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本书是《中国建筑教育》·“清润奖”大学生论文竞赛第一、二届获奖论文及点评的结集,定名为《建筑的历史语境与绿色未来》。 一方面,获奖论文显示了目前在校本科及硕、博士生的较高论文水平,是广大学生学习和借鉴的写作范本;另一方面,难能可贵的是,本书既收录了获奖学生的写作心得,又特别邀请了各论文的指导老师就文章成文及写作、调研过程,乃至优缺点进行了综述,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本书还邀请了论文竞赛评委以及特邀专家评委,对绝大多数论文进行了较为客观的点评。这一部分的评语,因为脱开了学生及其指导老师共同的写作思考场域,评价视界因而也更为宽泛和多元,更加中肯,“针砭”的力度也更大。有针对写作方法的,有针对材料的分辨与选取的,有针对调研方式的……评委们没有因为所评的是获奖论文就一味褒扬,而是基于提升的目的进行点评,以启发思考,让后学在此基础上领悟提升论文写作的方法与技巧。从这个层面讲,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获奖学生论文汇编,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提升论文写作水平的具体而实用的写作指导。 该获奖论文点评图书计划每两年一辑出版,本书为第一辑。希望这样一份扎实的耕耘成果,可以让每一位读者和参赛作者都能从中获益,进而对提升学生的研究方法和论文写作有所裨益。现《中国建筑教育》编辑部诚挚地向各建筑院校发起图书征集订购活动,欢迎各院校积极订阅! 主任:王建国 副主任:仲德崑咸大庆马树新 评审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马树新王建国王莉慧刘克成仲德昆庄惟敏孙一民 李东李振宇张颀赵万民梅洪元韩冬青 主编单位: 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 《中国建筑教育》编辑部 北京清润国际建筑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执行主编: 李东 执行编委(以姓氏笔画为序): 马树新王建国王莉慧史永高冯江刘克成仲德崑 庄惟敏陈海娇李东李振宇宋晔皓张颀金秋野 梅洪元屠苏南韩冬青 题目:看不清的未来建筑,看得见的人类踪迹 “清润奖”大学生论文竞赛获奖论文本科组二等奖 作者:周烨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本科五年级) 指导老师点评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一系列信息技术的发展,时间与维度的概念也大为不同。扩展到人类的生活方式,虚拟与现实、人与机器、艺术与科学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智能与互动成为未来生活日趋显现的发展趋势。数字化的信息交换对人的行为、建筑环境与城市生活必然产生根本性的变革,势必将打破我们对建筑空间功能与空间尺度的传统思维,使人与建筑之间的交互过程呈现一种新的激活状态:城市与建筑成为可感知、沟通、满足居住者变化需求的生命体。 周烨珺同学用生动的语言、大胆的想象与超现实的图像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个在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未来建筑与城市图景:人类对技术的驾驭,使城市与建筑的建造可以脱离自然环境的限制,拓展建造场所,在陆地、海洋甚至漂浮于空中构筑立体化的城市。这样看似在科幻影片中显现的场景并非不能实现,随着大数据时代的信息技术不断创新,想必周烨珺同学所描绘的未来城市图景在不远的未来会浮现在我们面前。 技术的双刃剑效应是人类对技术进行理性批判所意识到的问题。周烨珺同学不仅思考了大数据时代技术运用的可能性,也对技术运用进行了理性的价值判断,提出了城市与建筑发展的有益方向:未来的城市与建筑尽管在高技术的支撑下,有能力摆脱环境条件的约束,但并不能脱离历史与文化的脉络、地域文化的多样化特征。人类可以在历史环境中利用建筑遗存,并借助信息技术,给人们提供一种能够感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具有时空穿越感的互动性体验。周烨珺同学也反思了未来城市与建筑始终离不开人的参与,人类可以驾驭技术并成为技术的主导者,也应该在技术的支撑下增进居住者之间的情感交流,创造一个能够承载历史文化信息与记录人们生活故事,可以从容而诗意生活的智能化的城市与建筑环境,实现人、生态与技术的和谐共生。 作为一个建筑学五年级的学生,周烨珺同学在文中所表现出的创造能力、理性思考与严谨态度让我倍感欣慰,希望她带着这份创造力与奇思妙想,在建筑学的求索之路上飞得更远更高! 魏秦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建筑系副系主任,副教授) 作者心得 关于写论文,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观点与想法,然后试着将其表达出来。关于参赛,更多的是重在参与的心态。 暑假伊始,学校就通知了关于“清润奖”论文竞赛一事,但真正动笔已是暑假结束的时候了。惭愧地说,几乎是在截稿前几个小时刚刚提交并邮寄材料,似乎不到截稿写不了什么东西似的。刚看到题目,特别是“建筑的未来与发展思考”这一论题的时候,就激发了我天马行空的胡思乱想。似乎这个暑假,在空闲之余,或是看一些优秀作品,抑或是读一些理论类的书籍时,总会时不时联想到这个论题,然后思考一番,于是,记录下这些支离破碎的想法。 在最后动笔前,我整理了一下这些想法。我觉得,未来建筑一定有科技的参与;也因为人口的增长而土地的不可再生性,未来建筑一定也有高层的参与;同时,也考虑到可以用“以史为鉴”的类比方法去思考未来的建筑。通过这些想法,去寻找这些想法的例证,去分析其中的缘由和关系。最后发现,不论建筑怎么发展,建筑与人密不可分,城市与人密不可分,未来的建筑或者说未来的城市与人也密不可分。夸张点说,即使有朝一日人类像恐龙一样在地球上消失了,这些未来的建筑中一定保留了人类的踪迹。但是未来的建筑究竟长什么样,实在是看不清,可能就如同一百多年前人们没法想象现在的互联网世界一样,也可能是一种“不识建筑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城中”的体验,又或者说是一种无形与有形之间的转换。于是乎,就写了这篇“看不清的未来建筑,看得见的人类踪迹”。 当然,不是所有想法都在短短一个暑假“蹦”出来的,有很多也是之前在学校与各类实践活动中就有的。这受益于学校给了我们这些学生自由发展与大胆想象的空间,也从王海松老师的创新实践课程中,有了与同学探讨那些国际竞赛中的未来建筑的机会,看那些全世界不同地方的人是如何想象未来世界的。也很感谢魏秦老师组织我们参与“为物联网而设计”的数字空间国际工作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对“物联网”这个新兴词汇的解读与其当下的研究与发展。 后来看到了其他获奖论文的题目,发现那些获奖论文的切入点大多相对具体,而再回头看看自己写的论文,觉得还是有些幼稚和天马行空,也有不少地方有待改进。此外,也由于时间的仓促,加上没有过多时间找个老师来指导,行文中也有不少观点与想法不够成熟,细节和表达也有欠妥之处,见笑了。 周烨珺 题目:电影意向VS建筑未来 “清润奖”大学生论文竞赛获奖论文本科组三等奖 何雅楠(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本科四年级) 指导老师点评 图纸之外的建筑文本,文本之上的建筑可能 (1)竞赛观感 设计建筑好比组织文本,会有其特定的结构、语法、语汇和修辞等内容。因此建筑学的“文本设计”与“文本写作”具有天然的共通性,但这样的天然优势在教学上并没有得到普遍的重视与发展。 目前国内、国际的建筑学教学交流基本都限制于学生作业、竞赛、联合设计和教学研讨的层面,而对于学生的专业阅读、写作训练,以及与设计相关的人文、历史、艺术等基础的甚至土壤性的培育却寥寥甚少。我们不该用“学科的悲哀”这样的大字眼儿来掩盖自身的不作为,对于我们期待出现的,只要有所尝试和改变,就会有可能的未来。《中国建筑教育》的大学生论文竞赛是我所见过最好的尝试之一,虽然或许只是筚路蓝缕的第一步,但其举办就展示了一种以启山林的态度。好比国内的很多设计竞赛,在最初的几届往往影响力很小,作品水平也比较有限,但假以时日,其影响力与水平都得到成倍的增长。目前我们的看到的这届论文竞赛就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它开拓了一种建筑学自身的图纸之外的竞赛形式,这本身就是一次求变的设计创新,同时对改进国内专业教学短板可能有着星星之火的意义。 (2)论文点评 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分类方法,电影与建筑是各种艺术形式中最为高阶和综合的存在,它们甚至可以容纳、综合其他的艺术形式并成为其载体,因此具有极强的相似性与类比性。只不过电影的出现要远晚于建筑,但其发展速度之迅猛,亦远高于建筑的发展。因此,把握电影的发展与趋向,对于建筑的发展和未来的预判具有很高的借鉴意义。除了建筑设计之外,电影还展示了未来的城市形态、社会形态、科技发展等内容,而建筑与城市的发展同样是在这些综合要素的综合作用力下的结果,它们展示的是人类对于自身生存与生活的反思、期许、忧虑和野心。作者很好地把握到了这一点,以此为凭借作为论文立论的基础,并顺势开展论证,还注意到两者的相互影响与借鉴,这部分的论述也很好地展示了其比较扎实的专业素养。即便是研究也会因人的趣味而异,对于年代与事件的敏感也成就了本篇论文最有工作量和最有含金量的部分,即科幻电影与建筑未来主义理论的发展关系论证,可以说这一部分的成功决定了论文的水准。 另外想说句题外话,就目前来看,电影产业的国内顶级与国际顶级的差距是小于建筑产业的,至少从国际水准的大师数量上来看是这样。其中一个原因是,电影多数是学习国外技术、理论,但基于自身的文化土壤;而建筑多是学习国外的技术理论后,汲取的文化也多是西方的现代、当代城市文化,导致了建筑艺术层面的文化失魅。因此谈到这个论题的时候,关于未来的电影和建筑,就自然很难有国产“角色出演”了。 董宇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硕导,副教授,教研室副主任) 特邀评委点评 文章对20世纪以来的科幻电影所表现的城市景象与建筑发展趋势进行比较,通过梳理两条时间线索中各自领域的发展概况,对电影与未来建筑的关系做出了梳理。文章选题独特,分析清楚,对研究对象的把握很有分寸,能够驾驭理论工具,对问题进行很好的解析,并通过图表、表格来进行作证。整篇文章叙述得体、行文流畅、结构合理,结论虽有些直白,但已经能够很好地表现出作者的研究潜力和思考能力。同时,作者能深入到研究对象本身,用细微的观察、精心的比较和诚实的思考来说明问题,并没有引用高深的理论和哲学命题,这让文章本身显出事实的说服力。这一点,是很多专业学术作者也不具备的实事求是精神。 金秋野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导,副教授) 作者心得 已实现的与未知的未来 是“未来”这个词抓住了我。 作为建筑师,我们长久地忙碌于将设想搬进现实。学生时代的训练更强调的也是建筑的实践化命题,但多数时候,不安分的建筑学子更痴迷于看似不切实际的空想理论。同时,作为生活的体验者,我们对未知与变化有着敏锐的感知。 未来主义倾向的建筑理论总是更易吸引我这样的年轻人向其投入热情。正如即便Archigram的风潮过去了几十年,建筑学子们还是在效仿其表现风格来绘图。 而看电影,是作为生活的观察者窥探这个世界的一种视角。电影人对未来世界的狂热不单单带来了饭后消遣,也唤醒了我内心的无数想象,更让我以一种新颖的视角来审视建筑与城市。 当两者碰撞的时候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 在这篇论文里,我尝试着作为一个穿针引线的小角色,捕捉在一定历史阶段中两个影子各自的风姿,也慢慢拼凑出它们不俗的相遇与交叠。它们同时发生,有些有着隐秘的联系,有些却各自独立。这仿佛意味着,历史与未来是可以有着转折和选择的——但对于过去来说,一切又都是那么的注定。而未来的另一个有趣之处就在于,不管怎样,它终究会来,人们可以用来检验此前的预测,再做出新的预判和期许。这种整合时空观念的训练,对我看待以往所识历史也有常读常新的效用。 在这个过程中,我很自得其乐。 最后,一定要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董宇老师。感谢董老师在论文想法初现雏形之时给予我的启发与支持,以及在论文行文中的建议与帮助。这是一位有趣、渊博且包容的老师,能够真正接纳并欣赏这一番“脱离正轨”的思考与探索。 何雅楠 订购方法 建工出版社直接订购 售价:66.3元/册 (定价:78元/册,八五折) (扫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