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基础目标:区别自然,经济,政治和文化现象;了解不同性质文化的不同作用;知道文化的传承和相对独立性; 能力目标:解释文化的内涵和特点;说出分析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准确表达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理解文化在综合国力中意义。 一、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①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②张家界、九寨沟的自然风光[A1]③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④大汶口文化遗址⑤宗教活动、宗教教义和宗教建筑⑥克隆技术⑦伦理道德观念⑧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⑨乡镇企业⑩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统治机器[A2] 判断的标准有什么?可不可以从中概括出文化的特点: 1.产生来看: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2.与人的关系看: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的,是对社会实践的生活体验;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享受者 3.呈现方式: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4.文化一般可以分为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例题1:年元旦期间各地群众共享“文化惠民”阳光。北京市朝阳区文化馆的“几米星空展”、话剧《昏了婚了》、《至爱》等演出让人流连忘返。这表明 [] A、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B、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享用者 C、人类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 D、文化是指人类全部的精神活动 二、我们为啥要学“文化” 什么是文化:以上得到: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和精神产品。文化也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A3]成长中,也表现在民族和国家[A4]中。不同性质的文化产生的作用也是不同的[A5]。 1.文化和经济、政治关系 (相互影响)[A6] 经济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文化是对经济、政治的反映;文化对经济和政治具有反作用,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文化则阻碍社会的发展。 (相互交融)[A7] 与经济相交融:科学技术越来越重要[A8];教育事业、高素质人才和提高劳动者素质[A9]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经济格局中越来越重要。与政治相交融:国内民主法制建设,需要更高的文化素质;世界多极化,反对文化霸权主义[A10]的需要。霸权主义国家借助文化渗透,推行强权政治。 2.文化与综合国力的意义 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例题2辨析题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据此,有人认为,经济上去了,社会文化就发展,社会文明程度就必然而然地提高了。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就和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一样,或超前,或落后,并非和经济政治同步。 例题3[A11]:思想文化同政治、经济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虽然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所制约,但又对政治、经济起反作用。一个国家和民族,没有思想文化的独立,就不会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独立。这主要说明() A.一定的经济决定一定的政治 B.一定的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 C.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D.一定的文化对经济和政治产生重大的影响 例题4[A12]: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是因为() A.思想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反作用 B.精神能够决定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 C.只有先进的思想文化才能反作用于事物 D.错误的思想文化不以一定的经济、政治为基础 例题5: 年12月2日,中国探月工程二期的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成功送入太空。由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组成的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总重近3.8吨。在月球表面软着陆后,“玉兔”号将驶离着陆器进行为期约3个月的科学探测,着陆器则在着陆地点进行就位探测。为满足嫦娥三号入轨精度要求,中国目前推力最大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进行了多项技术状态改进,提高了可靠性和安全性。[A13] 在一个利益多元化、价值观纷呈的时代,不是所有的国家工程都能赢得国人的齐声叫好和支持,而国家在科技方面的大手笔,比如探月工程,却能赢得普遍的祝福声[A14]。 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说明“嫦娥三号”成功发射的意义。 (1)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嫦娥三号成功发射是中国太空计划的最新一步,也是中国全球地位不断提升的标志。有利于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国际竞争力。 (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在嫦娥三号任务发射过程中,中国航天科工的技术产品再次发挥突出作用。这表明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课后练习 例题6:近年来,浙江省政府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经济上,着力改变传统工业层次低、布局散、竞争力弱的状况,推进新兴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培育各类专业市场,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投入和转移支付的力度,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和城镇化建设,力推“家电下乡”,建立和健全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制度等。在文化上,实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电影放映“”、送戏送书下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等一系列文化工程,推进农村文化建设。 有人认为:“统筹城乡发展,政府只要多出钱就行了,不必搞什么文化工程[A15]。”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12分) 第二课文化与人 基础目标:说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说出文化影响人的两个途径。 能力目标:解释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和特点,解释文化塑造人的三方面。 典型例题1: “竖大拇指”在北美一般被认为是“做得好”的意思,但在澳大利亚就成了无礼的肢体语言;吃面条时发出声音,日本人和韩国人觉得很正常,而英国人可能感到不舒服。这类现象表明: A.各地的文化几乎没有共同性 B.一种行为是否影响人们的交往取决于[A16]特定的文化背景 C.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同一行为的评价是不同的[A17] D.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会有不同的含义 典型案例1. 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和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CCTV—7农业频道)联合主办的“金牛奖”优秀农村题材电视剧颁奖晚会在北京举行,正式拉开了第五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A18]的序幕。新农村电视艺术节是与金鹰电视艺术节具有同等影响力的电视艺术盛会。本届以“中国梦·农民梦”为主题,最大的亮点是坚守质朴的乡土本色、坚持让农民唱主角,将在10余天的时间里陆续举办优秀农村题材电视剧颁奖晚会、小康电视工程颁奖晚会、魅力新农村颁奖晚会等多项活动。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与两个途径: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A19]这具有现实的意义,加强文化环境,[A20]文化场馆的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搞好文化建设。 2.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在: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见作业本第六页:例题2.3.4.11.12) 3.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A21]深远持久[A22] 典型例题2 妈祖文化肇于宋、成于元、兴于明、盛于清、繁荣于近现代,妈祖文化也是海洋文化的一种特质,其中“忠、孝、节、义、信”等内容,至今仍影响着海峡两岸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A23]。这表明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 A.潜移默化的特点B.具体深刻的特点 C.深远持久的特点D.相对独立的特点 思考:如何区别两者[A24] 代表词语。创造好环境、构建和谐社会、搞好人际关系、润物细无声、孟母三迁、耳濡目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体现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潜移默化”的特点;月是故乡明、中华民族的春节情结、乡音难改等,体现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深远持久”的特点。 4.文化塑造人 (1)优秀文化能够丰富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2)优秀文化能够增强精神力量——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 (3)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想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思考题: 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日益受到全世界的白癜风什么药中国白癜风医院排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