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生活 >> 绿色发展 >> 绿色生活用新祭扫

绿色生活用新祭扫

发布时间:2019-7-22 0:04:42   点击数:

年环境日主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旨在动员引导社会各界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自觉践行绿色生活,共同建设美丽中国。

世界环境日:联合国公益动画短片《绿》

联合国公益动画短片《绿》由杜家毅执导,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亲善大使周迅献声,号召在日常点滴中改变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通过自身行为在最大程度上低碳减排,应对当今世界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气候变化及大规模城市化挑战。

且不细说传统殡葬存在的种种弊端,就今天的主题我们主要说说传统殡葬对环境的影响。

在许多丧葬活动中,乱搭灵棚、乱撒纸钱、乱放鞭炮、当街烧纸已是见怪不怪,甚至有的家庭还把戏班子请到家里搭台唱戏、又哭又唱,一闹腾就是几个晚上,事后留下纸灰成堆、炮纸一地,这些现象既扰民又影响市容市貌。

绝大多数坟墓都建在荒山地域,操办丧事使用的各种纸制祭品必定要拿去烧掉。试想,一大堆的纸制祭品一起焚烧火势会有多大,引发山火是再正常不过,每年大的祭祀节日各地都有因焚烧祭品而引发火灾,如果不能及时控制,必将烧山毁林,给国家财产带来损失,严重者还可能给人们带来生命危险。

受到传统“入土为安”观念的制约,“死人与活人”争地的现象,已经严重威胁到子女后代的生存环境。近年来,国内许多大城市已经遭遇墓地资源枯竭,人们将在不远的将来突然发现“无墓可葬”

“悼念亲人是人之常情,但在现代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应革除那些带有迷信色彩的陈规陋俗,使丧葬礼仪朝着文明、健康、环保的方向发展。”文化学者、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教授谭汝为说。   他认为,要让群众摒弃丧葬陋俗、做到文明祭奠,关键还需从转变观念入手。首先,民政等部门应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文明丧葬的宣传教育,引导群众转变为“厚养薄葬”的观念,倡导树葬、花葬、海葬等生态葬方式。

互联网正全面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逐渐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网上祭拜应用而生,绿色殡葬和网上祭拜不仅是国家政策和环保的需要,更是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网络祭扫”或将引发一场殡葬业变革,让人们以新的方式安排“身后事”,其内在的现实意义不应当被忽视。

●便捷——不受地域空间的限制,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在网络上进行祭拜。

●环保节约安全——避免传统祭拜活动所产生的环境污染。

●永久——尽可能得保留逝者的音容笑貌与文学作品、生平传记,使子孙后代了解先人的光荣与梦想。

●促进和谐——网络祭奠是一个超时空的沟通平台,用户不仅可以向先人表达敬意和孝思,而且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加强家庭、家族成员之间的沟通,增进了解、强化亲情、维护团结,增强凝聚力,从而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激励后代——在这个虚拟的纪念空间里永久记载着祖祖辈辈的光荣历史,让散居在全球的后人都可在这个平台上了解祖辈光辉业绩及其未竟之业,以此激励后代不断追求和努力奋进。

正因如此,“网络祭扫”以及相应的“虚拟墓地”等,应当得到政府和民间的支持,甚至可以采取由政府直接介入的方式,以鼓励这类网络服务更为持续的开展,给人们以更为稳定的心理预期。这其中的意义,其实超出了殡葬业变革的范畴,也还有待我们今后继续总结和反思。

俗话说:“其馀无非谷土,民无悬耜,野无奥草,不夺农时,不蔑民功。”

意思就是,其余都是用来栽种五谷的土地,苜姓农具不闲挂着,野外没有荒草。不耽误百姓播种和收获,不浪费人民的劳动成果。

古人尚且有这样的思想,我们现代人也应该对传统丧葬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绿色生活,用“新”祭扫。、

沈阳市龙泉古园-大型森林生态墓园,浑南区政府下属国有企业,依山傍水,乾坤福地,是故人长眠的最佳选择。国有墓园,永恒保障。

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怎么走
白癜风的中医治疗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yszentea.com/lsfz/121928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