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时内,八位各行业达人写下浙江高考作文

发布时间:2020-10-13 16:55:42   点击数:
专业治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4328648.html

作家、律师、公务员、

文学编辑、中学语文老师,

想知道他们如何写高考作文吗?

我们来了一场全新实验。

年6月7日,

11点30分,全国语文高考结束,各地作文试题陆续揭晓。

12点10分,我们向事先预约的作者公布今年浙江高考作文试题。

八位不同职业,却都擅长写作的文章高手开写浙江卷高考作文,两小时后,全部电子稿上交,这可能是非考生写高考作文的史上最快速度了。文无定法,全民瞩目的高考作文该怎么写?依然保持一成不变的经典套路?还是突破形式,让情感和思想飞扬?八篇文章,八种风格,有诗意雅致的表达,有高远深邃的洞见,有令人忍俊不禁的戏说,有散文、小说、议论,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可为高考作文写作提供某种富有深意的参照。

年语文高考作文试题(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

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

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

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0

1

热爱的生活,才是你的著作

文/徐海蛟

人生从一个电话开始改变。

放下电话,脑海里随即浮现出5岁时祖父对膝上的我说的话:“将来好好读书,去城里做个官,徐家还没人当官呢。”昏暗的土灶前,我还是瞥见了祖父眼里闪过的一抹期待。

二十七年后,我坐在政府大楼宽大的落地窗前,窗外行政中心的中轴线向远处延展,即便冬天,寒流也没能挡住绿意的蓬勃和跃动。更远处,人造湖像一匹锦缎,铺展在暖阳里,显现出难得一遇的锦绣。我内心忐忑,举止慌张,领导脸上却一派和悦:“是个好机会!八年前,我就像今天的你,一步一步写材料写上来。大概一年后,提副科,再一两年,提正科,再三四年,副处,再几年,正处,成为部门第一把手。”我听着领导的话,心潮翻动。再没什么理由拒绝这一提议,调入这个地方政府的重要部门,为这座城市里的重要领导撰写重要材料,我将仕途开阔,实现祖父父亲几代人的梦想。

只是当我离开那间大办公室,坐到车上,一丝忧虑油然升起。临走时,领导反复明确一个意见:“到了这个单位,你就得放弃平常的文学写作了。这里并不需要引进一个作家。”我用力点了点头。随后几天,这句话一直蹦出来,像无法遏制的念头。这重要吗?我写了那么多年,也只是小有名气,我能让徐家人觉得满意吗?我能让死去的祖父骄傲吗?那一刻,我其实代表我的祖父,我的父亲,我的母亲,我的诸位亲戚向领导点了头,我也代表内心的世俗欲望向领导点了头。这个国度里,哪个男人没有当官的梦想呢?有时权力意味着你今晚做个梦,明天早上这个梦就能落进现实。

那一年,我开始远离深爱的写作。你们不会知道,这件事,我从13岁开始一直坚持到了32岁,你们也不会知道,文字陪伴我度过生命里最难熬的时辰。但我的文字,并没有令我的“读者”满意,作为徐家的长子,我背负着一个光耀门楣的理想,这个理想光荣而沉重。从此,我要开始书写另一种“作品”:材料和报告。尽管,我发觉做这件事时,笔完全丧失先前的灵气,仿佛像一根被解除了巫术的魔棒。做这件事,就像一个屠夫在绣花。但我要令我的“读者”满意,我要放弃内心的感受,我要学会官场法则,我要当官,每天午休时分,我都在钻研那本教人如何往上爬的畅销书《二号首长》。

直到那一年年末,一场凶险的病宣告了这件事多么不合时宜。有时候,我的身体比我诚实。当我从手术台上下来,当我被母亲架着去上厕所,当我躺在床上摸到右腰那个小碗般大的创口,每一次医生来换药,我都闭起眼睛不敢正视,医生告诉我镊子能插到8厘米深。我开始以更精细的方式计算人生,按平均寿命,一生天,我已度过天,剩下的日子?要怎么活?

在众人质疑声里,在亲戚朋友的反对声里,我调离了那个紧密连接仕途的“重要”部门。重新拥抱鲜活的汉语,重新在文字里调匀呼吸,重新活!

我不再担心别人怎么看了,我埋头写作,我有了成千上万更多真正的“读者”。写作才是我命里注定的事业,写作才是我永恒的恋人,我的心那么热切地需要她,那么热切地想在每一个日子里抱紧她。听从心的感召,遵循乐趣的指引,这才是我要活下去的准则。当我的书抵达成千上万读者手中,我听到潮水一般的回响,这番回响是那种高大上的“作品”所从来不会有的,那种又臭又长的“作品”,摆在某个重要人物案头,一周后就进入了碎纸机,谁会真正用心看一眼呢?而我现在写下的文字,是长着翅膀的飞鸟,轻逸而灵动,它们飞越千山万水,飞越暗夜和泥淖,每个清晨到来时,就于读者窗前唱出了第一支歌。

还有什么问题吗?还担心祖父不会为我骄傲吗?还担心父亲母亲叔叔们不会为我骄傲吗?事实上,现在的我,才是那么多那么多“读者”们喜欢的我,这个我真实坦诚,在热爱的事业里耕植梦想,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这个我在人群里有光亮。此刻,文学启蒙老师的那句话再次响起:“你去从政,顶多会让官场多一个三流官员,我们却失去了一个一流作家。”我不敢奢望成为一流作家,但当儿时的老师将我的书郑重地放入他书架的最上层,当我的四叔告诉我,要在老家刚造好的新屋里腾出一面墙,就陈列你的书。我知道那些我曾经最在乎的“读者”,正在为徐氏家族中走出一位写书的人满心骄傲。我也知道,一旦充满热爱,我书写的才是这一生最重要的著作。

并没有什么需要纠结的了,困惑时,先不必担心身边人会如何看,生活是自己的,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在自己的时区,从来都没有为时已晚。一旦你以自己的姿态走出一条路,你成为人群里那个有光亮的人,你成就了自己,也就完成了一部最好的著作。你的亲戚,你的朋友,你遇到的重要或不重要的人,他们一定会为你喝彩。即便无人喝彩,生命终止的前一刻,你也会为自己按照内心的方式书写过人生,而微笑地合上双眼。

-06-07下午13:26完稿

徐海蛟

作家作文名师

专注写作,致力人文写作教育。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获人民文学新人奖、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浙江省优秀文学作品奖等。著有《故人在纸一方》《别嫌我们长得慢》《孩子的世界你不懂》等13部书。

0

2

生而为人,你是你唯一的读者

文/周华诚

没有人一蹴而就,匆忙交卷。

这是一次漫长的创造,也是一次不懈的书写:你甚至不知道应该在何处停笔。目的地是模糊的——有人大略地指了一个方向,于是所有人都朝着那个地方行去了。于是,这篇大作便拉开了序幕。接下来,这就是一次不容删改的书写,你所经历的每一个日出日落,你在路上跋涉而过的每一条山川、不期而遇的每一株草木、一不小心落入的每一处陷阱、遇见又分开的每一位同行者,都构成人生这部作品的情节与内容;你跨过的每一个大坑,垂下的每一滴热泪,绽放的每一次欢笑,张开的每一个怀抱,都成为这部作品最重要的细枝末节。它们就是作品本身。诡异的是,你将无法作任何修改。或者说,任何一次修改的企图,都将留下痕迹,而那些意欲修改、删除、重写的每一个痕迹,也最终共同构成作品本身。

由此,我们不禁要问,作为作品的创造者,你应该怎样去完成这部作品——是听从内心的召唤,写下一部或许是漏洞百出,却独一无二的“作品”,还是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成就一部完美无瑕却标准划一的“作品”?

且慢——你真的能完美绕过那些山川,成功躲避那些大坑吗?世代的先哲把他们的人生经验与教训,写在一部部典籍之中,假如我们在开写一部新的作品之前,早把那些典籍背得滚瓜烂熟;假如我们在开启自己人生之旅的同时,同步打开大师们的“导航软件”,是不是就可以使我们避免犯错,直达目的地?这样是不是就可以一劳永逸,完美通关?

不不不。人生的悖论在于,每一个大坑,每一条溪流,每一座大山,每一处陷阱,你都要自己去经历才有价值,要自己的双脚去行过才有意义。它才由此成为了“你的”——你的大坑,你的河流,你的大山,你的陷阱,你的弯路;你所经历的一切,终使你成为你自己;这是一次“自我”的觉醒,也是一次遇见“自我”的旅程。

由此,你与你的作品才能彼此成全。

你书写了作品,而书写的过程,才使你成为你自己。

在上帝的图书馆里,人们最终会发现:那里没有一部作品因平铺直叙而达至完美——它们是平庸的,显而易见;相反,那些曲曲折折、坑坑洼洼、跌跌荡荡、起起落落的作品,才如此珍贵,如此精彩,在图书馆的星空里熠熠生辉。

每一部作品都因其独特,才具有了存在的价值。

所以,你的作品是为了别人而写的吗?

我的答案是,你将只为自己“写作”。你生而为人,只为听从自己的内心而活。因为你的一生将如何度过,没有人可以给你标准答案。甚至没有对与错。所有的道路摊开在你面前,在每一个分叉小径的路口,不同的选择可以到达不同的远方。路口的标牌上写着,左侧的路通往森林,那里鲜花盛开,果实富饶;右侧的路通向大海,那里恶浪涛天,生存艰辛。大部分人都认为,你应该选择森林。那么,你真的想去大部分人都去的森林吗?有没有想去看一眼大多数人都没有机会见到的大海??

罗伯特·弗罗斯特在《未选之路》中说:“两条路分散在树林里,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的一生。”

你不知道该选哪一条路对吗?你也不知道应该听从内心的召唤,还是顺从他意?很好。你唯一的问题在于,你还依然年轻;你有很多试错的机会;还有无数的大坑、陷阱、弯路、悬崖在等待着你。你唯一需要做的就是,迈开腿,去行走;拿起笔,去书写。你的作品需要你自己去创造。没有人未经九九八十一难而取得真经;而当你历经艰辛,一路降妖除魔,终于取得真经之时,你翻开经书才会发现,那些真经只是一页页白纸。只有在那个时刻,你才终于明白,所谓的“真经”,早已藏在你所经历的每一个磨难、每一个弯路、每一个陷阱、每一滴汗水之中。

此时此刻,你也才会明白,生而为人,你的“作品”将只为自己而写,你的道路是星辰大海,而你还将依然在路上。

年6月7日13:40停笔

周华诚

稻田工作者出版人

“父亲的水稻田”创始人,蓝狮子出版顾问,作家。著有《草木滋味》《一饭一世界》《下田:写给城市的稻米书》《造物之美》等十余种。曾获浙江省优秀文学作品奖、第二届三毛散文奖、中国百本自然好书奖等。

0

3

顽石

文/姚十一

从前有座山,山上……

老天,我就知道你会这么讲故事。听的人有些不耐烦。

别急,那确实是座山,那也的确称得上以前。你坐好了,别让新衬衫起褶子。

你最好保证这是个不错的故事。

那是一座孤山,山上遍布奇异的绿色,疯长的植物在雨季张牙舞爪,空气中凝结着浑厚的水汽和生长的咸腥味。山的阴面,阳光并不偏爱的地方,长着一株巨大的松柏,这并不妨碍它长得高大,只要它愿意。它的枝杈肆意地向外伸展,在主宰一片领地的同时,它也散播着它的悲悯之心。“来吧,孩子。”它对一只松鼠说,对其他人也是一样。

“只要你向外挪动一下屁股,就能落到妈妈的怀抱。”这天,它有些戏谑的说道,为自己的幽默感到得意。

斜上方的山崖边,支棱着一块石头,黑黢黢的,以一个刁钻的角度并入山体,它的左脸长满丑陋的青苔,鼻尖却因日照而发白,怪异又显眼。或许正是这样,它才邀请它下来。

“你的脖子一定胀得酸疼,下来吧,树叶的香气会让你好受些。”树说,“我会接住你,用我柔软的手臂。”

石头睁开一只眼,另外一只被青苔挡住了,但很快它就把眼睛闭上。一动不动。

“顽石。”它说了一句,随即就沉浸在好心的阴翳里。

后来,又来了一把刀,别管它是怎么出现的,就像地震,你并不知道它何时到来。

这是一把三寸长的刻刀,手柄长出了锈迹,刀刃却闪着淡绿色的光。它是这样对顽石说的。

“听好了,小子,我的时间不多了,我是个篆刻好手,能让你进国家博物馆,你会枕上一块上好的木头,明亮而不失高明的光线勾勒出你的肌肤和骨骼,你会爱上自己,当然也会出名,炙热的目光会让你高高在上,也许最终,你也可以凭一个不菲的价格出售,被一个温柔的女人买走,放在她的卧室。”

顽石看了它一眼,陷入了沉思。

“那或许会很疼,但忍一忍就过去,成功的代价,你知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顽石又看了它一眼,也许这是个不错的主意。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啊,兄弟,你想的怎么样了……”

刻刀劝说着,可它没有得到石头的回答,或许,它成不了大器。

“终有一天,你会因为懒惰和逆来顺受沾满生活的鸟屎。”

它累了,一个转身,投入了树的怀抱。

最后出场的是商人。

这很符合事物发展规律。

他是一位独具慧眼的商人,有着准确识别猎物和估算价值的眼睛,他透过枝杈的缝隙,以一个刁钻的角度发现了顽石,他走进,脚下踏断的小树枝发出清脆的声响。

“你酷似一只傲慢的马头,而且是一匹红色的烈马。”商人称赞。

“谢谢。”这是石头第一次开口。

“那么,我们可以合作,大赚一笔。”商人观察它脸上的变化。

“人们对奇闻轶事最感兴趣,我会为你编个凄美的故事,或是传说,而你,只需扮作化石,这对你来说意义非凡,也是最适合你的出路,毕竟,你们只差一个字。”

“我只能当好一块石头。”顽石又闭上了眼睛,日光照在它的鼻尖,它觉得很舒服。

然后呢?听故事的人问。

孤山的石头成了砖墙,树成了床和餐桌,孤山是名副其实的孤山。放眼望去,裸露的山体像一个贫瘠又稍显诡谲的动物,山顶的顽石在风中鹤立,犹如一匹赤色的战马,这时,你才看清,它成了自己的山峰,整个山体都是它的身躯。

然后呢?

这就够了。

这是真实的故事?它发生在何时何地?

它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未来;发生在你身上,也可能在我身上。

听故事的人扯了扯衣角,好了,我该去做点什么了,他说。

成稿于年6月7日14:00

姚十一

青年作家

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年开始小说写作。浙江省作协会员,新荷人才,鄞州区首届文艺新锐,第二届青年文艺之星。作品见于《山花》《青年文学》《文艺报》《西湖》《长江文艺·好小说》《思南文学选刊》等,著有短篇小说集《月亮照常升起》。

0

4

泉水叮咚,初心永恒

文/吴启钱

今年春天,我沿着一条峡谷前行。

花草树木沐浴着春晖,鸟儿虫儿你欢我唱。峡谷小溪里,春水裹挟着残枝败叶,演奏着快乐的曲子,奔腾向前。

我腾空而起,飞上山颠,去追寻源头。我看到在高高的昆仑山上,冰雪正消融,一滴一滴,叮咚叮咚,从峭壁上滴下,汇成一小股泉水,向下,向前,涓涓不息。

我脑子里突然出现了音乐的旋律:咚咚,咚咚咚......哆……哆哆来哆西拉哆......那是《波莱罗舞曲》。鼓点由轻而渐重,小号吹出的第一主题,富有生气,给人以明朗、安静的感觉。

而随着自然的流水和音符的跃动,我的眼前又出现了另一个画面:那是远古华夏大地上,被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震醒的一群年轻人,轻轻地从远处走来,影像不是很清晰,步履却轻快有力......

就这么神奇,来自不同时空的自然运动、精神运动和社会运动的画面,可以同时叠加在眼前,展映在脑海里。几个画面交织,有如电影蒙太奇,也像现代派小说。

此后,我无论是在汽车里开着音响,还是戴着耳机听《波莱罗舞曲》的时候,脑海里也总是会同时出现泉水叮咚奔流到海的画面,出现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革命的画面。

这样的情形多次发生以后,我忽然明白,神奇的宇宙,运动的宇宙,物质与精神相统一的宇宙,有许多规律是一样的:从初心出发,向着大海、向着远方,向着理想,甚至是向着天堂,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百折不挠,使命必达!

比如春水。自昆仑山上融化的雪水,一滴两滴,从崖头飞下成瀑,澎湃激昂,似青春少年。一路上,不拒细流涌泉,也无畏春雨泛滥,漫过岩石,注满坑洼,滋润了苔鲜,也染绿了杂树。有时却在浅滩徘徊,一唱三叹,艰辛有如中年男人;还会经过深潭的沉淀,性格又如老年般纯朴稳重。在征途中,它不管高山阻挡,还是巨石障碍,该折时折,该弯时弯,始终奔流向前,惊涛与礁石搏斗,旧水与新流争势,时而江平潮阔,时而浪高岸低。但是目标之明确,步伐之坚定,趋势之顽强,实非高山顽石可以阻挡。

比如音乐。《波莱罗舞曲》,小鼓始终敲打着一个固定的节奏,两个简单的主题,整首曲子都没有展开和变奏,只是不断地更换和增加乐器,随着中音萨克斯、高音萨克斯、短笛、圆号、风琴、钢片琴、双簧管、英国管、单簧管等乐器一支支地加入,音乐的力度也逐渐加强,越来越热烈宏亮,到最后乐队的全奏达到最高潮,接近一种疯狂的状态,给人一股难以抗拒的魅力。

比如革命。从远处走来的几个青年人,衣衫简朴,长褂布鞋,有一位青年还夹了一把油纸伞,步履轻轻,步伐却坚定有力。故国几千年凝固未变的尘土,在他们脚下轻轻漫起;时代巨变的呼呼风声,在他们耳畔回响,他们慢慢走近,一路向前,中途有人倒下,有人离队,还有人对同伴伸脚相绊,但更多的人被他们坚定的目光与坚强的意志所吸引,不断有人加入,踩着同样不变的步伐,向着那个清晰而亮丽的远方前进。

泉水叮咚,是一个画面,一个追寻我们来自何处的画面。

小鼓咚咚,是一串音符,一支交织着自然美妙与心灵和谐的乐曲。

步伐轻轻,是一声召唤,汇聚起一支最先进最伟大的队伍,在进行曲中,在红旗颂中,气势非凡地前进。

不过,理想丰满现实骨感。无论自然运动、精神运动还是社会运动,情况都千变万化,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没有永远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的时候。有时形势比人强,有时环境也有决定性的力量,有时外在的势力也有压倒性的能量。无论革命,无论溪流,也无论音乐,还是我们个人,也有动摇变节,也要妥协服从,也会失败牺牲。但初心不变,节奏不变,旋律不变,就能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

前段时间,我读完徐海蛟先生的著作《故人在纸一方》之后,与徐老师讨论瞿秋白先生最后时刻内心的想法。我一直有一个疑惑,在生死关头,他的内心何以有如此巨大的力量!

徐老师说,作为一个大写的人,无论是少年的憧憬,青春的昂扬,还是中年的负重,暮年的回味,都会听从内心的召唤,保持不变的步伐,坚守永恒的初心。

我向作家请教,你写作时是心里装着读者,为读者而写作,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只听从内心的召唤?

大师反问我,你认为这两者能够分开吗?

反问就是答案。

我豁然。

鼓点又在耳边响起来了......

那是交卷的信号吧。

年6月7日14:05交稿

吴启钱

律师前司法局长

资深法律人,甬城律师,前司法局长。酷爱书写,以时评、杂文、散文小品创作为主,在《宁波日报》开有时评专栏,有作品刊于《杂文月刊》等处,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yszentea.com/lsjf/122021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