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绿色家居理念之居住环境篇

发布时间:2016-10-1 14:23:16   点击数:

祖屋在湘西隆回县一个唤作桃花坪的小镇,全镇人都姓刘。我随父母回去过几次,听老人讲,这一支刘姓源于刘伯温的次子刘璟,刘璟因为当年对篡位得权的明成祖朱棣直言:“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被捕入狱,在狱中自缢身亡,族人为避祸而从江浙迁居湘西。

古时候的湘西是穷山恶水之地,交通闭塞,匪患横行,当年我的先祖可能首先是因为与世隔绝而选择了桃花坪,但今日看来,确实是风水宝地,倚山临水,山虽是石山,却是长满了粗壮挺拔的竹子,终年翠绿,好不旺盛,山上常年有充足的泉水,现在全镇人的部分日常饮水还靠这山里的地下水。大片的桃树不知何朝何代所植,繁茂无比,一到三月,大片的桃花盛开,煞是好看,故得了个桃花坪的美名。幼时的记忆里,大概90年代初,镇上大多是泥木结构簇拥而建的群落房子,依地势而造,远看高低错落,一朵一朵的,人丁兴旺。湘西人为了抵御野兽和兵匪的侵袭,选择了群居。

年前,先祖别了江南的小桥流水、亭台楼榭、燕子和金鱼,一路向西,跋涉千山万水,虽说头上悬着刀,却依然选择了一个有竹,有桃花,有泉水的地儿,江南依稀还在梦里,已经变的遥不可及,但不变的是人心亲近自然的愿望,和居于山水草木间的生活追求。

说起古人对于居住环境的选择要求,就不得不提田园诗派的鼻祖陶渊明。陶元亮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世家,外祖父孟嘉是晋代名士,祖父官至太守,相当于现在的市长级别。陶渊明一生游宦,做官纯粹是为五斗米,干过最大的官也就是个参军,但他的思想很能代表魏晋时期士大夫阶层的整体价值观,他的名篇《饮酒》、《归田园居》、《桃花源记》等,脍炙人口,流传甚广。经考证,大多认为陶元亮先生归隐在今江西九江的庐山附近。《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寥寥几句,静穆、淡远的乡居画卷就勾勒出来了:日暮的岚气,若有若无,绕浮于峰顶,成群的鸟儿结伴而飞,归向山林,而屋前屋后,是大把的桑菊,好一幅天人合一的唯美景象。在《归田园居》中,我们更能直观地看到元亮先生的居住环境,“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元亮不惜笔墨地赞美乡间隐居生活,这种无意志目的、无外求,性本爱丘山,归返得自然的本性,实质上深受老庄无为思想的影响,世俗物质生活是樊笼,人只有在大自然里,才能获得平静、充实。

我们再来看看茶圣陆羽先生的居所。陆羽本是湖北天门人,终身不仕,后隐居苕溪,也就是今天的浙江吴兴。关于陆羽的传说纷繁众多,但他是一个弃婴的出身是可以肯定的,离奇的身世,飘忽不定的行踪,关于他个人的史料少之又少。唐朝最有名的诗僧、茶僧皎然是陆羽的知音好友,他有一首代表作《寻陆鸿渐不遇》,写的正是其拜访陆羽而主人不在家的情景。“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故皎然诗中所写的茶圣在吴兴的隐居所在是比较靠谱的。译过来就是:鸿渐的新居离城不远,但已经很幽静,直走到桑麻丛中才能见到。篱笆边的菊花应该是最近才种上的吧,所以到秋天了还没开花。这兄弟也不养狗,因为无需防盗,要知道他去哪了,还得去问隔壁邻居,邻居说这陆大隐士每天不着家,天天往山里扎,常常太阳落山才回来。不见隐士,但隐士的生活场景以及情性志趣已显露出来,真真是一位寄情山水、不以尘世为念的高人逸士,而其幽僻的隐居之所,也彰显了主人高洁不俗的气度。“茶”字,拆开来看,正是一个人在草木间,故陆羽实在是当得起茶圣这一称谓。

说完茶圣,再来说诗圣-杜甫。杜甫与前面二位又不同,出身于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望族京兆杜氏,这是个了不得的家族,从魏晋一直到唐朝都非常显赫,仅唐为宰相者杜氏就有11人,刺史郡守更是数不胜数。杜甫的后半生颠沛流离,年近半百时定居成都,在浣花溪头筑了一草堂居住,就是现在的杜甫草堂。草堂当年的环境,有诗《客至》为证,“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这是时任的崔县令到新居来看望杜甫,诗圣酒后写下的,草堂南北的池塘涨满了春水,群鸥日日飞来,路两边种满了花草,虽是柴门草庐,只有陈酒陋食,但往来无白丁。看这描述,倒是与今日的草堂环境无甚大变化,大家到成都了可以去转转,亲身感受下古人融入自然,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家居文化。

王维,唐朝另一位著名诗人,少小有才,不仅文采好,还画得一手好画,更精通音律,这样多才多艺的公子自然在京城贵圈混的是风生水起,20岁就中了进士,官至尚书右丞,唐朝的右丞属于正四品,是个执掌钱粮的职位。王维属于非常会享受生活的人,他把唐初诗人宋之问的远郊宅子买了下来,并进行了升级改造,大致位置在西安城郊的蓝田山麓辋川镇,环境不是一般的好,有山有湖,有林子有溪谷,若干馆舍散布其中,可算是大手笔了。有名作《山居秋暝》流传至今,“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首诗写的就是王维别墅的景色,秋日雨后,明月、青松、清泉、翠竹、红莲,宁静清幽,是以物芳而明志洁,其中竹喧和莲动又凸显了人的生动活泼,是以人和而望政通。山中风景无限好,春光就让它自行流逝吧,管他王孙归不归的,正好可以远离官场,洁身自好,归隐山中。

到了明清时代,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江南地区开始出现商贾巨富,财富的积累使得庭院园林艺术有了登峰造极之作。比起唐宋前的名流喜欢把居所安放在山水间,明清之后的江南园林更擅长于把山水绿植囹圄于院墙之内,以此达到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共处。如清雅名士郑板桥先生位于江苏兴化市的故园,面积不大,也不奢华,但胜在精致典雅,简朴清幽,充分体现了板桥先生所写的“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的意境。而周庄的沈厅则是土豪的代表,是江南巨富沈万三的后裔于清代乾隆年间所建,我觉得沈厅最为震撼的是其前部,房屋围合着数百平方米的一泓清水,供沈家人停泊船只和日常用水,大有东方威尼斯的感觉,确实是“船从厅中过”的极奢富贵,天井式的结构,围了个“水”字在其中,莫不是取了南宋朱熹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之意,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测,无从考证。

扬州的个园是我要重点推介的。中国四大名园为: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扬州个园,其中个园是唯一的私家住宅园林,且一直流传有序。个园的主人叫黄至筠,此人本是个官二代,年少时家道中落,后靠个人奋斗发迹,从独自骑着一头毛驴进京到成为清嘉庆道光年间八大盐商之一,实在是励志的很。你以为他只是个会做生意的商人就错了,他不仅情商、智商双高,还是个画家,也好点金石,由此可见黄至筠应该是个品位不俗的人。个园的“个”字取自“竹”字的半边,应和了庭院里的各色竹子,竹叶的形状也正好是个“个”字,体现了主人的情趣和追求,也合了主人名字里的“筠”。还可能因为东坡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个园最大的特色,是将四季假山设置在一园之中,可以让人感受四时美景,并周而复始,“不出户而壶天自春,尘马皆息”。春景选用石笋插入竹林中,如雨后春笋;夏景是在荷花池畔叠堆太湖石,过桥入洞后就似入炎夏浓荫;秋景是坐东朝西的黄石假山,山石雄伟,可登高俯瞰全园,取秋高气爽之意;冬景是用内含石英的雪石,砌成雪狮造型,如隆冬白雪,而透过隔断墙上的漏窗,又能窥见春景,前后呼应。所谓游园一周,恍若一年,园子虽小如壶,却是大有乾坤天地,进入其中,尘世烦恼牛马束缚全部烟消云散。

个园可谓是古人天人合一、绿色环保家居理念的巅峰之作,既有南方山水之秀,又兼北方山水之雄,自然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正对应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人与环境,合为一体。我拥四季入怀,人间美景,尽在此中矣,这是何等的心智和胸襟。

古人已经作古,曾为栖身之所和财富象征的田产宅院,有的早已化成了历史的尘土,只能去史料和诗作中翻找痕迹,有的虽还屹立在原地,但于主人而言,也不过是浮云一片。能带走的,只有眼中的青山绿水,能留下的,只剩美名美谈和精神财富。

现代人大多热衷居住在钢筋混凝土造的房子里,能在建造和装修时考量一些贴近大自然的元素,或是在心中残存一点绿色,已是不易。我们真应该向我们的先祖学习如何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做乐山乐水的智者仁者,让我们的心园和家园,都成为绿色。

喜欢就分享,扫描下面的







































白癜风中药治疗
白癜风治疗的较有效医院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yszentea.com/shtd/121037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