大名的产业化先驱Amyris也曾在生物燃油的量产上面失过手。

不过也有企业能够迅速突破这种技术瓶颈实现产业化,国内的态创生物就是其中之一。

称态创生物为“黑马”可能并不为过,该公司成立于年,创立10个月内就完成了过亿美元融资。作为一家全产业链公司,在创始人张志乾的带领下,态创生物已率先实现了小分子肽、赤藓糖醇等30余种合成生物产品的落地量产,且年产量超过万吨。

从实验室到产业化,从‘可合成’到‘可量产’,规模化的同时还要处理好工艺放大带来的问题,如菌群密度和产量的下降、分离纯化以及染菌等难题。

“很多企业的处理手段集中在对生产条件的控制,而态创认为,往往是源头上的改造能够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张志乾说道。

图丨张志乾(来源:受访人提供)

张志乾是一名95后,博士就读于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曾参加iGEM(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获得金奖、最佳治疗奖等,还曾到耶鲁大学访学。

生物制造“量产”和“普适性”的双向突破

面对成果转化中的技术瓶颈,除了工艺层面的把控,态创生物还把着力点放在上游的元件调控上。公司应用多种基因编辑工具、定向进化及微流控平台等技术沉淀出自有元件库,搭建了独有的TidetronAltra平台型菌株库。

“通过元件的搭配来强化宿主菌株,使其增殖能力增强,繁衍密度提高,从而获得目标产物的高产。”

他举例道,“工艺放大后常规菌株的产率会下降为原来1/5甚至是1/10,如果正常的基数是5或者10,那么态创生物则能够做到20或者30。这样的话,即使在放大过程中产率有所下降,仍然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值。”

(来源:受访者提供)

“态创生物之所以能够做到这种水平,是源于长期的积累和开发。”

“从早期研究开始,团队就以目标为导向,更多地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yszentea.com/lsjz/122466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