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绿色发展-夯实生态本底 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田园西昌 9月8日,四川经济日报头版刊登市委书记李俊署名文章《坚持绿色发展-夯实生态本底,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田园西昌》。对西昌市认真贯彻落州委七届九次全会,大力推进绿色发展产业给以肯定。文中说,西昌市以“七场攻坚硬仗”为抓手,持之以恒推进邛海生态环境保护,成功打造生态核心区;以“7+1”特色创建为抓手,统筹兼顾推进城乡生态建设,实现城乡生态一体化;以“十大环保工程”为抓手,多措并举实施环保整治组合拳,确保生态保护长效化。坚持统筹联动推进原则、坚持资源捆绑推进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保护原则,构建绕城高速环线生态保护圈、构建邛泸景区城市中央生态圈、构建沿市域山际线生态修复圈,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实现了“黄金十年”(-)期间经济社会跨越超赢发展。 报道原文 近年来,西昌市委、市政府坚持生态立市战略,始终毫不动摇地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突出位置来抓,持之以恒地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经济社会发展理念,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实现了“黄金十年”(-)期间经济社会跨越超赢发展。年,西昌国内生产总值达.47亿元,是年的4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5.26亿元,是年的8倍;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跃升至全国第93位、西部第8位、全省县(市)第1位,位列全省少数民族地区先进县第1位、全国州盟首府城市第2位,是全国最具投资潜力百强中小城市。 十年磨利剑。过去十年是西昌发展的“黄金十年”,也是西昌夯实生态本底综合发力的十年,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生态效应不断增强,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以“七场攻坚硬仗”为抓手,持之以恒推进邛海生态环境保护,成功打造生态核心区。上世纪90年代,因缺乏系统规划,低水平、掠夺性开发,使邛海水域面积从34平方公里萎缩到不足27平方公里,水质从地表水Ⅱ类降至Ⅲ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邛海作为全市的核心生态资源,在省、州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先后投入资金60亿元,实施了以打赢“七场攻坚硬仗”为重点的邛海生态恢复整治行动:系统实施邛海流域生态整治,恢复造林13.6万亩,使邛海流域林地达到38万余亩;彻底清除邛海网箱养鱼,恢复邛海水生植被约余亩;拆除邛海保护区吊脚楼及违章建筑,整治规范邛海周边经营性场所,恢复了月亮湾等八大自然生态景观;启动邛海截污管网建设,建成邛海1万吨污水处理厂,邛海一级截污干管16公里,二、三级截污管网近40公里;实施湿地恢复工程,分六期恢复邛海湿地2万余亩;依法搬迁邛海周边村(居)民余户、3万余人;整治邛海非法运营游船,取缔非法运营船只和生活船只余艘。通过一系列措施,实现了退田还湖、退塘还湖、退房还湖,邛海湿地已成为海鸥、白鹭、野鸭等几十种鸟类的理想栖息地,邛海水域面积从不足27平方公里恢复到34平方公里,湖水水质从Ⅲ类全面恢复至Ⅱ类。邛海湿地被评为国家级湿地公园,并被列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以“7+1”特色创建为抓手,统筹兼顾推进城乡生态建设,实现城乡生态一体化。建设“七个一”示范集镇,做强基础设施支撑生态环境。在全市37个乡镇重点实施“7+1”项目工程,实现农村生态环境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7”,即每个乡镇建设一个生态休闲广场、一条示范街、一个农贸市场、一批生态村、一批垃圾中转站、一批公共厕所,建立一套长效管理机制;“1”,即每个乡镇建设一批配套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新农村示范片,美化新村新寨优化生态路径。牢固树立“低碳乡村、生态家园”新农村示范长廊建设理念,打造民族风情生态旅游文化长廊(海南-大箐-洛古波-西溪-安哈)、低碳乡村生态家园示范长廊(经久-黄联关-黄水)、田园风光生态旅游长廊(西乡-兴胜-安宁-礼州-月华)。通过南、北、中三线示范,在全市逐步推广普及生态家园、生态村、生态乡镇建设,全市共开展个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完成礼州等19个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和黄水双龙村等9个新农村综合体打造。大箐乡白庙村被省住建厅命名为第一批省级园林新村,安哈镇长板桥村彝家新寨被评为全国首批“优秀村庄规划示范村”,我市被评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优秀示范市。打造“乡村十八景”,搞活生态旅游,提升生态效益。深度挖掘各乡镇民族、历史、文化、自然资源,依托优美的田园生态风光,突出地域特色,形成了茅坡樱红、桃瑞月华、凤凰葡园、荷色生香等“乡村十八景”,以乡村特色生态旅游,带动集镇发展。年,全市共接待游客.75万人次,是年的7倍;实现旅游收入.15亿元,是年的10倍。 以“十大环保工程”为抓手,多措并举实施环保整治组合拳,确保生态保护长效化。全力实施“十大环保工程”,即: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工程、重点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工程、蓝天工程、碧水工程、宁静工程、增绿工程、邛海流域生态治理工程、城乡垃圾资源化能力提升工程、生态人居建设工程、环保能力提升工程。同时,修改完善《邛海保护条例》等一系列生态法规,关停淘汰了新钢业、新太平等一大批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和落后产能。通过治理和建设,目前全市拥有2万亩邛海国家湿地公园、20多个城市生态公园,绿化覆盖面积达到余公顷,人均拥有15平方米公共绿地,全年空气优良天数达到天,宜居环境持续提升。蓝图已绘就。未来十年是西昌发展的“铂金十年”,西昌将锁定现代化生态田园城市目标,坚持三个推进原则,打造三个生态圈,统筹资源持续发力,让“西昌蓝”成为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颗明珠 坚持统筹联动推进原则。围绕邛海生态保护区,与邛海和西昌毗邻的普格、昭觉、布拖、喜德、冕宁、德昌等县建立邛海核心生态区重大环保项目联动推进机制。加强饮用水源保护、跨界区域河流整治,共同推进邛海流域生态治理、大桥水库引调水和安宁河流域防护林等工程项目建设。建立大气污染、水污染、重金属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加强大气环境监测合作,协同推进空气污染综合整治。合力推动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统筹固废资源化处置利用,强化执法联动、环境保护突发事件联动处置,共同推进邛海核心生态区的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 坚持资源捆绑推进原则。以转型升级促生态建设。第一产业,围绕“七大产业、八大基地”,建设集中成片的现代化生态农业产业基地47万亩,带动全市特色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方向发展。第二产业全面构建以清洁能源、新材料、钒钛钢产、装备制造、食品药品、环保节能六大产业为支撑的“6+X”产业集群。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加快建设国际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大力发展阳光养生、休闲养生、森林养生、温泉养生、运动养生等5大康养业态,建设企业家、艺术家、科学家换季总部基地。以基础设施建设促生态建设。结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镇污水管网建设和垃圾分类收集回收体系建设。推进城市及周边绿化建设,扩大城市绿地规模,建设一批城市生态休闲公园。结合城市进出口干道建设,加快推进安宁河生态旅游长廊和构建“5+N”生态走廊。加快推动城区天然气管网向小城镇和农村延伸,积极推广CNG、LNG、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以品牌创建促生态建设。“十三五”期间,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等城市品牌创建,加快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继续推进生态小区、生态村、生态家园、等创建工作,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引导社会公众有序参与环境决策、环境治理,提升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建成生态保护统一战线。 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保护原则。以生态建设抓实民生工程。近年来,西昌市出现大量周边县市自主搬迁人群,其中,部分人群聚居在山区,为满足生计进行毁林开荒、违规建房,既破坏了山区生态,生活也非常贫困。根据州委、州政府的要求,结合脱贫攻坚工作,我市在全州率先启动生态扶贫搬迁工程,今明两年将名居住在偏远山区的贫困群众进行异地生态扶贫搬迁,既恢复当地生态,也提升了这部分群众的生活质量。以生态建设提高健康水平。建立以问题为导向,以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核心的高适宜度人居环境生态体系,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垃圾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大力发展康养产业,加快海门渔村、观海湾、西昌新区、大兴等康养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医疗、文化、体育等配套设施建设,到年,全市商业化养老服务机构达10家以上,康养产值达20亿元,基本建成国家级康养胜地。以生态建设提升生活质量。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强化能源技术创新,加强城乡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力争到年实现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以上,城区PM2.5年均浓度比年下降3%,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5%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44.4%,城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大于15平方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良好生态环境、对优质生活方式的需求。 构建绕城高速环线生态保护圈。西昌市绕城公路段总长度共计约59公里,建成后能有效连接泸黄、西昭、西香高速公路,完善西昌市公路路网体系,带动沿线乡镇经济发展,缓解交通压力。城区面积将从45平方公里增加至约平方公里,围绕绕城公路将打造西昌的绕城生态保护圈:其中,东部重点打造生态田园休闲旅游片区,促进生态田园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南部重点打造生态循环经济片区,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西部探索大型综合交通枢纽与城市生态绿地的结合模式,打造安宁河生态旅游长廊;北部重点打造高科技、新能源、环保产品、医药食品等生态环保型轻工业集中发展区,建成科技新区、空港新城。 构建邛泸景区城市中央生态圈。依托邛海泸山4A景区为核心的西昌城市中央公园,打造城市中央生态圈。对邛海及邛海流域周边平方千米区域开展退耕还林、植被恢复工程、荒山造林、城镇污水和城乡垃圾处理等工程,推进邛海湿地申报“国际重要湿地”,将邛海建设为23个重点建设国家湿地公园中的精品国家湿地公园。同时,加快推进“1+11”城市畅通美化工程建设(即:以城市交通道路建设为基础,推进道路绿化、道路亮化、红绿灯、监控覆盖、标示标牌、公共邮亭、警亭、垃圾箱、公交站台、停车场、过街天桥等11项附属设施升级改造),加紧推进海绵城市系列改造工程建设,强化城市生态建设硬支撑。充分发挥邛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示范带动作用,着力构建“四季康养、滨湖湿地运动、滨湖慢吧娱乐、山林禅修养心、彝风川韵文化体验”五大生态度假产品体系和阳光养生、休闲养生、森林养生、温泉养生、运动养生等5大康养业态。 构建沿市域山际线生态修复圈。根据州委、州政府部署,将实施新的行政区划调整,西昌可视范围内的山际内统一划归西昌管理治理。预计将投入万元,对西昌周边可视范围内山际线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低效林改造工程,规划-年实施补植补造亩、封山育林亩、中幼林抚育1万亩、低效林改造10万亩。同时,加强飞播林管护,加快重钢西昌矿业已采区域的生态植被恢复。通过生态林木种植恢复工作,构建沿市域山际线生态保护圈,提高城市森林质量,建设和培育稳定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 白癜风什么中药可以中成药治疗白癜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