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素养” 关于“素养”一词,《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很简单:“平日的修养。”百度百科里的解释稍具体一些:“素养,谓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如果从中国文字辞源的意义上来“说文解字”,会更有意思:“素”为未染色之丝,“养”乃长久的育化。在今天,“素养”的含意大为扩展,它包括思想政治素养、文化素养、艺术素养、业务素养、身心素养等各个方面。 “素养”,在通常情况下,许多人会将它与“知识”联系在一起,甚至把知识与素养混为一谈,比如说“这个人有很高的文化素养”,那么这个人到底是知识丰富,还是修养很好呢? 不好说。我们姑且看看台湾文化部原部长龙应台的两段话。 素养跟知识有没有差别?当然有,而且有着极其关键的差 别。我们不要忘记,纳粹头子很多会弹钢琴,有哲学博士学位。这些政治人物难道不是很有人文素养吗?我认为,他们所拥有的是人文知识,不是人文素养。知识是外在于你的东西,是材料、工具,是可以量化的知识;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他的生活与行为,才能称之为素养。 人文素养是在涉猎了文、史、哲之后,更进一步认识到,这些人文“学”到最后都有一个终极的关怀,对“人”的关怀。脱离了对“人”的关怀,你只能有人文知识,不能有人文素养。 龙应台从人文角度谈了知识与素养的区别。这种区别的一个关键点,即是对“人”的关怀。有了对“人”的关怀,才能称之为“素养”,否则只能称之为“知识”。爱因斯坦说:“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也即是说,真正具有人文素养的人,应当且必须具有“善、美和真”。“善”的位置还应当在“美”和“真”之前,更为重要一些。曾经轰动一时的马加爵案、药家鑫案、林森浩案,这些案件的罪犯,只能说他们有着较好的“文化程度”,他们与“素养”——“人文素养”没有直接的联系,因为在他们的品格中(至少在那特定的时刻)没有最基本的“善”。 “核心素养”的内核是什么在当前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中,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定义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九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这一定义,很具体也很简洁地阐释了什么是核心素养。我们不妨继续追问:在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中,每个阶段(如小学、中学、大学)的核心要素又分别是什么呢?在这九大素养中,最核心的又是什么呢?只有弄清楚这些问题,我们才能在学生生命成长的不同阶段突出重点,并影响其终生。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一个故事。 有记者访问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教授,您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儿学到的呢?”科学家回答:“在幼儿园。在那里,我学到了令我终身受益的东西,比如说,有好东西要与朋友分享,要谦让,吃饭前要洗手……”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给小学生灌输得最多的是爱国;等到了大学,老师还要教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显然,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教育现象。 作者姚虎雄在《素养的秘密》一文中认为,不同的年段,人的核心素养要素有所不同;同一“核心素养”,不同的年段,具体的内涵也不尽相同。以“思考”来说,小学更多应侧重能提出自己的问题,中学更多应侧重提出反思与不从众;以“友善”来说,小学更多应侧重善良和诚信,中学则更多应侧重尽责与担当;以“独立”来说,小学更多应侧重儿童的自信心,中学更多应侧重耐挫力和坚持。 同样地,对于“社会责任”,我认为,小学阶段应更多地 一、通过当地报刊局订阅,邮发代号:80-
二、从邮局直接汇款。
三、通过网上银行汇款。开户名:中国教育学会;账号:;开户行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在线咨询北京医院哪家治疗白癜风技术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