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垃圾分类意义促进农村绿色产业的发展

发布时间:2023-9-21 13:42:31   点击数:

前言

农村环境问题是阻碍乡村振兴的因素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被执行后,许多农村地区开始注重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且水平不断提升,但与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比较仍有较大差距。

农村经济的发展及城镇经济对农村的辐射影响给农村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问题。垃圾问题是影响环境的重要因素,不仅破坏生态环境,甚至阻碍农业生产和农村的经济发展。

提高垃圾治理能力并深入推动垃圾分类模式成为解决农村垃圾问题和建设乡村宜居环境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辛庄村从年起开展垃圾分类治理,已经取得良好成效,相应的垃圾治理模式实践成功给垃圾治理提供一种可行性强的治理模式。

以辛庄模式成功实行经验为着陆点,探究农村垃圾分类给生态、农业生产、生活方式带来的重大意义,并深入探究普及农村垃圾分类的建设性实现路径,进而为实现我国农村垃圾分类规划提出可行性做法。

农村垃圾分类意义。促进对农村生态系统的保护随着农民消费日益城市化、工业化,垃圾问题引发的环境问题愈发复杂,环境治理处于薄弱环节,水域与田地生态系统均遭到严重的损害。

农村垃圾成分越来越复杂,不再以剩菜剩饭、蔬果瓜皮等厨余垃圾为主,不可降解塑料、化工制品、有害有毒成分等工业垃圾也占据相当一部分。农村作为工业生产的下游,上游大量的污水、污气、工业垃圾使河道、土壤面临极大的面源污染威胁,农村水域和陆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将面临丧失,环境问题将不可解。

工业社会打破了中国农村的传统农耕社会,扰乱了农村生产、生活之间的循环,工业制品、化学制品导致所生产的垃圾熵值越来越高,回收和治理难度加大,传统的治理方式如填埋、焚烧,手段简单粗暴,垃圾形势变得更加复杂,垃圾的治理迫切需要寻找一种有效的方式。

垃圾分类方式意在将垃圾以其回收价值的不同和对环境污染程度的不同为依据,将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垃圾分类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垃圾无序问题,降低垃圾的无序性,并从源头减少垃圾产生量,垃圾无害化治理率和资源利用率大大提升,减轻了垃圾问题对自然环境的污染,为物种构建优良的栖息环境,进而恢复和提高生态的自我调节能力,发展可持续性生态系统。

促进农村绿色产业的发展随着绿色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要求进一步提高,绿色有机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绿色产业发展模式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模式,传统农业生产的农产品由于化肥农药过度使用导致土地生产率逐年下降。随着农业的发展,我国农产品供求关系由数量需求问题转变为农产品品质与市场需求不符问题。

绿色产业发展成为未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趋势,是新农村发展转型的突破口和发力点,一些地区已经将绿色农业作为主要的发展产业。绿色产业依托无污染、无公害的土地资源和自然生态系统。

垃圾分类治理方式达到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的效果,对自然环境的污染降低最小,为发展绿色产业提供优质的环境保障。

农村垃圾分类在源头上实现减量化、资源化处置,有毒有害垃圾收集后进行特殊处置,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威胁,厨余垃圾包括秸秆、落叶都可用于科学堆肥发酵,农产品堆肥酵素的使用会减少对化肥、农药的依赖,提高农产品质量品质,推动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产,符合居民对追求高品质绿色农产品的需求,从而推动农村产业从工业化农业到绿色农业的转型升级。

有利于引导绿色生活方式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孔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体现了古代遵循自然,取物有节的生态观,对生态有较强的保护共存意识。

古人与自然相生共处的理念与现代绿色发展方式不谋而合,对当代绿色发展方式具有引导作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经济应建立在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上,人类以透支自然为代价促进生产发展,导致经济建设呈畸形发展,最终会反噬人类。

填埋、焚烧方式对农村环境产生的危害大大超过城市,农村依托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环境进行农业生产,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自然环境一旦遭受破坏,生产生活空间也会面临极大的生态威胁。

填埋焚烧的方式简单粗暴,同时过程简单快捷,符合当代快节奏、快发展的生活方式。而垃圾分类“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目标,强调对资源的保护和减少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引导居民正确对待当代生活浮躁、过度耗损、过度消费的生活理念,帮助人们拾回与自然生态和谐共处的绿色发展理念。

四川美术学院的活动“堆肥与培土计划”,将艺术与垃圾治理结合,食堂的厨余垃圾堆肥使其成为育园作物生长的珍贵养料,展示“生态修复”信息,传递从废弃到使用的复育土壤的绿色理念,试图引导人们与自然接触,感受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平息当代人浮躁的内心,引导居民回归本心,追寻绿色、健康,与大自然共处一体的生活方式。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yszentea.com/jbgl/1223058.html
------分隔线----------------------------