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碳中和双碳目标之下中国如何转型

发布时间:2024/5/16 17:07:06   点击数:

本报记者茹阳阳吴可仲北京报道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11月11日,以“碳中和——国际视野谋篇布局”为主题的“第二届碳中和博鳌大会”在海南博鳌举行。《中国经营报》记者从会上获悉,此次会议深入探讨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和措施、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中国“双碳”目标顶层设计、碳中和愿景下区域和企业如何做好战略转型布局等议题。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副总裁朱民表示,中国新的发展方式要求我们必须要解决气候问题,中国的经济规模也决定了我们必须成为全球碳中和的核心参与者。改革开放40余年,中国处在赶超阶段,而绿色经济和碳中和带来的全新范式给了中国一个机遇。

碳中和的国际合作与竞争

为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减缓全球变暖趋势。年12月,近个缔约方共同通过了《巴黎协定》,该协定对年后全球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行动安排。

朱民表示,碳中和全球治理机制的沿革也是从年的巴黎会议开始,该次会议形成了碳中和目标的基本概念和框架,描述了如何将该目标演化为全球治理机制,也明确了本世纪中叶的最终目标,是全球关于碳中和治理的完整出发点。

朱民讲道,直到年的格拉斯哥会议,才最终完成了巴黎会议的实施细则,解决了各个国家在减排分配方面的冲突,是碳中和全球治理机制的重要突破。这次会议建立了承诺和审查体系,消除了国际气候合作的一个关键障碍。此外,就“以国家自主贡献代替总体的减排目标”也达成一致,开启了自下而上的气候治理模式。从之前多次会议来看,碳中和治理的主要机制可以概述为国家自主贡献机制(NDCs)、可持续发展机制(SDM)、技术开发和转让机制、增强行动和资助的透明度的框架、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总结模式、敦促执行和遵守协议的机制、资金机制与零碳金融7大机制。

在7大机制的框架下,越来越多的国家看到国际场景中围绕碳中和的合作与竞争,在绿色规则、产业标准、贸易规则、金融规则和科技创新这5大领域快速展开。

“绿色规则主要是指金融领域的绿色分类,即确定哪些(产品)是绿色,哪些是非绿色。”朱民介绍,欧盟于年发布《可持续金融分类方案》(包括欧盟绿色债券标准);中国自年先后发布《绿色信贷指引》等绿色标准,且最新的《绿债目录()》被视为其最统一、最明确的主要绿色分类标准。

朱民表示,产业标准方面,全球环境信息研究中心(CDP)、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UNGC)、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联合发起“SBTi”(科学减碳倡议组织),对建筑、化学、水泥、通信、钢铁、交通等行业,逐个制定标准,逐渐扩大企业参与。

据朱民介绍,截至年底,已有来自70个国家、15个行业的家公司同意或承诺SBTi的减排目标,相关公司市值超过全球总市值的1/3。

“碳在空气中流动,商品在贸易中流动。商品中包含着碳的排放,因此WTO建立全球统一的碳排放衡量和认证体系,来推进碳排放相关的贸易规则。”朱民讲道,与此同时,欧盟已推出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来对跨境“碳泄漏”征税,初始覆盖了钢铁、水泥、铝、化肥和电力5个行业。边境税存在很大争议,但现在已开始实施,并将对全球贸易产生重大影响。这也是围绕碳中和的竞争和合作机制的一部分。

朱民举例说:“许多中国企业出口到欧洲的产品,如果存在碳排放,就会被征税。国内一些铝企把项目从山东搬到了云南,用水电代替火电,以此合理达到欧盟要求。”

在上述几大领域的竞争过程中,欧美选择了不同的战略和侧重。

朱民分析道,欧洲充分意识到自身在制造业领域竞争力的弱化,因此希望通过主导碳中和的规则制定来重新夺回核心竞争优势。欧洲从上世纪90年代实现碳达峰后,就开始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yszentea.com/lscx/122380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