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绿色生活探索2食育育人

发布时间:2019-1-14 18:20:04   点击数:

李静若(罗望子)/文图

写在前面的话

10月18-25日,在香港社区伙伴的支持下,我到香港游历一周——而这绝对是大多数人眼中的另类之旅,主办方用心地为我们设计了一条香港可持续生活的探索与发现之路,让我们得以窥视到“不一样”的香港。

这一路收获颇多,只可惜,情长纸短,只能捡出几个最最触动我的地方与大家分享。希望这些参与式的观察与体会能为大家提供另一种看待这个世界的视角和思路。

一顿午餐: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

图乡师自然学校内景

香港之行的最后一站是乡师自然学校。这所学校看上去是另一个废弃的学校改建的,因为还有旧的字迹留下。学校外观极朴素,比起我们内地很多城市的学校来甚至可以说简陋,没看到豪华的大门,没有烫金大字,没有敞亮的厕所,尽管如此,一踏入操场,就能感受到宁静、平和的气氛,感觉一切在这里都可以慢下来,尤其是孩子,孩子在这里做什么一定都是可以有人耐心等待的。后来跟学校老师虫虫的交流证明了这种感觉:爱坐在树下慢慢看哈利波特的小孩儿是可以不用进教室的,只要分享读后感就可以了;语文课的传记文是可以不用学李嘉诚的,而去读一个农民成长的故事......

学校在山脚,后门出去是登山人的小道,沿路还有小村子,走多几步就是树林和小溪了。理想中的自然学校还能比这个多什么,真的想不到了。后山半日的流水体验不能算充分,对我来说又很熟悉,于是常常走神,只想多观察这所学校,多了解它与众不同的地方。

没想到,惊喜很快就来了,那是一顿孩子们每天都吃的自然学校食堂的生机午餐,我们也有幸体验了一次。该怎么形容这餐饭呢,也许,朴素的奢华吧!没有肉、蛋、奶,不油不辣,普通的食材,却让我吃出了难忘的自然的味道,直到一个多月后的今天,我仍然清楚的记得那天每一道菜的滋味——浓浓的有坚果和罗勒的南瓜浓汤是醇厚回甘的,藕、荸荠和土豆做的三合泥是温润原始的,用腐竹做的素鳗鱼是香甜的客家味道,加了洛神花的蔬菜沙拉是酸甜脆爽的,想到这里唾液不禁泉涌起来,还没有说我最钟意的那锅米饭呢,是用鲜榨的椰汁加了某种印尼常用香料煮的没有精碾的糙红米,椰香入口再冒至鼻尖,一个循环下来,口中的米饭还未碾细,于是再来一次。吃糙米,你真的快不起来,得一颗一颗细细碾过才行。说感触那么深当然不仅仅是因为好吃(虽然承认爱吃没也没什么不好意思),而是经过这一餐,我似乎窥见了乡师自然学校整个教育理念中画龙点睛那其中的一笔——食育。

图生机午餐

食育,应该是人类最古老的教育方式,像所有动物一样,原始人类要先教会小朋友什么时候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怎么吃,然后才能让小朋友们自己去采集、打猎,去生活。而今,食育却又变成一个需要提出来重新讨论引起思考的新兴话题,是我们的食物出了问题,还是我们自己有问题,还是都有?

餐前,明月提示我们动脑筋想想应该先吃什么再下手,果然以前不大注意这个问题,囫囵惯了。可是,其实,每餐,愈是热量密度低愈好消化的食物愈应该先吃:汤—蔬菜—饭—肉—半小时后再食用水果。大厨姐姐为我们介绍每一道菜的原料,是哪里来的,为什么这么搭配,让我们试着尝出里面每种配料的味道。排队打菜,先看颜色、形状,问问味道,回到桌前再慢慢品尝,吃是需要运用“五感”的“品味”,而不止是吃饱。美味伴随着同桌的笑脸,幸福感和珍惜感是对美食最高的赞赏。

当然,食育在自然学校不仅仅包括食物搭配、饮食习惯和餐桌礼仪,它背后还包括更宽广的内容。

丰富的心灵和懂得生活

日本人说,食物本身就有很强大的治愈力量。和小朋友及老师们一起快快乐乐的吃饭本身,就是为身心提供营养。因为人的身体会非常敏感的反应自己的心情,进餐过程尽可能愉悦口舌,愉悦肠胃,令吃下去的食物被愉快地吸收并成为身体的一个部分。这个也是健康身体的基础。

图明确的厨余垃圾处理提醒

学校老师虫虫说,“自然教育的目的是让人懂生活”,对这句话不能赞同更多。学校会带领孩子下田、种菜、制作食物,使孩子参与到吃这整件事中来,亲自体验整个过程,而不止是吃。一直觉得,现在的孩子被埋在作业和补习班太久,都没有机会去亲自生活,失去自己的生活,不管终点怎样,他们失去了珍贵的旅程,失去对生活的情感,也会减损体会快乐的能力。从吃开始,培养孩子保持五感的敏锐、懂得本地的饮食文化、感受美食背后的爱,这是一件自然而然而又令人愉快的事情,也是我们家庭生活和教育更应该看重的事情,这会让孩子成为属于某个地方的人,成为有根也有爱的人。

图共享午餐

对于自然所怀有的感激和爱护之心

在自然学校的“食育”中,除了认识食物的来源,建立人与自然的联系外,减少食物和能源的浪费,尊重自然和他人的劳动也是被强调的。学校提倡“地产地销”,也就是在提供给孩子们的学校午餐倡导使用本地的原材料,这样可以节省人力,减低食品成本,同时还保证食物的新鲜度。更重要的是能够减少流通过程中的能源浪费与废气排放---这些都是爱护环境的一个部分。这样,也让孩子们对怎么爱护环境有个具体认识,爱护环境不仅只是不乱扔垃圾。认识到我们与每一粒米背后的田野同在,与每一杯水背后的江河同在,这便是生命的厚重与质感,它是带来持久行动的力量之源。

老宅里的蝙蝠保护

图多头大踢蝠静静的挂在老屋的木梁下

林村的蝙蝠屋是一个有趣的保护案例。那是大埔林村一个老太家废弃的祖屋,10多年前开始有蝙蝠(大蹄蝠,Hipposiderosarmiger)入驻,陆陆续续增加,到现在有多头之多。老太的新屋就在老屋前面,还有村里其他人,他们都觉得蝙蝠味道大,影响了他们生活,于是求助政府来处理,清除这群蝙蝠(蝙蝠在香港是受保护的动物,不能擅自驱赶)。

政府接到报告后联系了学术机构和环保团体,最后由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牵头为这群大蹄蝠设立了一个小小的专题保护项目:由动物研究人员和学生们在老屋里安装了监测设备监测种群动态做研究;为了降低蝙蝠对村民生活的影响,项目工作人员在地上铺垫木屑除味,同时还把蝙蝠粪便搜集起来作有机肥在嘉道理农场出售。这样一来,本来面临被清除的这个老屋蝙蝠群变成了一个科学研究和环境教育的基地,还为社区提供了绿色产品,而出售蝙蝠粪便有机肥的收入又反哺到蝙蝠的研究和保护中去。

图在嘉道理农场被回收制成有机肥出售的蝙蝠粪便

其实,这个项目的实现并不是政府指定的,谁谁来做,谁谁服从这么简单,那么最后这个happyending是怎么一步步达成的呢?蝙蝠屋项目从问题被提出来到最后决策实施保护经历了数次调查、争论、协商等等,透过这群蝙蝠,我们看到了一场有关保护与社区需求议题的博弈。

在这里,有老太、有林村村民、有政府、有科研机构、还有非政府保护团体,这些人,每一方都持不同的价值观,都有自己的出发点和利益诉求,到底怎么样才能让他们各自都充分表达、都有机会去说服彼此、最后达到某种平衡,形成各家都可接受的决策,然后去实施呢?从这个角度去考虑,也许能发现更多有趣的、我们从来没经历过的对话的可能性。

有时,小小的妥协便是和谐,蝙蝠要得不多,自然也是,互相扶持本是自然而然的事儿。

结语

香港七日,难忘的始终是那些鲜活的面孔,大家都在用心的努力的生活,用不同角度不同方式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其实,自然教育、文化导赏、生态有机农业、生态保育、健康饮食等等其实都属于一个完整的体系,是对当今社会问题和生活方式的反思和人们自发主动的新探索,对于任何问题,有思考有态度,可讨论才可能有理解有进步。别忘了,我们每个人就是一粒种子。

————————————————————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间医院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间医院最权威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yszentea.com/lscx/121866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