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国卫生月 年4月是第33个爱国卫生月 今年爱国卫生月的活动主题是 “文明健康,绿色环保” 市妇联号召大家 一起行动起来 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 积极践行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维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共同守护我们的美丽家园! 今天和小编一起来学习学习 《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之铸健康篇》 .... 铸 健 康 01 自觉践行健康生活方式 主要表现为生活有规律,没有不良嗜好,合理膳食,适量运动,不吸烟、不酗酒,心理平衡,充足睡眠,讲究个人卫生,保持环境卫生等。 02 合理膳食,食物多样 每天的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类等食物。 建议平均每人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 谷类为主,每天摄入谷薯类食物-克,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50-克,薯类50-克;膳食中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应占总能量的50%以上。 提倡餐餐有蔬菜,推荐每天摄入-克,深色蔬菜应占一半。天天吃水果,推荐每天摄入-克的新鲜水果,果汁不能代替水果。吃各种奶制品,每天摄入量相当于液态奶克。经常吃豆制品,每天摄入量相当于大豆25克以上。适量吃坚果。 03 清淡饮食,少油少盐少糖 清淡饮食,成人每天食盐不超过5克,每天烹调油不超过25-30克。过多摄入添加糖可增加龋齿和超重肥胖的风险,推荐每人每天摄入添加糖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 04 不吃病死禽畜,发现病死禽畜要及时报告 许多疾病可以通过动物传播,如鼠疫、狂犬病、高致病性禽流感等。 预防动物源性疾病传播,应做到:接触禽畜后要洗手;尽量不与病畜、病禽接触;不加工、不食用病死禽畜;不加工、不食用未经卫生检疫合格的禽畜肉;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煮透的禽畜肉、水产品;不食用野生动物。 发现病死禽畜要及时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05 生熟食物要分开,肉类煮熟煮透后再吃 在食品加工、贮存过程中,生、熟食品要分开。切过生食品的刀不能直接切熟食品,盛放过生食品的容器不能直接盛放熟食品,避免生熟食品直接或间接接触。 冰箱保存食物时,也要注意生熟分开,熟食品要加盖储存。 肉类、蛋类、水产品要煮熟煮透再吃,剩饭菜应重新彻底加热再吃。碗筷等餐具应定期煮沸消毒。生的蔬菜、水果可能沾染致病菌、寄生虫卵、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生吃蔬菜水果要洗净。 06 不食用野生动物 许多野生动物带有多种病原微生物,如果人与之接触,就可能感染病原微生物。如艾滋病病毒、埃博拉病毒、禽流感病毒等,都是在与野生动物的接触过程中传播到人类。 为了人类健康,个人不要接触、捕猎、贩卖、购买、加工、食用野生动物。 07 坚持适量运动,保持健康体重 健康成年人每周应进行分钟中等强度或75分钟高强度运动,或每天进行中等强度运动30分钟以上,每周3-5天。尽量减少久坐时间,每小时起来动一动,动则有益,贵在坚持。 健康体重是指长期保持体重适宜的健康状态。目前常用的判断健康体重的指标是体质指数(BMI)。BMI=体重(千克,kg)/身高2(米2,m2)。 腰围是判断超重、肥胖的另一常用指标。 成年人正常腰围的警戒线 男性≥85厘米,女性≥80厘米 成年人正常腰围的超标线 男性≥90厘米,女性≥85厘米 体重过高或过低都是不健康的表现。体重过低一般反映能量摄入相对不足,易导致营养不良等。体重过高反映能量摄入相对过多或活动不足,易导致超重和肥胖,可显著增加2型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及结肠癌等疾病的发生风险。 食物摄入量和身体活动量是维持健康体重的两个主要因素。每个年龄段的人群都应该合理控制能量摄入和能量消耗,保持能量平衡和健康体重。 08 及早戒烟,越早越好 吸烟可导致多种癌症、冠心病、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白内障、男性勃起功能障碍、骨质疏松等疾病。 吸烟者的平均寿命比不吸烟者至少减少10年。 “低焦油卷烟”“中草药卷烟”不能降低吸烟带来的危害。 吸烟者应尽早戒烟。 09 远离二手烟 二手烟暴露可导致肺癌等恶性肿瘤、冠心病、脑卒中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疾病。 人们应当远离二手烟。 吸烟者不应在公共场所、工作场所吸烟,应保护不吸烟者免受二手烟危害。 10 少饮酒,不酗酒 长期过量饮酒,会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脑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造成损伤,严重危害健康。 单次大量饮酒可导致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急性酒精中毒和意外伤害的发生。 长期过量饮酒可增加多种疾病的患病风险,如高血压、酒精性肝炎、肝硬化、胃溃疡、胆囊炎、末梢神经损害、癫痫、恶性肿瘤等躯体疾病,以及抑郁症、焦虑症、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等精神心理疾病。 长期过量饮酒还可导致人格改变,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对家庭成员缺少关心照料;责任感降低,对工作不认真负责等。此外,过量饮酒还可导致交通事故和暴力事件增加。 成人一天饮酒的酒精量:男性≤25克,女性≤15克。儿童、青少年、孕妇、哺乳期女性不饮酒。 11 重视心理健康,保持平和心态 心理健康就是能够恰当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以及周围的人和事,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包括家庭成员、朋友、同事等),情绪稳定,行为有目的性、有自律性,能够应对生活中的压力,能够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对家庭和社会有所贡献。 12 及时调整负面情绪,积极乐观热爱生活 当我们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时,我们可以通过向他人倾诉、寻求情感交流,拨打专业心理援助热线以及到医院、医院心理门诊寻求专业人员帮助等方法解决或应对,调节自身情绪和行为。 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我们应采取乐观、开朗、豁达的态度,把目标定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调适对社会和他人的期望值,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等保持和促进自身心理健康。 13 生活规律,劳逸结合 工作、学习、娱乐、休息、饮食、睡眠都要按作息规律进行。 成人一般每天需要7-8小时,儿童、青少年需要更多睡眠,建议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10小时,初中生不少于9小时,高中生不少于8小时,长期睡眠时间不足有害身心健康。 14 看病网上预约,医院滞留时间 看病就医应遵从分级诊疗,医院就诊。常见病、多发病患者首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急危重症患者可医院就诊。 看病网上预约可减少等待排队时间,医院交叉感染的风险;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医生,可以选择自己方便的时间就诊;医院的门诊流量更合理,资源配置更科学。 15 定期体检,及时就医 定期进行健康体检,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及早发现潜在健康问题和疾病。根据体检结果,有针对性地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行为,远离健康危险因素。 常见的体检项目包括一般状况、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不同健康状况的人,体检的内容也会不同,可咨询医生。有家族史、疾病史者,应定期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 来源:国家卫健委 原标题:《爱国卫生月|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铸健康篇》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yszentea.com/lsjz/122405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