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常说:“女子不可百日无糖”,这里的糖指的就是红糖。 在闽北有一个村落,百年来始终坚持着传统手艺,采用古法熬糖,这里的红糖不添加任何物质,营养价值更高。 祝中村红糖大雪时节过后,走进建阳区小湖镇祝中村,只见整个山村一派忙碌的景象:田里,村民们挥刀砍蔗;路上,满载甘蔗的拖拉机来往穿梭;糖坊,炉火熊熊,蒸汽腾腾,糖香四溢……这是祝中村传承多年的“煮糖”情景↓↓↓ 成片的甘蔗林 砍蔗 榨甘蔗汁 煮糖 出锅 冷却 成型 定型 这一农家丰收的农俗,已演变成罕见而独特的地域乡土符号。村民们煮的不单是糖,更是传承、喜悦和乡愁,饱含着浓浓的乡土文化。 祝中红糖,百年历史坐落在南浦溪畔的祝中村,土地含沙量高,非常适合栽种糖蔗。山野间清水长流,远离城市污染侵袭,农民以有机肥供养,每一株甘蔗都能自由生长,最终让农民们收获到最甘甜的蔗汁。 “从我的太爷爷起,家中每年都种甘蔗煮糖。”糖坊里,58岁的制糖师傅杨寿不停地在糖锅里搅动着大勺,言语中颇为得意,“祝中红糖,百年历史,闻名四方呢!” 坚持传统手艺,不被机器取代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制糖工艺早已经实现了机械化,古法熬糖作坊已经非常稀少,古法熬糖正渐行渐远。祝中村红糖作坊,历经岁月,却没有随着市场化经济的大潮而退出历史。 在看似简陋的作坊里,榨汁、去杂、澄清、熬制、冷却、出锅、定型等工序井然有序。 熬糖是整个制糖的核心,熬糖使用的是6个连环大锅,从灶头一直贯穿到灶尾。在炉火的煮熬下,蔗汁里的水分被蒸发掉,糖汁慢慢凝结,变成琥珀色,最后,经验丰富的制糖师傅挥动大勺,把冒着热气的红糖浆汁舀到木槽流进糖盘里沉淀冷却,结成红糖块。 “一锅斤蔗汁,最后能得到斤红糖。古老工艺,绝不掺假!”说起红糖的品质,杨寿一字一句,毫不含糊。 挖掘红糖价值,价格翻了一番“祝中红糖有好品质,过去却没有好价钱。”从建阳区委组织部下派到祝中村的第一书记刘凯满是遗憾。 杨寿说,过去村民们生产的红糖,大多通过圩日零卖。年前,每斤均价在六七元间。 去年底,建阳区巾帼农副产品合作社获悉祝中村遵循古制生产红糖,如获至宝。经过实地考察和营销策划,最后把祝中红糖命名为“巾帼红·女人糖”进行网络包装宣传,突出古法熬制红糖的价值挖掘,让“女人糖”迅速走红。 “因没有经过高度精炼,‘女人糖’几乎保留了蔗汁中的全部成分,除了有糖的功效外,还含有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营养成分高。这种古法熬制的红糖,不添加任何物质,是纯绿色食品,是孕妇、老人的滋补佳品。”巾帼农副产品合作社总经理刘美说。 “原来批发价一斤7元的红糖,春节前涨到了13元多,几乎翻了一番。”刘凯介绍,因为“女人糖”的宣传定位准确,祝中村的红糖批发价格一路走高,全村总产70多吨的红糖一销而空。 受到鼓舞的祝中蔗农,生产热情高涨。今年,全村蔗田面积从亩扩大到多亩,可产糖10万公斤。 举个例子 27岁的杨浩,是祝中村走出去的大学生。从上海海洋大学毕业后,曾在福州等地工作。看到村中红糖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他辞职回到村中,种植了11亩甘蔗。“今年预计自家能产糖5吨,打算预包装后通过网络销售,帮助乡亲们把祝中红糖这个‘东方巧克力’卖到全国去!”小伙子信心满满。 今年9月,祝中村红糖被列入南平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祝中古制红糖,把传统、乡愁和当地的山水、人文结合起来,成为一张特别的农耕文化名片。 来源:闽北日报(林志明) 猜你喜欢★本月底,南平汽车站不再发送开往福州长乐机场班车 ★南平火车站、高铁站可用支付宝买票啦 ★松溪一村民被埋井下,37小时全城大救援 ★南平也有旧衣回收箱了,可以把闲置衣服交给它 版权声明:欢迎分享!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编辑:郭婷婷美编:黄佳畅 值班主任:卓茹茵 投稿邮箱:mbrbwx .石家庄能够治好白癜风的医院南昌最专业的白癜风医院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yszentea.com/lscx/121498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