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交流绿色脱贫的南美实践

发布时间:2017-4-7 13:55:01   点击数:

按照“生态旅游小镇”建设要求,临翔区南美拉祜族乡坚持生态优先,明确定位、发挥优势,在生态与发展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在生态底线与拉祜群众增收底线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南美乡地处怒山山脉向南延伸部分纵谷区,境内气候冷凉多雨,植被繁茂,空气清新。生物资源丰富多样,不仅有“活化石”桫锣、野生古茶、大树杜鹃、兰花、樟木、楠木等珍贵植物及数十种菌类,中草药分布其间,且有野猫、野兔、麂子等珍贵动物繁衍于密林深处,形成“林密百兽走”的多样、多层次生物资源集中地。

在扶贫开发与整乡推进中,南美乡牢固树立“生态出效益,效益出生态”、生态就是最大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理念,坚持充分挖掘南美乡山高箐深、森林茂密、风光秀美的自然资源优势及绚丽多彩、淳朴厚重的拉祜族民族民俗文化,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不断巩固生态优势,守住了绿水青山,实现“绿色脱贫”,开创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境界。

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

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南美乡规划走在前。

南美乡把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因时因地形成资源融合优势,找准扶贫攻坚突破口,理清思路,完善规划,用绿水青山招来金山银山,用金山银山保护好绿水青山,在环境保护中开展脱贫攻坚。

以“村村环境美、处处产业兴、家家收入高、人人生活好”建设目标为指引,南美乡按照统筹城乡发展,体现民族特色,优化生活环境,提升民族文化的总体要求,实行“以点示范,串点成线,连线成片,逐步覆盖”的方式分步推进。

按照“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原址重建、适度集聚,突出特色、记住乡愁”的建设理念,南美乡突出生态、宜居,一村一规划、一寨一风格,充分展示民族特色。改善与保护同步,着力实施饮用水源保护、洁净南美、提升人居环境、改造民居房等工程,夯实基础,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提升幸福指数,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留住浓浓乡愁。

“绿色”是基础,南美乡牢固树立“生态立乡、绿色崛起”的发展理念,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以实施“森林南美”、“洁净南美”、提升人居环境行动等为抓手,加大对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建设力度,争当生态文明建设先锋。深入推进“十百千万”工程,近年来,广种花木、果木、经济林木等余万株,不断提升林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同时,实施以垃圾集中处理为重点的环境整治工程,扎实开展以洁净家园、洁净田园、洁净水源、洁净河流、洁净道路为抓手的“洁净南美”行动。同时,抓好荒山荒地雨季造林、村寨绿化美化、田间地头绿化及经济树种种植,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实现“村在林中、房在树中、人在绿中”的目标。去年南美乡被临沧市推荐申报云南省“省级生态乡”;南美村被评为全国低碳国土实验区首批10个低碳“恒春小镇”。

坚持产业发展生态化

产业走生态化的路子,南美乡坚持“长短特”结合。

南美乡按照“绿色生态、特色特品、致富增效”的要求,加快发展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好的高原特色农业。

结合南美“高山峡谷”立体气候明显的自然资源特点,该乡制定了独具南美特色的“三万”工程产业发展规划。产业建设坚持“长短特”结合,“长”抓核桃、茶叶、畜牧、林下生物药业、拉祜风情旅游业;“短”抓烤烟、生态蔬菜、瓜果等产业;“特”抓特色经济林果种植及特色养殖,发展台湾长寿仁豌豆、滇粉重楼等“订单农业”,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经营无企业带动、市场对接不畅等问题,促进农民群众增收致富。

目前,全乡已建成产业基地5.12万亩(其中建成核桃产业基地3.8万亩,高优生态茶园1万亩,烤烟0.33万亩,长寿仁豌豆0.2万亩),人均达11亩以上。

发展特色生态文化旅游一直是南美乡的梦想。依托万亩原始森林、千亩草山、千亩古茶林等景观资源,独特的水文气候条件下的特色产业资源,原始、生态、独具特色风貌的人文资源,南美乡着力打造特色旅游小镇。

为此,南美乡着力打好“民族”、“生态”两张牌,打造南美乡民族特色村寨生态旅游品牌,唱响一曲“特色生财,旅游致富,群众满意”的致富发展旋律,给群众带来实惠、实现增收;扶持发展民族特色旅游产业,把乡村旅游规划纳入美丽乡村建设中,配建标准间,建成农家乐、家庭旅馆;打造自驾游营地,推广农村、民族、生产体验旅游;发展编织、乐器、生态农产品等旅游商贸产品;培育歌舞、节庆等民俗旅游;打造南美古村落和拉祜文化风情园特色文化的旅游景点,加快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引导群众逐步致富;依托拉祜族独特的服饰文化、歌舞文化、饮食文化、宗教祭祀文化、神话传说等,建设拉祜风情园,保护和开发拉祜古村落,增强文化旅游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感知体验度。

同时,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实行垃圾分类回收,推进秸秆、畜禽粪便等废弃物制造和再生利用产品。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建设,采取沼气处理、生产有机肥等措施,将粪污处理后就近还田利用,形成生态养殖业—沼气池—有机肥—种植业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坚持乡村规划特色化

依托历史文化资源,南美乡建设生态环境新农村。

南美乡始终注重保护乡村良好的自然生态品质,尊重自然之美,充分彰显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

年8月,南美拉祜族乡启动实施扶贫开发整乡推进,全乡4个行政村户民居全部拆除重建,着力打造青山绿水、松涛古柏、闲云野鹭、星村错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致,经过努力,全乡实现了特色民居改善、基础设施配套、生态环境优美、特色产业发展、基层组织完善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使乡土文明融入现代文明,让拉祜人圆了一个边疆贫困少数民族的美丽家园梦,进一步提升了生活的幸福指数。

打造特色鲜明魅力新村,南美乡依托拉祜族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大民族民间文化的挖掘力度,认真整理完善拉祜文化,使民族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相互融合、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彰显独特魅力,既提升和展现乡村的文化品位,也让绵延的地方历史文脉得以有效传承,全乡建成“南美拉祜族扶贫开发整乡推进示范乡”。

加快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建设步伐,实施好“全覆盖”、“村村通”、“户户通”和“数字影院”四大工程,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深入开展“创建文明乡村、争当文明农民”系列活动,提倡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全面打造蕴涵文化底蕴的美丽乡村。

打造文明和谐活力新村,实行村民自主管理有利于调动群众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谋划主体、投入主体、建设主体、管理主体、受益主体”作用,减少建设矛盾和阻力,保障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坚持生态经营制度化

做优经营方式,南美乡向生态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南美乡立足拉祜特色的特点和优势,加快构建集交易、金融、信息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电子商务服务站。采取与专业合作社、企业合作的方式,提供实质产品;采取与个人创业平台相结合、个人建立电子商务信息平台进行交易;结合原生态自然资源,以野生、特色物质资源为主打产品,建立乡“互联网+流通”、“互联网+南美生态农业”的多样化电子商务新模式,实现南美生态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倡导互联网+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拉祜网络文艺,推进拉祜传统文化和网络融合创新,鼓励网络创作、传播优秀作品;积极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平台,逐步实现利用互联网开展旅游信息、旅游产品在线预订和交易支付。

建立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管控,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引导、规范和约束各类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行为。严格确定生态功能区,严守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安全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土地治理、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机制,建立健全生态安全环境质量检测考核机制。

建立环境治理体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立足长远,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创新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考核体系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健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加强生态环境监管。

“农村美不美,就看山和水;农村富不富,就看房和路;农村强不强,就看产业走市场。”南美拉祜族乡实施扶贫开发整乡推进以来,全乡拉祜群众过上了吃穿两不愁的好生活,但是“绿水青山”仍然是全乡发展不变的根本,全乡坚持保护、保存原有的“绿水青山”,奋力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创建国家级生态旅游小镇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云南日报记者:谢进李春林

通讯员:杨中美

编辑:赵小强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正规医院
白癜风的发病原因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yszentea.com/jbgl/121537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