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痕课堂那些生活中常见,但又叫不出名字的

发布时间:2017-4-30 14:54:14   点击数:
在日常生活,我们经常能见到很多小小的虫虫,看着很熟悉,但又叫不出名字的虫虫们。今天无痕君带着大家一起来认识这些虫虫,等下次见到,就可以很自豪地给没有听过无痕君科普的小伙伴们介绍他们了啦!

PS:一次说太多,小伙伴们不容易记住,无痕君很贴心地分次介绍,拿好小本本记重点吧

鼠妇(湿生虫)俗称潮虫、团子虫、地虱婆、地虱子、鞋板虫等,属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潮虫亚目潮虫科鼠妇属(注:鼠妇不属于昆虫)鼠妇的种类较多,它们身体大多呈长卵形,为甲壳动物中唯一完全适应于陆地生活的动物,从海边一直到海拔米左右的高地都有它们的分布。鼠妇用腮呼吸,而腮只能在湿润的环境中运作,所以鼠妇居住在潮湿的地方。

“蛾蠓”这个东西估计大家再熟悉不过了!卫生间纸篓,厨房,垃圾堆,下水道,都是!!!

蛾蠓成虫除家室常见外,野外潮湿环境极常见,有的生活在白蚁巢、鼠洞、兽穴等处。水生者除污水外,也有短粗多毛,翅梭形呈屋脊状斜放,似小蛾,翅上有不同色毛组成斑纹。翅脉的径分脉Rs分4条,肘脉Cu1末段长而与中脉M4平行延伸。口器短,不吸血。此亚科的种类很多而常见,成虫经常在住宅出现,幼虫多在下水道中繁殖。

“水黾min(第3声)”水上的虫子类,可能大家见得最多的就是这家伙了,像是蜘蛛,还能在水上跳,速度很快。水黾是水生半翅目类昆虫,半翅目,水黾科。

学名:Aquarluselongatus

栖息环境:栖息于静水面或溪流缓流水面上。

外形特征:身体细长,非常轻盈;前脚短,可以用来捕捉猎物;中脚和后脚很细长,长着具有油质的细毛,具有防水作用。体色黑褐色,体长约22mm。水黾足的附节上,生长着一排排不沾水的毛,所以,与足接触的那部分水面会下凹,但它的足尖不会冲破表面张力。水黾长有三对足,三对足的分工也很明确,前足用来捕食,中足用来划分和跳跃,后足用来在水面滑行,这样它就可以在水面上自由自在的行动了。但是,如果往水里加一点中性洗涤剂,就会削弱水的表面张力,这时,走在水面的水黾足上的毛被沾湿,足冲破了表面张力而穿入水中,水黾就会沉入水中,当水黾沉下去后,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水黾就再也浮不上来了。

“蠼螋(qúsǒu)”属昆虫类的有翅亚纲革翅目。蠼螋俗称“耳夹子虫”,又名“剪刀虫”。因为它们的雌虫在产卵后会像鸟类一样伏在虫卵上等待孵化。是杂食的,什么都吃,一般出现在卫生间和厨房。蠼螋与人类关系不很密切,少数种类危害花卉、贮粮、贮藏果品、家蚕及新鲜昆虫标本,有的种类是蝙蝠和鼠的体外寄生者。革翅目一般喜夜间活动,白天常隐藏在土壤、石块、枯枝、垃圾下。蠼螋腹部第3、4节的腺褶能分泌特殊的臭气驱敌。在野外较潮湿的草地、叶面很容易观察到蠼螋,初次认识这种有镰刀状尾夹的小虫都会吓一跳,深怕不小心被夹到,或担心有毒。其实它们是很可爱的小昆虫,遇到骚扰不仅不会主动攻击对方,还会装死然后逃命

“水虿”(chai,第4声),俗称:水蝎子。蜻蜓的幼虫。体色一般是暗褐色或暗绿色,外形与其成虫类似,无翅,没有性成熟。潜伏在溪池泥底或残枝败叶下,肉食性,性情凶猛,喜欢捕食小型水生昆虫及它们的幼虫,大型的水虿,甚至可以捕食小鱼和蝌蚪。水虿的时期依种类不同而有不同长短的时期,短的约2-3个月,普通种类约1-3年,最长的则要7-8年才能完全成熟,期间约需经过8-14次不等的脱皮,然后爬出水面,变成成虫。

“龙虱”扁卵圆形,长1.5~逾35公厘(兵乓球大小)。适应水生环境,后足扁而长,有缘毛,以扩大表面积,利于漂浮和游泳,腹背鞘翅顶端下方有气门,便於呼吸。静止时,把头倾斜水下,举起鞘翅末端,露出气门呼吸。准备潜水前,把空气贮存翅下,以备水下呼吸之用。身体呈流线型,有些种类的雄虫前足有吸盘,交配时藉以伏在雌虫光滑的背上。雌虫把卵产在水中或水生植物上。习性:肉食性,凶猛贪食。说它凶猛,是因为不仅吃小鱼小虾小虫蝌蚪,连体积比自己大几倍的鱼类、蛙类也会去攻击捕食,猎物一但被咬伤,附近的龙虱闻到血腥就会一拥而上。说它贪食,是因为只要有食物,它们真的是吃到撑,在水里浮都浮不起来,但并无大碍,它在水中时间超过一小时后,会在尾部产生一个气体交换泡,进行水下气体交换。它的幼虫状似蜈蚣,亦是凶猛贪食。龙虱幼虫及成虫均为水栖,捕食小鱼、虾、蝌蚪等水生小动物,产卵在水生植物枝上、叶上。幼虫体细长,头大,有眼6对,触角短,6~9节,上颚尖锐、弯曲,内有孔道,能吸食动物汁液,有3对胸足,幼虫老熟时入水边泥土中化蛹,之后逐渐蜕化为成虫。

“水螳螂”体长40~45mm。体色黄褐色。体型及各脚特别细长,镰刀状捕捉前脚非常发达。生活在水中,外型却像螳螂,故名。腹部末端有细长呼吸管。主要以守株待兔的方式捕捉小鱼、小虾、蝌蚪、孑孓等水中小动物,再以刺吸式口器吸食猎物的体液。因其喜食孑孓,在水域生态系中可担任控制蚊子数量的重要角色。

学名叫“蝎蝽”,依据蝎蝽的体型分类,被称为水螳螂和水蝎子。前者体型细长,后者体型扁平,当然也有介于二者之间的类型。常见种有蝎蝽(NepachinensisHoff.)、中华螳蝎蝽(RanatrachinensisMayrt)。已知14属种。中国已知5属16种。蝎蝽演化出两项逃命绝活来躲避天敌的追杀。第一项绝活是假死,当它们离开水里,或被捉住时,则会呈现假死的状态,不管你如何干扰,它都不动。第二项绝活是潜入水底,与水底的泥沙相融合,如不移动,天敌很难发现。

它不是蜻蜓,学名“蜻蛉”,俗称“豆娘”豆娘(Caenagrion)属于昆虫纲,蜻蜓目,束翅亚目科。体形娇小,休息时翅束于背上方。我国常见的有大和小。细长且软弱的飞行昆虫,类似小型的蜻蜓。豆娘是一种颜色鲜艳的食肉昆虫,身体细长,复眼发达生于头两侧,咀嚼式口器,触角刚毛状,前后翅形状相似,翅脉中室四方形,翅翼生有翅柄,与蜻蜓不同点在于豆娘歇息时翅膀伸长叠在一起。体型大多数比蜻蜓要小,最小的豆娘体长为1.5cm,最大者可以到6-7cm。看看豆娘的幼虫,也叫水虿!豆娘的稚虫是在水中生活,以水中的小动物为食。辨认豆娘稚虫,其最明显的特征是下唇特化成的捕获器,很像面罩,但也像沿街托钵的乞食者,因此乡间常戏称之为“水乞丐”。

“豆青虫”,5-7CM左右长,豆青虫的组成除了水分之外,干物质大部分是蛋白质,占干重的63.2%。完全可以食用,如果不介意的话。青豆虫的成虫学名“豆天蛾”展翅宽~mm。主要特征是胸部背侧中央有1条黑褐色纵线;上翅为较单纯的褐色,翅膀末端有1个小型的三角形黑褐色斑。雌雄差异不明显。成虫出现於4至10月,生活在平地至中海拔山区。夜晚具趋光性。豆天蛾主要分布于我国黄淮流域和长江流域及华南地区,主要寄主植物有大豆、绿豆、豇豆和刺槐等。

瓢虫确实是一个技艺精湛的飞行家,也正是因为它们具有高超的飞行本领,所以才能在花园的各个角落里来去自如。在瓢虫的集团里,属于益虫和属于害虫的两种类别,它们各踞各的地盘,互不相扰。只在双方盘踞地区的交界线上,它们才是混杂“居住”的。但是,它们之间绝对不产生“混血儿”。瓢虫的幼虫和蛹,你可能没见过!常见的瓢虫有二星瓢虫、六星瓢虫、七星瓢虫、十二星瓢虫、十三星瓢虫、赤星瓢虫、大红瓢虫等都属于益虫。只有十一星瓢虫和二十八星瓢虫属于害虫(对于人类来说)

幸福公社

“生活何仅只苟且,总有诗歌和远方。”分享温暖精彩的人生感受,投身每一次难忘的户外旅行,就在幸福公社!活动网址:Gongshemall.







































全国白癜风十佳医院
中科白癜风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yszentea.com/jbgl/121560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