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腾讯思享会(ID:ThinkerBig),作者:资中筠(国际政治及美国研究专家,资深学者、翻译家),编辑:张宁,文中小标题及图片系编者所加,图片来自网络。 圣雄甘地曾说:有七样东西可以毁灭我们:“没有人性的科学”即其中之一。由于他远离工业化社会的生活方式,一般人对他这话不予重视,甚至可以认为是反科学、反现代化的取向。 实际上,科学的发展是不是一定造福人类,这个问题在发达国家提出是相当早的。0世纪初,工业化达到高潮的时候,一些有识之士已经发现科技的发达、物质的丰富,不一定给人类带来幸福。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破坏证明了这一点。0年代后期美、欧各发达国家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以及年开始的、几乎使整个资本主义制度垮台的经济大萧条,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丰富的物质力量并不一定造福人类,反而产生许多新问题。在这一背景下,西方研究这些问题的社会科学开始蓬勃发展,主要是经济、社会和政治学。 一次大战战场上开始出现坦克和机枪的实用化,影响了0世纪战争机械化的潮流。 英国的科学家尤因(AlfredEwing)是19-0世纪跨世纪人物(-),在他的晚年提出了这个问题。他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同时也是机械工程师,有多种重要发明,比如涡轮蒸汽机就是其中之一。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研究破译密码,成功破译了德国的潜艇信息,把美国拉入了这次世界大战……他是热忱的科学倡导者,认为科学的定义就是不断拓宽人类知识的边界。每拓宽一个边界就照亮一个领域,使人类从黑暗中走出来。他甚至在宗教集会上对着很多教徒讲,只有宗教没有科学,这个世界还是会停留在无知的黑暗之中。 英国的科学家尤因(AlfredEwing) 但是就是这位科学巨人在晚年说了一句话,经常被引用:“人类在还能够掌控自己之前就先掌控了自然,先具备了掌控自然的能力。这个事情将要引起不可预测的后患”。他看到了人类已经能呼风唤雨,可以有改造自然,甚至“征服”自然的强大力量,可是人控制不了自己,不知道如何运用科技成果。自然科学突飞猛进,而社会的适应能力远远落后于这一发展,使人类面临空前凶险的命运。培根说:知识是力量,但是这个力量拿来做什么?不一定就去做好事。如何运用这个力量,取决于人自己内心追求什么。 我最初看到有关这个问题的讨论是在意想不到的文献上,是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年度会长总结——他们每年发一个年度工作报告,开头都有一篇“会长总结”。我惊讶地发现,这些大基金会的“会长总结”气度恢弘,有点像总统国情咨文,而且水平和眼界超过某些总统。他们都是先从整个世界、全人类的现状出发,确定其发展需要,然后再决定下一年工作重点。30年代初的一份“会长总结”中就引了上述科学家尤因的话,着重提出这个问题。起因也是与大萧条有关——物质极大丰富并不一定造福广大民众。因此,基金会开始把以资助医学和自然科学为重点的传统,转向同时资助社会科学和社会改良的项目,而且出手很大,对这一时期社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破坏力和法西斯主义得以横行于一时,特别是原子弹的出现,引起了更大的震撼。原子裂变是一项纯科学发明,可以用于和平,也可以制造武器。二战中纳粹德国和美国谁先研制成功原子弹将决定反法西斯战争的胜负,从而决定世界文明的走向,所以如爱因斯坦等一批科学家曾支持曼哈顿计划,认为自己的贡献是有利于人类的。但是在两颗原子弹牛刀小试之后,表现出的空前巨大的、长远的破坏力震惊世界。于是有关的科学家们进行反思,拷问良心,为此很纠结。 日本长崎遭到原子弹轰炸前后的照片 -年洛克菲勒基金会的“会长总结”也反省了原子弹的问题,因为参加此项研制的那些大科学家,在学术研究关键时刻都得到过基金会的资助,尽管当时资助某项科研时做梦也不会想到其成果会成为发明原子弹的因素之一,这使得本来宗旨是“造福全人类”的基金会非常困惑。提出这个反省的当然不止他们一家,科学发展与人类的祸福的关系这个问题提上了日程。能不能够给科学划一个界限,过了这个界限就不许再继续发展?在实践中很难行得通,科学有自己发展的规律。而且由谁来划定界限?这又有回到以专制造成蒙昧的危险。 他们讨论的结论是科学本身没有责任。谁有责任呢?就是利用科学成果的人。所以要发展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要把人和社会制度作为研究和改善的对象。一方面使人能够提高觉悟,加强自律;同时要有一种机制,迫使那些掌握权力的政治家们,以人的福祉为目标而利用科学成果,追求以和平手段解决问题而不诉诸战争,等等,这样才能够使得科学成果造福人类而不是造祸人类。他们的报告中充满了这样的话:“我们可支配的物质力量和我们能加以善用的能力之间严重失衡”“我们的政治机构基本上还是植根于18世纪的,而我们技术的突飞猛进却是0世纪的现象”“我们的社会正在日益危险地倾斜,智力发展的不平衡日益严重,已不容忽视”“我们科技的水平已经达到二十世纪,我们的国际关系和国家制度还只停留在十八世纪、十九世纪”。 那么,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能否与自然科学并驾齐驱?因为科学的发展转化为生产力,变成工业产品是非常快的,而且越来越快。可是人类的伦理观念、社会制度的改变是很慢的,而且并不像自然科学那样沿着一条规律发展,各派理论争论一百年,也许才稍微有一点进步,总是赶不上科技和物质文明的发展。每一个时期都有理想主义者大声疾呼,但是理想敌不过现实利益的力量。 一项新发明出来之后不可抗拒地一定要用于生产。从市场规律来讲,有需求就有供应,使人的生活日益方便,这本来是好事。但是另外一个规律是激烈的竞争推动生产必须日新月异,于是为了生产而制造需求。最明显的是人们本不需要的光怪陆离的奢侈品日新月异。 手机厂商是否已成为“电子垃圾”的生产商? 还有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我们日常遇到的电脑、iPad、手机、word版本,等等刚一用顺手,就出现新花样,迫使你不断更新,其实并不一定需要,而且带来诸多不便和浪费。这还是小焉者。更重要的是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治理环境当然也靠科技的发展,但是治污技术的发展速度远远跟不上新产品制造过程中的污染速度。至今垃圾回收和转化问题跟不上大量垃圾的祸害就是证明。 还有国家权力的动力,就更加强大,最重要的表现是军备竞赛。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全球化时代,人类休戚与共的领域日益扩展,但是掌握国家权力的人所考虑的问题还是狭隘的国家利益,军备竞赛是推动科学发展的一个很大的力量。一个环境污染、一个军备竞赛是科技发展最大的负面影响。 诚然,现在人类已经意识到环境问题,每年都举行有关的国际会议。但是会上各国根据自身的狭隘利益,争论很大,难以达成一致,更难付诸实施。从局外人来看,似乎争论的是各国的继续污染权,也就是力争少承担或延缓承担减少污染的义务。这就是狭隘的、短视的国家利益超过对人类的责任感。但是哪一个执政者能冒降低自己国家的发展速度、暂时削弱竞争力的风险,带头切实采取强有力的环保措施呢?单就一国的“国家利益”来讲,也是以短期的、少数人的利益换取全民的长期利益。 至于军备竞赛,更是人类一大恶性肿瘤。据说文艺复兴时代的达·芬奇已经发明了制造潜水艇的原理,只因为他对人类理性的不信任,自己把图纸付之一炬。后来的军事科学家就没有他的独立性和自制力了。二战以后大国之间不知有过多少轮裁军谈判,达成无数个限制军备的协议,结果我们看到的是武器不断更新,当初投在长崎和广岛的两颗原子弹比起后来层出不穷的新型武器,已经微不足道了。艾森豪威尔离职时的名言“军工复合体正在左右美国的政治”被一再引用,同时也不断地为事实所证实。岂独美国为然! 上世纪60年代美苏两大国的决策者已经意识到核战争将无赢家,正是这种清醒的认识才保持多年“冷战”而没有发展成“热战”。但是与此同时,各自仍然不断研制日新月异的武器装备。核大国达成的核不扩散协议被一再突破。不管是核还是其他高效杀伤力的武器,如何保证永远控制在头脑清醒的人的手里?负责任的领导人背后都有广大民众的身家性命,使他们必须谨慎从事,可那些亡命之徒呢?还有谁能保证不再出现希特勒那样的疯狂的国家主义者呢? 年底,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各自然科学学科的师生联合发表了一项声明,提出“当前科技知识的滥用是人类的生存的一大威胁”,号召MIT和全国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团结起来反对美国政府的危险的政策,争取“更加负责任地利用科学知识”。具体内容包括:以批判的态度审议政府在科技领域的政策;设法把科学研究项目的申请重点从军事技术转向解决环境和社会问题;把科学家和工程师组织起来,使他们关于科技为人道的目标服务的要求能体现到政策中。 根据这一声明,他们于年建立了“关心科学工作者联盟”,发起了“科学为人民”的运动。这个运动最开始主要是针对美国在越南使用化学武器和发展洲际导弹,大背景是当时高涨的反越战、反核武器、反环境污染的群众运动。“科学为人民”运动与此方向是一致的,采取的方式是在多次“美国科学促进协会”的年会上发表他们的意见,指责体制内的美国科学家过度依赖政府,为政府的需要服务,而丧失独立性,违背了科学的良心。 在这种会上往往有政府官员作为嘉宾讲话,他们多次受到“科学为人民”的成员打断、当面指责,有时被迫中途退场。这个运动大体上活跃于-80年间。后来内部出现分歧,或因对激进的方式、或因对问题的重点,有不同意见;还有深入下去涉及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造问题,等等,分歧更大。随着越战停止,形势变化,这个运动也逐渐消亡。不过就环境方面而言,汇总为“可持续发展”的命题,成为世界共同关心的问题。而科技用于军备,不但没有得到遏制,仍愈演愈烈。 随后,美英等国又出现新型的公益模式。与上一轮运动的反体制性质不同,这一轮是政商学精英为主导,出于深切的对现有社会的危机感,提出以改革资本主义为目标的方案。其他方面姑且不论,这里只谈与本文主题有关的,其中一个原则就是提倡“负责任的投资”,也就是在开始投资一项产业时,不仅要考虑利润前景,首先要考虑社会效果是否有益于民众的福祉。在以创新为口号,加速度发展的数字经济时代,当然涉及新发明用于何处的问题。他们列入“不负责任的”投资有烟草、高度污染环境而得不到有效处理的产业,以及杀人武器生产,等等。我曾问过这类公益组织的一位负责人,这种努力有希望遏制军工生产吗?他坦率承认前两项可以有进展,就是军工生产需求太大,目前还没有办法。 总之,人类过早掌握了毁灭的手段,而教育、智慧、良知、创造性的思想都跟不上,二者竞赛,谁个领先,现在还看不出有利的答案。 这些老问题还未解决,又出现新问题——人工智能。几年前我听过美国专栏作家弗里德曼(ThomasFriedman)的一个报告,他说我们好像坐在一辆加速的火车上越跑越快,可是我们并不知道前面的目的地是什么,这很恐怖。最近,上海科普学家江晓原发表一篇文章:“为什么人工智能必将威胁我们的文明?”提出的问题更加严重。撇开他提出的更长远的人类生存的根本问题不谈,最现实的近期威胁,一是大批失业,二是失控的军事化。(详见《文汇学人》年7月9日)。前者很好理解,大量的工作,包括一部分脑力劳动都能由机器代替,所淘汰的人力与工业化时期是无可比拟的。关于军事化。过去对于发动战争的制约力量是“我方”也要付出牺牲,因此需要计算力量对比是否值得。如果有一方人工智能军事化遥遥领先,完全用机器代替,己方可以达到零伤亡,这种诱惑力更难遏制,后果难以设想。 至于克隆人、从试管婴儿发展到脱离母体的孕育胚胎……种种过去匪夷所思现在可望实现的“新发明”,不知伊于胡底,对整个人伦观念可能发生的颠覆性后果,若干年后,人将不人,这些,人类都准备好了吗? 这些考虑不是杞人忧天,也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百年来有识之士的忧虑的延伸:人文思考、人掌控自己的能力赶不上科技创新的能力。对社会的弊病不可能发明一种像盘尼西林这样的特效药,也不可能制造出什么精神原子弹来对付足以毁灭人类的各种武器,非理性的权力野心和利益诱惑与飞速发展的高科技相结合将把人类引向何方?思想先驱和仁人志士的奔走呼号能与之相匹敌吗? 作者简介:资中筠,国际政治及美国研究专家,资深学者、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美国研究》主编、研究员。退休后仍从事著述和学术活动。 相关阅读: 科技双刃剑辨析作者:吕乃基 来源:擎励中美直播室 1双刃剑的指向 无论是利还是弊,双刃剑都具有三个维度:指向人与自然的关系,指向人际关系,以及指向人与自身的关系。 指向人与自然的关系 黑格尔的哲学中有一个重要概念:“理性的机巧”。“理性的机巧”的含义之一是,人把自然界当作工具,人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实现了自己的目的。 “那作为支配机械和化学过程的力量的主观目的,在这些过程里让客观事物彼此互相消耗,互相扬弃,而它却超脱其自身于它们之外,但同时又保存其自身于它们之内。这就是理性的机巧”。“… 一方面让事物按照它们自己的本性,彼此相互影响,相互削弱,而它自己并不直接干预其过程,但同时却正好实现了它自己的目的。”“人的理性的狡计使他能用其他自然事物抵御自然力量,让这些事物去承受那些力量的磋磨,在这些事物背后维护和保存自己”。 自古以来,人类就是依靠这样的“机巧”在自然界繁衍生息,发展至今。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机巧”——利用一部分自然反对另一部分自然的过程中,犹如“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必然在空间上给自然的另一部分或整体带来损伤,在时间上是后果的积累和传递,最终导致自然的报复,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 从根本上说,任何技术都是一种对自然的“干预”、“破坏”过程,即使绿色技术,也是为了当下局部的目的而选择特定的自然以反对另一部分自然,难以厘清由此给作为整体的自然及其长远的演化造成的影响。 指向另一部分人 在人际关系上,技术的双刃剑表现为一部分人获利的同时侵犯另一部分人的权益。这两部分人可以是商家和消费者,两个国家,在代际之间,或者任何可能的情况。只要有人跨出一步并因此获利却没有被制约或制止,那么其他人,或者权益受损,或者获利甚少(位于微笑曲线底部)甚至没有获利,必然你追我赶,例如军备竞赛。 从当年“我们也要搞原子弹”到今日的基因编辑和人工智能,成为羊还是牧羊人,竞争正未有穷期。 维纳富有远见地指出,“只有实现世界大同,不再存在相互冲突的利益集团,才有可能全面抑制科学(应该是技术)的负面作用,充分调动和发挥科学的正面作用。但是,这个目标的实现,假设有可能,也是非常非常遥远甚至是遥遥无期的”,一个又一个气候会议的艰难甚至难产就是明证。 指向自身 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上,技术的“器官说”或“平台说”有助于理解其双刃剑效应。当人类站在技术所提供的平台上继续攀登之际,也就遗忘、遮蔽了平台下的能力,将这部分能力托付给技术。人类日渐疏离自然,投身于技术的怀抱,如浮士德一样沉迷于其间,乃至上瘾而不能自拔。 有人问,技术在人类面前开启了一扇又一扇关闭着的门,你能拒绝其诱惑不进去吗?人类一旦进入这扇或那扇门,他的行为与未来的走向不是受制于这样或那样的商品吗?再者,如果说,上帝在关上一扇门之时,会打开一扇窗;那么,技术在开启这扇门之际,也就遮蔽或关上了另一扇门。到底是开窗,还是开门? 技术与人性之争同样伴随人类到永远。 不对称的双刃剑 双刃剑的不对称有五个含义,分别为时间不对称、空间不对称、可预见性不对称,在大多数情况下,剑与持剑者的知识含量越来越不对称,以及对“双刃”的价值判断不对称。 时间不对称,指当下的积极效应立竿见影,而消极后果则滞后及有待长期积累。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几乎所有由技术导致的负面影响都是在事后。大自然的“报复”在当时没有立即兑现,是因为需要积累,“时候未到”,“反作用”与“作用”并非同时发生。 一项技术在全力实现其目标之时,负面影响仅仅作为“副作用”(甚至并不知晓)而存在,其影响有待积累,一直到被影响者有所感知。这是双刃剑在时间上不对称的根源。 上世纪40年代,DDT作为有效农药大行其道,然而,在接受过DDT喷撒后,许多种昆虫能迅速繁殖抗DDT的种群;DDT会积累于昆虫的体内,这些昆虫成为其他动物的食物后,那些动物,尤其是鱼类、鸟类,则会中毒而被危害。所以喷洒DDT就只是获得近期的利益,却牺牲了长远的利益。直至年卡逊出版《寂静的春天》后,问题才开始得以纠正,事隔已近0年。 在此意义上,所谓“先发展后治理”,并非没有一点道理,而是在某种程度上暗合了技术双刃剑在时间上的不对称。人们不可能或至少很难在发展之初,即去着手去治理尚未发生的不明不白的后果。 转基因和黄金大米后续影响的时间显然更久。昆虫几个月甚至几天就是一代,其后果尚需0年时间方充分显现,短短二三十年时间就下结论说黄金大米无碍显然为时过早。至于人类祖先栽培作物的嫁接技术,至今何止千年!再说,远古时期是否由此产生负效应也未可知。这不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而有可能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有谁能为转基因食品担保,有谁能担保百年之后?除非哪怕“洪水滔天”! 空间不对称,上文已经分析了技术双刃剑在人际关系上的影响。空间不对称还涉及有限人群的利益与公众的代价。获利者相对集中或至少是边界清楚的一群人,而受损害的人群广泛且边界模糊。使用冰箱和空调者获利,但其中的氟利昂导致对臭氧层的破坏,影响到极圈附近的人。CO排放导致全球气温升高则波及全人类乃至后代,如此等等。转基因食品受影响的人群边界模糊,而且会随着基因的扩散而与日俱增,到头来可能影响到获利者自己。 第三项不对称是可预见性不对称,也就是可预见的积极效应与未预见的消极后果。哈定所提出的生态学中的多效应原理认为,我们的任何行动都不是孤立的,对自然界的任何侵犯都具有无数的效应,其中许多是不可预料的。 在几乎所有的双刃剑中,正面的积极效益本身就是技术的目的,在效益的聚光灯下清晰可见,而负面影响差不多都是未曾预见,加之于强光投射之下,往往使事物的另一面变得黑暗。 研究者还指出,作为技术基础的科学知识本身的缺陷及由此可能带来的风险和负面影响。诺贝尔奖的授予要经过时间的考验,DDT及其毒性的发现者、瑞士化学家保罗·赫尔满·米勒获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无论是发现者本人还是诺贝尔奖的评委们,都未曾料到施用DDT的严重后果。 双刃剑的负面影响在时间的长河中积淀,在全球甚至更大的范围中扩散,没法预期南美蝴蝶的翅膀究竟何时以及在何处掀起风暴。技术的积极效应在“计划内”,而负面影响在“计划外”。人类又如何防范未知或至少不是清晰知晓的后果? 可预见性不对称是时空不对称的根源,是根本性的不对称。 第四,剑的知识含量与持剑者对此所持有的知识不对称。远古,技术产品与其使用者融为一体,近代以降,二者分离,但因产品中的知识含量相对较低,使用者通常可以在掌握其原理的基础上进行操控。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的发展,技术产品越来越成为黑箱,更多的知识集成于其中,而消费者日益成为“傻瓜”。 最后,双刃剑两侧的价值判断不对称。一项技术或工程欲付诸实施,须经可行性和不可行性研究,包括环评和伦理考量等。迄今为止,几乎在大多数情况下,往往认为正面、积极效应大于负面、消极效应,或后者可承受、可消除。这些人的权势往往大于反对者。在三峡等工程中均可见到这一点。 之所以有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在双刃剑砍向自然界时,一来自然界“默默地”承受着一切,二来作为“公共草地”而有人掠夺摧残,无人或少人怜香惜玉。原因之二,意欲推进某项技术者通常为公司,背后往往还有政府的身影,因而有权有势有组织;而反对者无权无势无组织,诉求分散甚至分歧对立。 双刃剑的趋势是,上述的五个不对称中的前四项日益加剧。例如,由于科技黑箱越来越黑,使用者免于学习,从而使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为锋利。由于消费者不必从头学起即可操作,于是就可能发生对技术的滥用,其结果也就越来越超出控制。此外,随着技术的发展,双刃剑越来越指向心理,指向控制者自身。 双刃剑的“不对称性”,是科林格里奇困境的根源……吗? 3人是双刃剑 如果说双刃剑的不对称性是科林格里奇困境的原因,那么科技双刃剑的根源又是什么?那就是人。 其一,在“理性的机巧”的背后,是个人或一些人当下和有限的目的和价值判断,正是这样的目的和价值判断,促使主体选择一部分自然反对另一部分自然,由此导致一开始未知或不以为然的负面影响。 其二,因利益集团及其冲突所致,虽在理论上由人类自身的协调可以缓解;但在实际上对各方都难以有约束力。再加上利益及其随机涨落,平衡是暂时的,不平衡是永恒的。由技术所致的人际矛盾不可能得到一劳永逸的解决。 其三,在技术的平台上,在特定语境下是开“门”,还是留着“窗”?一方面,这固然是技术对人的促逼,另一方面则是主体(如凯文·沃里克)对此的评价,譬如“成为一个电子人”,以及因此对自身和该项技术所做的调整,是积极面对并提升自己,还是耽溺于其中乃至上瘾,或是拒不接受而自我边缘化。 其四,可预见性的不对称,源于单项技术的有限及其影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无限,以及面对无限,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限。即使最完整的认识、最长远的预见,如终极关怀,如向死而生,如诗意地栖居,在实践中依然须从当下开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只要迈出一步,“当下”已经改变。可预见性不对称的根源,在主观上是人类认识的不完备,在客观上是实践反馈影响的滞后。 可见,在科技双刃剑的每一个原因的背后,都有人的身影。与其说科技双刃剑,不如说人自身就是双刃剑,一刃是善,一刃是恶;一刃是自我控制,一刃是放纵自我;一侧是对世界无穷的知与控制的欲望,另一侧是有限的认识和实践能力;一边是对不确定未来的向往或恐惧,一边是对确定往事的留恋或背离。 说到底依然是两句话,人是自利的,人是有限的。 前者的表现之一是控制欲,控制自然,控制他人,与此同时则是放纵自我。个人的控制与放纵,在人际就是控制与反控制。 由于自然界的复杂、关联与不确定,由于人际关系的博弈或合作,以及由于主观能力所限,人不可能把握全局,不可能预知未来。 人在自己的创造物中看到了自身(马克思)。在科技的双刃剑中,赫然映射出人自己的身影。所谓可预见性的不对称,同样是人自身的写照:回首往事,历历在目;展望未来,充满了分岔和不确定。 阿拉丁神灯释放了科技,也就是释放了双刃剑;只要人类还在繁衍生息,双刃剑将无穷无尽;只要科技还在发展,双刃剑将愈益锋利。 弗洛伊德在年写道,能否理解,文明在多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本能的满足之上,又是在多大程度上是以对强大的本能的力量(以压迫、镇压或别的方法?)不予满足为前提? 凯文·凯利谨慎地表示,互联网产生的相当大一部分都是不好的。但只要互联网的积极的一面仅仅比负面效应多出1%,我认为这1%会年复一年地滚动,历经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复合产生收益。所以,为了长远获得正效应的复利,现在互联网产生的正面效用,必须要比负效应哪怕多那么一点点。 本能(好奇、控制……)或许正是比对本能的控制大了1%。正是这1%的不对称,“建构”了迄今的文明史。除了邪教,几乎所有的宗教都在于劝诫放弃对自然和他人的控制,代之以控制自我。要是宗教大获成功,或许人类将止步不前;要是没有宗教,人类将自我毁灭。 自然界,正物质恰好比反物质多了“一点”,那多出来的“一点”构成了人类和大千世界。 说到底,人自身双刃剑的不对称,这才是科技双刃剑——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的原动力。两千年前,伊壁鸠鲁的原子论认为原子的偏斜造就了世界,上世纪居里的名言是,非对称创造世界。或许应该补充的是,非对称也会毁灭世界。 人类不会停下脚步,更不会退回“四足行走”(伏尔泰答卢梭)的年代。尽管如海德格尔所言,每一步前行,每走过一个分岔,也就遮蔽了另外的可能;然而,这未尝不是人类社会的历史——也就是“理性”和“绝对精神”(黑格尔)或人类自身(马克思)的——不断自我发现,也就是自我解蔽的历史。 人类就是在这样无穷的扰动-均衡-再扰动-再均衡的过程中,或者在分岔图上,不尽地由一个分岔到另一个分岔;注定要在当下和局部的利益,与长远和整体的后果之间,以及在对后者的修饰和调整之中,曲折前行。 一网打尽系列文章,请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习近平 创新中国 创新创业 协同创新 产学研 预见 新科技革命 基础研究 中国武器 电磁炮 生物 仿生 脑科学 虚拟现实 增强现实 装备采办 抵消战略 水下战 轰炸机 预警机 战斗机 运输机 六代机 能源 电池 云计算 大学排名 博士 导师 凯文凯利 钱学森 黄志澄 许得君 施一公 王喜文 贺飞 李萍 刘锋 王煜全 马斯克 纳米 基金 人工智能 机器人 无人机 俄罗斯 日本 英国 印度 以色列 物联网 互联网+ 大数据 谷歌 工业4.0 颠覆性技术 3D打印 4D打印 太赫兹 硅谷 石墨烯 北斗 通信 智能制造 军民融合 民参军 激光 智库 商业航天 量子 基因 基因编辑 未来战争 网络空间战 网络武器 成果转化 超材料 超级计算机 卫星 战略能力办公室 DARPA Gartner MIT技术评论 文章全收录 文章全收录 文章全收录 其他主题系列陆续整理中,敬请期待…… 赞赏 长按中国白癜风专家北京哪里医院治疗白癜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