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30日电(记者吴晶、史竞男)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30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努力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 晓苏,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作家,湖北省人民政府参事。 〖晓苏写作课〗 文学创作与环境描写 晓苏 1 在文学作品中,环境指的是环绕着人物的一切外部境况的总和。从大量的经典性文学作品来考察环境,我发现环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分类。从性质来看,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从时空来看,环境可分为时间环境和空间环境。从范围来看,环境可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从虚实来看,环境可分为写实环境和虚拟环境。 以上归纳的八种类型的环境并不是并列关系,它们更多的时候是一种从属关系或者是一种杂糅关系。换一句话说,同一个环境也许同时具有多种属性,比如迟子建有一个短篇小说叫《清水洗尘》①,写小男孩天灶和一家人在过年前洗澡的故事,天灶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自己能单独用一盆清水洗澡,因为在此之前,天灶每年洗澡这天都是用别人洗过的水洗澡的,因此他很讨厌过年。而这一年洗澡的时候,天灶就铁心要单独用一盆清水洗澡。奶奶第一个洗完澡后,让天灶用她洗过的水洗,天灶什么也没说便将那盆水倒了。接着是妹妹天云洗澡,她洗完了也让天灶用她的水洗,天灶又拒绝了。紧接着是妈妈洗澡,天灶也没用妈妈洗过的水。最后是爸爸洗澡,天灶也没有用爸爸洗剩的水洗。天灶这次最终拥有了一盆属于自己的清水。这篇小说显然是写一个儿童的心理成长的,自尊心的形成就是天灶已经长大的标志。作者在写一家人洗澡的过程时,除了重笔描写天灶的心理活动以外,还生动有趣地写了几个小插曲,一是奶奶因为天灶不用她洗过的水洗澡而伤心地哭泣,觉得天灶嫌她脏,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二是天云与父亲抢着先洗澡,理由是怕用父亲用过的澡盆会导致怀孕;三是蛇寡妇半途来请天灶父亲去帮她补澡盆,惹得天灶母亲醋意大发;四是母亲帮父亲搓背,结果搓到一个盆子里去了。这些插曲都是从天灶的角度去写的,所以说这些与天灶的心理成长肯定不无关系。读完这篇小说,我们会发现作品中的故事和情节都是由一个风俗引起的。小说开头不久有这么一段:“礼镇的人把腊月二十七定为放水的日子。所谓放水,就是洗澡。而郑家则把放水时烧水和倒水的活儿分配给了天灶。天灶从八岁起就开始承担这个义务,一做就是五年了。这里的人们每年只洗一回澡,就是在腊月二十七的这天。”我们可以把这一段看作环境描写。那么这一个环境属于什么环境呢?首先,我们认为这是写的社会环境,因为写了一种独特的风俗以及建立在这个背景上的人物之间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血缘关系,爱情关系等等。其次,我们还可以说这是写的时间环境,这个风俗是有时间性的,就是每年腊月二十七日。第三,我们还可以把这段环境描写看作微观环境,因为这个风俗就是礼镇这个地方的一种习惯。第四,我们又可以将这个环境说成是一种虚拟环境,一个人一年之中只洗一次澡,并且定在腊月二十七,这恐怕不是生活的真实,很可能是作者根据文学的需要在艺术真实的前提下虚拟的一个风俗。 关于文学作品中的八种环境,我们可以看作是环境的八种类型,也可以看作是构成环境的八个基本因素。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同的作品中,写作者并不一定同时对环境的这八个因素都感兴趣,经常出现的情形是,写作者根据题材和主题的需要,可能会强调或者说重点突出环境中的某一个因素。例如述平的小说《摄于一九七六年》②,从题目上就可以看出,作者着重强调的是环境的时间因素。一九七六年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年份,在这一年中,中国发生了一连串的大事件,唐山大地震,粉碎四人帮,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的逝世,等等。这些都是这一年的宏观环境。而在作品中,作者并没有面面俱到地去写这一连串的大事件,却是细致地描述了发生在一个乡村小学的可笑故事。一个女老师给学生讲作文,要求学生写作文牢记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四个基本要素,结果不知哪一个调皮的学生便用女老师所讲的四个要求在教室的门上写了一篇短文,短文的内容是写这个女老师与一个男老师的私情,女老师于是恼羞成怒,找到校长,要求查出这个小流氓,校长决定查,在查的时候,女老师罢课了,说不查出来就不上课。校长费了许多心思,差不多用尽了所有的侦查手段,但却一直查不出那个写作文的小流氓,女老师却不依不饶,非要校长查个水落石出不可。校长无可奈何,只好同意继续停课查找。就在这时候,伟大领袖毛主席与世长辞了,校长于是决定,学校停止一切活动,全力以赴悼念毛主席。读者读到这里,可能会想,如果不是毛主席逝世,还有什么理由能够阻止继续查找那个小流氓呢?如果不是毛主席逝世,那该要查到猴年马月呀!在这篇作品中,如果没有一九七六年这个特殊的时间性环境,发生在学校的这个关于流氓作文的故事便毫无意义。由上面这个例子,我们还可以看出,环境的某些因素对于一篇作品可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有时候这种特定的环境甚至可能是整个作品的支撑点。 2 环境描写在文学作品中具有四大艺术功能。 第一个功能是营造氛围。每一件文学作品都应该有一种独特的迷人的艺术氛围,没有艺术氛围的作品是难以感染读者的。作品艺术氛围的营造与渲染有许多手法,环境描写可能是最为有效的一种。相比之下,外国作家比中国作家更加看重用环境描写来制造艺术氛围,他们往往在作品中不惜笔墨大段大段地描绘环境,像法国的巴尔扎克和俄国的肖洛霍夫都是环境描写的大师。如肖洛霍夫的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一开篇就用油画式的笔触写到了顿河岸边的风景:“麦列霍夫家的院子在村子的尽头。牲口圈的两扇小门朝着北面的顿河。在长满青苔的灰绿色白垩巨石之间有一条八沙绳长的坡道,下去就是河岸,遍地是珠母贝壳,河边被水冲击的鹅卵石形成了一条灰色的曲岸。再过去,就是微风吹皱的青光鳞鳞的顿河急流。东面,在用红柳树编成的场院篱笆外面,是黑特曼大道,一丛丛的白艾,马蹄践踏过的、生命力顽强的褐色车前草;岔道口上有一座小教堂;教堂后面,是飘忽的蜃气笼罩着的草原。南面,是白垩的山脊。西面,是一条穿过广场、直通到河边草地去的街道。”③作者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来写环境,运用了大量的数词和形容词,将环境写得精细而逼真,不仅有效地交代了人物生活的处所,而且一开始就让顿河迷人的风光迷住了读者,把读者一下子就拉入了那种独特的艺术氛围之中。 第二个功能是增强意蕴。意蕴指文学作品内在的含义,成功的环境描写可以增加和强化作品内在的含义,使作品的思想内含更丰富、更饱满、更有张力。艾伟的小说《走四方》④可以说是一篇以环境描写为主的小说,作品以一个货郎的目光看乡村,主要写乡村这些年的世风日下,过去的乡村虽然贫穷,但人与人之间有一种真情存在,然而这些年乡村随着商品经济的发达,昔日的那种真情已经荡然无存了。作品中有一段关于社会环境的描写:“我做生意前,都同他们说清楚,我这些都是假货、劣质品,穿不了多少日子的。可是,这些乡下人很奇怪的,奇怪得可爱,他们就是喜欢我这些伪劣产品。他们平时穿得破破烂烂,过年都喜欢穿得讲究。也就是说,我卖给他们的东西只要对付得了过年就可以啦。每年的大年初一,老乡们就会把自己打扮得光光亮亮,自以为像城里人了。”这一段文字虽然写的是如今乡村人的心理活动,但实际上写的一种社会环境,从这一环境的描写中,我们知道了伪劣产品为什么会拥有那么大的市场,我们进而还从乡村人那种奇怪的消费心理中看到了今天的乡村人变得多么虚荣和虚假甚至是虚伪。所以说,环境描写可以增加作品的意蕴,强化作品的意蕴。 第三个功能是构建情节。环境是人物生存的空间,是人物活动的舞台,环境对人物有巨大的影响力,可以孕育人物、培养人物乃至改变人物。同时,人物对环境也有一种反作用力,人物可以对抗环境、改变环境、创造环境。这样说来,环境有时候就能构成人物行动的动机,因此也就具有了构建情节的作用。笔者写过一篇题为《娘家风俗》⑤的小说,女主人公雨花的娘家在一个名叫油菜坡的村庄,这地方有一个风俗,女儿带女婿回到娘家不能同房。我们可以把这个风俗看作一种环境。雨花的父母以及更上辈的人都一直生活在这种环境里。然而,在另一种环境中长大的女婿和到外面开放的世界里生活过的女儿却无法适应这种环境,于是他们就想打破这种传统的禁忌,小两口便到集镇上去花钱开房。可是这一对小夫妻的举动却被娘家邻居钱叔发现了,唯利是图的钱叔便以此敲诈小夫妻,说如果不给一百块钱他就将这个秘密告诉雨花的父亲,而雨花的父亲正是这种风俗的坚定捍卫者。小夫妻无可奈何,只好答应给钱。然而,正当女婿要把钱交给钱叔的时候,雨花的父亲一把将钱夺回来了,他跳起来对钱叔吼道:“谁要你保密?我女婿女儿同房又不违法,要你保什么密?我看你是钻进钱眼儿里去了!”从此,女儿和女婿回娘家不能同房的禁忌被彻底打破了。“就在那天晚上,岳父指着楼上那间空着的寝室对我和雨花说,从今晚起,你们住那间吧。”这篇作品的情节可以说就是围绕着这种风俗构建起来的,因为这种风俗,女婿和女儿才去外面开房,以此对抗这种风俗。因为到外面开房,钱叔才趁机敲诈,他是利用了这种风俗与禁忌。父亲为了抵制钱叔的敲诈,才主动打破了这一传统禁忌。所以说,环境是这篇小说情节的支撑点和主要构件。 第四个功能是刻画人物。人际关系的描写是环境描写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社会环境的诸多内容里,人际关系是最主要的内容,而通过对人际关系的描写与展示来刻画人物则是人物塑造的一个基本方法。这里再以艾伟小说《走四方》为例,作者为我们展示了多种人际关系,比如冯开与养母,小时候养母对冯开是那么关爱,冯开当时对养母是那么孝顺,而后来,长大的冯开却对养母是那么冷酷无情,现在,养母死了,冯开却一点悲伤也没有。还有货郎与几个女人之间的关系,从前,货郎来到村里,情人们对他都是真诚的;而如今,情人们盼望他来都是盼望他给她们带来一些物质的东西。小说结尾部分写到了货郎与情人小吕的关系,其中有这样的句子:“小吕老远就听到了我的汽车声。她依在门边,对着我傻笑。我从汽车上下来时,她爬到汽车上,找她喜欢的玩意儿。每次我来,都是她的节日,有那么多东西供她挑,这等于在她自己家门口赶了一次集……一会儿,小吕挑了几件衣服,从汽车上爬了下来。她说,这送我了。”在这一段关于情人关系的描写中,读者看不到男女之间的情感交流,我们能看到的仅仅只有商品来往,所以我们感到如今的情人关系已经变成了商品关系。一段简单的环境描写,便将小吕这个人物写活了。接下来,作者也写到了货郎和小吕在床上的事情。在床上,正要进入高潮的时候,小吕提出要货郎帮她办一件事。她说她奶奶快不行了,要货郎帮她买一套寿服。货郎满口答应,说一定替她买一套最好的,丝绸的。小吕却说,不用那么讲究的,你不是有那么多假货吗?假货就成。货郎听了这话,感到全身发冷,马上停止了运动。小吕为自己的奶奶买寿服,却要买假货。在这里,血缘关系和亲情关系已经完全被金钱关系取代了,小吕这个人物形象便更加丰满了,更加发人深思了。 3 各种门类的艺术应该是相通互涉的,文学作品更应该吸收和借鉴音乐、绘画、建筑等艺术样式的某些表现手法,增强自身的艺术美。就环境描写而言,我们应该把文学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与绘画联系起来,尽力使文学作品中的环境描写呈现出一种绘画的美感。这里,我想提出三点想法。 第一,写好风景。风景是一定地域内由山水、花草、树木、建筑物以及日月雨雪等自然现象构成的可供人们观赏的景象。文学作品中成功的风景描写应该就是一幅风景画。如何写好风景呢?一是要注重色彩描写,二是要善于运用拟人化的技巧。比如朱自清的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对河岸风景的描写:“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树,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又像是月儿披着的发。而月儿偶然也从它们的交叉处偷窥着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岸上另有几株不知名的老树,光光地立着;在月光里照起来,却又俨然是精神矍铄的老人。”作者写岸边的垂杨树,不仅写出了树的色彩,树的动感,而且把树当作人来写,写得逼真如画,让读者如临其境。像这样的景物描写,不仅为作品营造了很好的氛围,而且也丰富了作品的美感。 第二,写好风情。风情指的是特定地域里的那种具有独特意趣与微妙情怀的风土人情。如果写作者把这种风情写好了,人物也就鲜活了,同时作品中又多了一种别有魅力的风情美。 怎样才能把风情写好呢?我觉得写作者应抓住两点,一是努力写出独特的意趣,二是努力写出微妙的情怀。迟子建的《清水洗尘》中就有好多幅迷人的风情画。比如关于那个蛇寡妇的描写。腊月二十七晚上洗澡的时候,蛇寡妇穿着绿色软缎棉袄,黑着眼圈来到了天灶家。她家澡盆漏水,是来请天灶父亲去她家帮她堵漏的。天灶父亲是个热心人,想去帮她堵漏,便问她家有锡没有。天灶母亲警觉地问,要锡干什么?蛇寡妇说家里没有锡,天灶父亲就说,那就没法补了。天灶母亲马上说,随便用脸盆洗洗吧。蛇寡妇却说一年才洗一回澡,不能将就,非让天灶父亲去帮她堵漏不可。天灶父亲到底还是不顾妻子的不乐意去了蛇寡妇家。天灶父亲出门时回头看了一眼老婆,“得到的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白眼和她随之吐出的一口痰,那道白眼和痰组成了一个醒目的惊叹号,使天灶的父亲在迈出门槛后战战兢兢的。”天灶父亲去蛇寡妇家迟迟没有回来,天灶母亲就六神无主,紧张、焦虑,连一年一次的洗澡也洗得很草率:“母亲历年洗澡都洗得很漫长,起码要一个钟头。说是要泡透了,才能把身上的灰全部搓掉。然而今年她只洗了半个小时就出来了。”她一出来就问天灶,你爸回来没有?得知丈夫还没有回来,便忧戚地说,去了这么长时间,十个澡盆都补好了。天灶的父亲不仅帮蛇寡妇补了澡盆,还帮她掏了烟洞,所以耽搁了时间。天灶父亲回来时,天灶母亲眼眉一挑说:“哟,修了这么长时间,还修了一脸的灰,那漏儿堵上了吧?”父亲张口结舌地说:“堵上了。”母亲从牙缝里迸出三个字:“堵得好?”父亲茫然答道:“好。”母亲哼了一声,父亲便连忙红着脸补充说:“是澡盆的漏儿堵得好。”以上叙述的是《清水洗尘》中的一个小插曲,这个小插曲生动地描写了天灶父亲和天灶母亲因蛇寡妇而引起的一系列的言行举止和心理活动,由于作者抓住了独特的意趣和微妙的情怀,这一风土人情便显得非常迷人,让读者感到趣味无限,美感无穷。 第三,写好风俗。风俗指的是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的总和。写作者如果把风俗的独特性写好了,作品中就会呈现出一种类似风俗画的美感。写作者怎样写好风俗呢?我认为最好的技巧是动态地去写风俗。所谓动态地写风俗,有两层意思,一是通过人物的眼光去看风俗,二是写出风俗的发展与变化。笔者有一篇小说叫《山上有个洞》⑥,山上那个洞是一道风景,是俏俏的丈夫吕子胜上山打兔子发现的,后来吕子胜进城卖兔子皮就将这个洞讲给城里人听,于是就有一个背照相机的城里人来这里看洞。背照像机的人看完洞就在俏俏家住了一夜,他发现这个地方有一个非常独特的习惯,即女人都在门口土场上洗澡,脱光上衣,抓着乳头洗,见了陌生人也不回避。背照像机的人把俏俏洗澡的镜头也拍下了,后来连同那个洞的照片一起登上了旅游画报,于是来这个地方看洞的人便络绎不绝了,人们看完洞下来,都要在俏俏家住上一夜,为的是看俏俏在门口洗澡。游客中也有女人,当然是城里女人,城里女人在俏俏家洗澡时却躲进屋里,这让俏俏觉得奇怪。俏俏问城里女人为什么不在外面洗澡,城里女人说在外面洗澡不文明。此后,俏俏也不在外面洗澡了,也关在屋里讲文明了。可是,打从俏俏改变了在外洗澡的习惯之后,再也没有客人来看洞了。吕子胜为了使自己家的生意再兴隆起来,就想再吸引外地人来这里看洞,于是就说服自己的妻子俏俏恢复在门口土场上洗澡。自从俏俏恢复在门口土场上洗澡以后,外地的游客又络绎不绝地来这里看洞了。在这个作品中,我是通过背照像机的人去写俏俏在外面洗澡这一风俗的,并且写出了风俗的发展变化,所以这篇作品中的风俗描写是成功的,具有风俗画的味道。 注释: ①迟子建:清水洗尘,朋友们来看雪吧,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年版 ②述平:摄于一九七六年,凸凹,华艺出版社年版 ③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人民文学出版社年版 ④艾伟:走四方,人民文学年第1期 ⑤晓苏:娘家风俗,金米,百花文艺出版社年版 ⑥晓苏:山上有个洞,黑灯,漓江出版社年版 (本文原载《当代文坛》年第5期) 哪家白癜风医院最权威白殿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yszentea.com/lsjz/121519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