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郑琴琴(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教授)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恰逢疫情缓解后的上海紧锣密鼓开始复工复产准备工作。 50年前的今天,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了“为了这一代和将来世世代代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口号。在刚经历被按下暂停键的特殊时期后,今年世界环境日让我们用可持续的视角,去重新审视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究竟需要怎样一种正确的打开方式? 环境可持续,人类才可持续 年美国作家蕾切尔·卡森创作了广为人知的科普读物《寂静的春天》。在这本书中,卡森描述了人类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带来灾难性后果的情景,令人警醒。 60年过去了,在疫情笼罩下上海春天的清晨,我们许多人都是被欢快的鸟鸣声唤醒。没有汽车的喧嚣和人类的干扰,上海的鸟儿倒是纵情享受了一个美妙春天,值得我们深思。 温室气体排放对环境气候的危害众所周知。在年《自然》杂志的文章中,斯特芬等气候学者指出全球15个“气候临界点”已被激活9个。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也警告,全球升温一旦突破临界点,气候灾害将打破生态平衡,引发诸多连带效应。 即使年的全球疫情和极端天气给全球数百万人造成双重打击,但随着经济和工业的快速恢复,全球二氧化碳浓度仍创下历史新高。美国世界资源研究所国际气候计划负责人瓦斯科表示,如果不采取实质性的集体行动来抑制排放,年碳排放的暂缓,将只不过是全球碳记录上的一个小插曲。 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始终摆脱不了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紧密相关的魔咒。英国皇家学会院士迈克·阿什比在其专著《材料与环境——节能优选法》中指出,人类从最初对可再生资源的依赖,逐步转向利用不可再生资源,到年后人类社会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已高达96%。如果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不转变,只会加速资源耗竭,加速碳排放和环境破坏,人类的生存也就难以为继。 低碳经济扑面而来 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国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低碳意识已经深入全社会各个层面。我国需要深刻领会“碳中和”目标的涵义,不断推进低碳转型,才能更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和”,出自《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可见,“中和”的意思是相对的事物互相抵消,天地万物均能各得其所,达于和谐境界。 对于我国提出的“碳中和”目标,本人认为主要包含两层内容,第一层内容是指在年我国的整体二氧化碳排放量能够达到“收支相抵”,即没有新增的碳排放;第二层内容是“碳中和”为我国未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出了一个万物和谐共生的低碳循环模式,即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状态。 碳中和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能源结构变化,它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战略转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更是整个经济结构的变化和经济技术的再造。低碳不仅仅是负面减排,更是中国发展的新机遇(朱民,)。 对于经济发展的主体——企业而言,在实现“双碳”目标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低碳实施过程中,企业如何创造出有效的“低碳价值”?企业不能仅仅单方面依赖通过创新的技术手段来减少碳排放,更需要企业与社会各界在低碳理念上提升,通过引入多方利益相关者参与经济模式再造,共同努力打造一个良性循环的高质量发展体系,从而最终实现万物和谐共生的“碳中和”境界。 企业的低碳行动需跟上国家宏观调整的步伐,不只是被动减排,更需要抓住机遇积极进行战略调整和低碳价值创造的重构。从市场需求端分析,企业只有提供市场上需要的低碳价值,让市场对企业低碳行为认可、让消费者或者下游客户愿意接受企业产品或服务中的“低碳价值”并买单,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价值创造,才能在未来碳中和的大趋势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Z世代的低碳可持续主张 随着Z世代人群陆续步入社会,他们不仅成为核心消费者,也是市场潮流的推动者。Z世代消费者拥有较充裕的经济来源和绿色的消费态度,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可持续也愈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